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开课时拓展,激起阅读期待
开课时的拓展阅读可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可以介绍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情,还可以讲述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故事等。这些介绍或讲述既可以由教师承担,也可以由学生承担,目的是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以下涉及的篇目均为人教版)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母爱的资料。有的学生介绍说,作者毕淑敏曾是内科主治医师,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从事医学工作二十多年后,才开始专业写作。有的学生介绍说,毕淑敏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曾获得各种文学奖30余次。有的学生说:“我收集的是关于母爱的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还有的学生声情并茂地背诵了孟郊的《游子吟》。
教师趁机引导学生:“了解了作者后,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孩子病得并不严重,身为内科主治医师的毕淑敏完全可以用家中的备药为他医治,为什么让孩子费时费力地自己去看病呢?”文中母亲的行为与生活常理之间的反差,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带着这种期待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
二、精读时拓展,培养阅读能力
受时代背景、生活阅历、思维特征、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难以理解教材中的某些文章或场景。精读时,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拓展阅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并提升其阅读能力。
《母鸡》(四年级上册)一文中,“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子,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这段话是重点段。抓住这段话,能让学生理解“母爱”这个主题。教学中,教师抓住“母鸡究竟在‘咕咕地警告’什么?”开展拓展性阅读。教师先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写,“母鸡听到响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 。’”接着问,“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母鸡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母亲的形象多么相似啊,学生的情感之弦被拨动了。“我的母亲也是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生怕我有丝毫闪失。”“我想到了清朝蒋士铨的《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我想到了《穿山甲的母爱》的故事(学生讲述一个黑人小伙子杀死穿山甲时触目惊心的一幕),我想借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想到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让我们一起歌唱——”至此,“母亲”已不再是一个单调的、枯燥的词语,而充满了浓郁的温情。这份温情弥漫在学生心底,让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这样拓展,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及情感共鸣;更重要的是,学生感知了类似联想的阅读方法,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阅读时就会逐步摆脱就事论事、不及其他的思想束缚。
三、练测时拓展,养成阅读习惯
有些文章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启发学生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其想象力。
学完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后,学生仍然沉浸在文本之中,意犹未尽。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拓展阅读成果。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和课文有关的词语、古诗、名言、歌曲,谁来展示展示?
生1:我收集的是关于太阳的成语,如风和日丽、阳光明媚、骄阳似火、夕阳西下、旭日东升、艳阳高照等。
生2:我收集的是和太阳有关的古诗,我背诵给大家听——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生3:我从课外书上知道,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星体,地球和另外八大行星都绕着太阳转动。
师:你能从课外书中知道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老师为你点五个赞!
生3:我还会唱《种太阳》这首歌呢,请大家欣赏——
师:你不仅会收集资料,歌声也很动听!
生4:我知道《后羿射日》的故事,我讲给大家听——
生5:老师,我画了一个开心的太阳,送给教室里所有的朋友,祝你们天天快乐!(边说边将画展示给大家看。)
生6(迫不及待):我画了一个会变的太阳。当它照到奶奶身上时,奶奶就不咳嗽了;当它照到弟弟身上时,弟弟马上就不哭了。
师: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你们的这些知识都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课后,大家读一读《太阳》这篇文章吧!
或许,有人会对上述片段的真实性提出异议,认为一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量不会达到这种程度。然而,这确实是课堂教学中真实的场景。之所以如此,主要应归功于课前经典诵读和课内外的文本拓展阅读。孩子们的潜能不可估量,教师精心设计、悉心引导、耐心帮助,让他们走出只读一本语文书的境地,语文课堂一定会生机盎然、精彩纷呈。
开课时的拓展阅读可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可以介绍文中的主要人物、主要事情,还可以讲述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故事等。这些介绍或讲述既可以由教师承担,也可以由学生承担,目的是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学会看病》(以下涉及的篇目均为人教版)时,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作者、母爱的资料。有的学生介绍说,作者毕淑敏曾是内科主治医师,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等,从事医学工作二十多年后,才开始专业写作。有的学生介绍说,毕淑敏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曾获得各种文学奖30余次。有的学生说:“我收集的是关于母爱的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还有的学生声情并茂地背诵了孟郊的《游子吟》。
教师趁机引导学生:“了解了作者后,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孩子病得并不严重,身为内科主治医师的毕淑敏完全可以用家中的备药为他医治,为什么让孩子费时费力地自己去看病呢?”文中母亲的行为与生活常理之间的反差,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带着这种期待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入情入境。
二、精读时拓展,培养阅读能力
受时代背景、生活阅历、思维特征、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难以理解教材中的某些文章或场景。精读时,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拓展阅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文本,并提升其阅读能力。
《母鸡》(四年级上册)一文中,“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子,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这段话是重点段。抓住这段话,能让学生理解“母爱”这个主题。教学中,教师抓住“母鸡究竟在‘咕咕地警告’什么?”开展拓展性阅读。教师先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写,“母鸡听到响声,立刻警戒起来,咕咕地警告鸡雏,好像在说:‘ 。’”接着问,“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母鸡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中母亲的形象多么相似啊,学生的情感之弦被拨动了。“我的母亲也是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生怕我有丝毫闪失。”“我想到了清朝蒋士铨的《岁暮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我想到了《穿山甲的母爱》的故事(学生讲述一个黑人小伙子杀死穿山甲时触目惊心的一幕),我想借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我想到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让我们一起歌唱——”至此,“母亲”已不再是一个单调的、枯燥的词语,而充满了浓郁的温情。这份温情弥漫在学生心底,让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这样拓展,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及情感共鸣;更重要的是,学生感知了类似联想的阅读方法,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阅读时就会逐步摆脱就事论事、不及其他的思想束缚。
三、练测时拓展,养成阅读习惯
有些文章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启发学生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其想象力。
学完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后,学生仍然沉浸在文本之中,意犹未尽。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拓展阅读成果。
师:课前,同学们收集了很多和课文有关的词语、古诗、名言、歌曲,谁来展示展示?
生1:我收集的是关于太阳的成语,如风和日丽、阳光明媚、骄阳似火、夕阳西下、旭日东升、艳阳高照等。
生2:我收集的是和太阳有关的古诗,我背诵给大家听——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生3:我从课外书上知道,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星体,地球和另外八大行星都绕着太阳转动。
师:你能从课外书中知道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老师为你点五个赞!
生3:我还会唱《种太阳》这首歌呢,请大家欣赏——
师:你不仅会收集资料,歌声也很动听!
生4:我知道《后羿射日》的故事,我讲给大家听——
生5:老师,我画了一个开心的太阳,送给教室里所有的朋友,祝你们天天快乐!(边说边将画展示给大家看。)
生6(迫不及待):我画了一个会变的太阳。当它照到奶奶身上时,奶奶就不咳嗽了;当它照到弟弟身上时,弟弟马上就不哭了。
师: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孩子!你们的这些知识都是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课后,大家读一读《太阳》这篇文章吧!
或许,有人会对上述片段的真实性提出异议,认为一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量不会达到这种程度。然而,这确实是课堂教学中真实的场景。之所以如此,主要应归功于课前经典诵读和课内外的文本拓展阅读。孩子们的潜能不可估量,教师精心设计、悉心引导、耐心帮助,让他们走出只读一本语文书的境地,语文课堂一定会生机盎然、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