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出现了许多新思路、新观念、新方法的局面。其中,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转变。
一、传统模式教育教学的转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一门社会性的综合科。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它的任务不可能在小小的课堂中完成,它必须与生活共存。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源于生活。”在我们生活中语文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的踪迹。这需要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社会和生活中探求和实践语文。如交谈、看电视、旅游、阅读书报等,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机会。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比课本中的语文知识丰富得多,广泛得多,课堂教学的狭隘性和束缚性将直接影响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现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之路。”语文教育教学必须要走进生活,走开放的语文教育之路。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给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作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学生不单纯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社会中的一员,所以师生之间要倡导相互学习,共同探究学习原则。使学生能在相互学习中学会与人团结合作,能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其实,学习主要靠受教育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观察、思考、探索和创新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教师则在这一过程起组织、引导、协助、激励及推动的作用。而不能牵制学生和主宰学生,否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扼杀,同时学生的个性亦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三、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转变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生活化。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经历人生,磨砺人生。同时讲授课文时更需要生活化,要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有效结合点,让课文走进学生生活,也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语文训练材料不要仅仅限于一本教材,更应该取自现实生活。一件偶然的事,一场电影,一则新闻等都可使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可分析其中的人物特征,写观后感等形式进行语文实践。其目的不是学以致考,而是学以致用。其次,要生活语文化,这里的生活语文化,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生活与语文互不分离的观念,并使学生时时事事,处处吸收和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注意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日常生活语文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备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阅读课文,还要广泛地阅读课外书,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在写作方面,要培养学生习惯于写日记、写读后感、写随笔等。让学生清楚,写这些不是为了评分,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在社会生活中,可组织学生搞一些调查,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如自然环境、人口、治安及家乡面貌等方面的调查或资料搜集,通过整理可以用表扬信、报告、建议书等形式递交有关部门或本校学习展览,使学生能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喜悦,增强信心,对语文产生热爱。
四、教学效益评价的转变
对学生评价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把过去的由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为以综合素质评价方式。这也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时间性特点。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种评价方式,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和教师可用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运用考察表进行观察跟踪、以社会生活积累及分析解决能力、写小论文等形式客观地分析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建议。对学生的突出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多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减少批评。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邱丽
一、传统模式教育教学的转变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一门社会性的综合科。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它的任务不可能在小小的课堂中完成,它必须与生活共存。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源于生活。”在我们生活中语文知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的踪迹。这需要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社会和生活中探求和实践语文。如交谈、看电视、旅游、阅读书报等,都是学习语文的好机会。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比课本中的语文知识丰富得多,广泛得多,课堂教学的狭隘性和束缚性将直接影响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现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之路。”语文教育教学必须要走进生活,走开放的语文教育之路。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给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作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学生不单纯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社会中的一员,所以师生之间要倡导相互学习,共同探究学习原则。使学生能在相互学习中学会与人团结合作,能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其实,学习主要靠受教育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观察、思考、探索和创新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教师则在这一过程起组织、引导、协助、激励及推动的作用。而不能牵制学生和主宰学生,否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会被扼杀,同时学生的个性亦得不到有效的发展。
三、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转变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育要生活化。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要自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经历人生,磨砺人生。同时讲授课文时更需要生活化,要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有效结合点,让课文走进学生生活,也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语文训练材料不要仅仅限于一本教材,更应该取自现实生活。一件偶然的事,一场电影,一则新闻等都可使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可分析其中的人物特征,写观后感等形式进行语文实践。其目的不是学以致考,而是学以致用。其次,要生活语文化,这里的生活语文化,强调教师引导学生形成生活与语文互不分离的观念,并使学生时时事事,处处吸收和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注意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日常生活语文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备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不仅阅读课文,还要广泛地阅读课外书,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在写作方面,要培养学生习惯于写日记、写读后感、写随笔等。让学生清楚,写这些不是为了评分,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在社会生活中,可组织学生搞一些调查,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如自然环境、人口、治安及家乡面貌等方面的调查或资料搜集,通过整理可以用表扬信、报告、建议书等形式递交有关部门或本校学习展览,使学生能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喜悦,增强信心,对语文产生热爱。
四、教学效益评价的转变
对学生评价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把过去的由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变为以综合素质评价方式。这也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时间性特点。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这种评价方式,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和教师可用访谈评价、问卷评价、运用考察表进行观察跟踪、以社会生活积累及分析解决能力、写小论文等形式客观地分析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与不足,并提出建议。对学生的突出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多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减少批评。在实施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结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