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的个人超越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伦理学:解读、研究与启示》
  作者:邓晓芒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前些年,有人对中外一些名校图书馆的借阅榜进行了统计对比,发现借阅前几名的书,国内大学多是《平凡的世界》《围城》《明朝那些事儿》以及古典四大名著等,国外大学则是《柏拉图》《理想国》《君主论》等著作。这体现了中西方之间的一种阅读差别,即国人更加习惯于感性和形象思维,而西方则更加注重理性和逻辑思维。这里不探究孰优孰劣,但是从阅读的志趣来说,如果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可以精读甚至“啃下”几本经典作品,能够让阅读更加有质量,也是一件与阅读本身同样快乐的事情。
  这就要说到当代哲学家邓晓芒教授的《康德伦理学:解读、研究与启示》。这是一本研究康德哲学的书,虽然康德哲学是出了名的晦涩难懂,但邓晓芒犹如“庖丁解牛”,将其精髓和脉络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更重要的是,在解读过程中,作者教给了读者几种超越自我的阅读“利器”,可谓倾囊相授、用心良苦。
  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要灌注“记忆力”。中国的古典小说大多善于塑造人物,比如《水浒传》,虽然有一百零八将,但形象各异、个性不一,读者可以通过形象思维很好地将他们印在脑海里。但是假设《水浒传》是一本哲学书,108条好汉是108个哲学概念……这就需要有专注的记忆力。在读康德的书时,要尽可能记得他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用词,在理解后文的内容时,要经常性回顾前面的内容。可以说,阅读康德的著作本身就是对记忆力的一种训练,如果能坚持下来,对于休闲阅读、快餐阅读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二是在阅读过程中要融入“批判力”。康德哲学是以批判而闻名于世的,其普遍意义在于,对人们进行启蒙的基础上,交给每个人一件锋利无比的思想武器,让他们学会开展纯粹理性的批判,对任何哪怕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都采取批判的眼光,不盲从,而是要问一个为什么,问一个何以可能。从更加广泛的角度来看,康德的伦理学、道德哲学的基点都是建立在人的自由意识上的,不是为了相信上帝的教义或者某个圣人的教导而遵守道德,而是出于自己理性的一贯性遵守道德。他的道德学说唤起了人的理性自觉,让人们意识到理性才是人的本质。同样,在当前阅读融入了互联网、信息化等因素的前提下,如何在大数据的信息推送中保持独立的思考,如何在层层的迷雾中甄别信息的真假,都需要时刻保持一种批判意识。
  三是在阅读过程中要用好“逻辑力”。读康德的著作,没有一定的逻辑能力是不可想象的。有的人把整本《纯粹理性批判》抄下来,有的读过几十遍,但是仍然似懂非懂。他们其实缺少的就是逻辑理解能力。书中指出,如果精读康德的“三大批判”,会惊异于康德从头至尾保持一个论题不走样,有时候似乎有所偏离,但一会儿又回到了原来的论题。康德的思维方式就是这种严格逻辑方式发挥到极致的产物。由于心中有坚强的逻辑支撑,他不怕走得更遠,这往往使那些缺乏逻辑训练的人跟不上他的节奏,丢失了逻辑线索。但是即使有阅读上的难度,人们仍然乐此不疲,因为它使读者有明显的收获。也正因为如此,读康德的著作,在今天仍然是中国读者最好的思维训练方式。
  (编辑 邢多多[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夜空像一面镜子……”  这么说话的人啊,看见了什么  十五的烟花,得以倾吐的小秘密  那声响中仍有难以言传的寂寞  有人仰望,有人俯视  有人终于说了出来,有人还是不明白  节令中急促的烟火气  那获得许可者,一夕老去  哦,元宵,哦,小团圆  有時候放弃是为了安于平静  这一刻留下的,下一刻会离开  我看见爆竹正在空地里爆裂开来
期刊
乡下人,以庄稼为生  便有了個共同的乳名  叫作庄稼人  乡下人,便总是把自己  活成一株庄稼  庄稼与人,就这样  合二为一,水乳交融  活成一棵玉米,或者水稻  活成青黄不接时的禾苗  自己养活自己  活成一株棉,从生涩  而又鼓胀的桃铃  再到干净柔软的白花  每一朵,都氤氲着  尘世间才有的温情与悲悯
期刊
一位偏执音乐人的重新开始  “忙忙碌碌,迷迷糊糊,就这样走到35,跌跌撞撞,起起伏伏,人生多少有些领悟。”最近重听《35》这首歌,仍然不敢相信,陈楚生竟然走过了35岁,甚至到了奔四的年纪。从25岁到40岁,15年,确实过得太快,想当年他还是稚气未脱的样子,如今在光阴里成了笃定的模样。  提起陈楚生,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首先想到的是他和李宇春分别拿下《快乐男声》《超级女声》的冠军,几乎一夜之间火遍
期刊
一台老旧的“飞人牌”缝纫机、几米大市场淘来的布料,在自家客厅里,徐睿卿经常捯饬这些东西,一忙就是一个周末。各式各样的布料,在他的裁剪制作下,变成了一件件礼服,或飘逸甜美,或法式复古,或时尚流行……各种风格应有尽有。7年间,他做了汉服、洛丽塔、洋装等风格的礼服上百套,这些精美的衣服只有一个主人——他的宝贝女儿曦曦。  这位方脸爸爸并不是专业的服装设计师,也从没学过服装设计,工作之余的爱好之一就是给女
期刊
近些年,年轻人在线下观看舞蹈演出、舞剧、音乐会等的热情有了很大提高。如今,这类“小众”艺术已经不再“小众”。最近,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8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日常生活中,受访青年最常观看的表演是舞蹈和音乐会。87.5%的受访青年感到,近些年年轻人的“文化消费”升级了。(2020年12月24日《中國青年报》)  年轻人是文化消费的主流群体,是观照国民文化消费的
期刊
不知你有没有吃过一道菜——开水白菜。这道菜从名字到造型都简单至极,就是清水里泡着几棵白菜心,味道寡淡的样子根本不能激起人的食欲。据说,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宴请日本贵宾时,就上了这道菜。客人见上来的菜只是一碗清水上浮着几棵白菜,认为肯定寡淡无味,迟迟不愿动筷。谁知一尝之下立即目瞪口呆,狼吞虎咽之余不忘询问总理:为何白水煮白菜竟然可以这般美味?  开水白菜,单听名字,很多人都不会相信这是国宴中的一道头菜
期刊
叫板命运的棒球少年  在北京市郊的一个棒球基地,一群困境儿童在前国手孙岭峰和“师爷爷”张锦新的带领下练习棒球。少年马虎的到来打破了宁静,他淘气,在队中拉帮结派,成了队员和教练的眼中钉,是天字一号刺儿头。他一言不合就和梁正双打架,前前后后气走了一屋子小伙伴,谁也不愿意陪他。  但马虎也是个可怜的孩子,在他三个月的时候,妈妈就离家而去,父亲爱喝酒,酒后会家暴,还常年不着家。马虎只能跟着奶奶一起生活,但
期刊
花费一定数额的金钱,就可以谈一场短至半小时,长至一年的恋爱,你试过吗?如今,作为一项有偿情感体验类服务,“虚拟恋人”出现在各类网络平台,吸引了不少年轻人。  在美国电影《Her》中,一名中年离异宅男爱上由代码生成的小姐,“她”温柔体贴又幽默风趣,在需要之时出现,从不无理取闹。直到某一天,这名宅男发现“她”同时和8316人联系,并与其中的641人相恋……如今在网上走红的“虚拟恋人”,提供的就是这类情
期刊
Z世代是一个时髦的概念,指的是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人,也被称作“网络世代”,因为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长大的一代人。这代人不再将“出身”“门当户对”看作首选的择偶條件,而是看身材外貌、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三观”是否匹配。  2020年9月28日,社交平台探探发布的社区话题“你择偶时最关注哪些条件?”有近5000人参与投票。此次线上投票中,44%的参与者认为“三观匹配
期刊
林君姐:  你好!过年与父母相聚,最初的欢愉时光过去之后,就要进入不大愉快的争吵。父母年纪渐长,一些老年病也找上了他们,我劝他们该吃药吃药,可是他们宁愿相信电视上的养生节目,相信自己摸索出的食疗方法,也不愿意相信医生,不愿意吃药。有一次吵急了,我妈说:“吃了药,我就真的病了,不可挽回了!”我才明白父母的心理,他们不愿意吃药,其实是不愿意承认自己老去,不愿意承认自己病了。可是,老去、生病是事實啊,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