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蒲城杆火是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古老形态,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千年,历史厚重。现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工业文明迅速崛起,环境污染问题与杆火保护发展之间矛盾重重。在保护环境的大背景下,蒲城杆火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迫在眉睫。
关键词:蒲城杆火;环保;传承;火药;文化自信;发展
一、蒲城杆火概况
(一)蒲城杆火简介
蒲城县荆姚镇(原甜水井)雷坊村中有一低空造型焰火艺术,历经千年之久,是古老火药与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体。因其造型都是以杆架为托燃放,故名杆火,又叫“架子花”、“架子火”,古籍中称其为“吊花傀儡”,也称“火傀儡”“药傀儡”。
(二)蒲城杆火历史渊源
蒲城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交接地带,是关中汉唐宫廷文化和陕北黄土文化的交汇处,自然资源丰富。洛河流经之侧纵横着储量惊人的硫磺矿脉,县西南方向卤阳湖,湖水咸涩,是产芒硝的天然宝地。
据蒲城县志记载,蒲城杆火产生于南宋(公元1130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蒲城县荆姚镇(原甜水井)雷坊村地靠丰富火药原料,自古就是官方火药制作地,其名“雷坊”可见一斑。在历史变迁中雷坊也一直与火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至今村中都有正月二十三祭祀火神“介子崔”的习俗,以期火神保佑在一年的火药活动中能够平安免灾。
在历史逐渐演变的时候,爱好和平的国人在掌握火药的使用技巧之后想到的不是战争,而是娱乐。雷坊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雷坊村中无雷姓,李氏先祖两弟兄,晒硝挖磺碾木炭,从此杆火出了名。”
(三)蒲城杆火制作方法
杆火全部为手工制作,工艺繁杂。制作杆火,先要制造杆火火药,古法制作时常用石碾、筛子,将芒硝过筛,硫磺研细过筛,柳木炭碾作细粉,再按照相应比例等配料,值得注意的是,用石碾碾粉的时候要不断加面汤,发酵的同时保持粉尘的潮湿,保证安全。现今常用常规火药,已不再使用自制火药。在火药准备齐全之后就是架子花的扎结,艺人们会根据不同人物场景故事等破竹为篾,烧弯竹篾,蘸水形成所需弯度,扎出各式骨架;再排阵布线,最简单的杆火,也要有几千个“发火”点衔接;最后绘制上相应的花纹图样进行装糊,把内里乾坤藏于其中,数十万次手工操作,方可到位。
二、环保下的蒲城杆火现状
目前,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地增多,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刺痛着人们的神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国家限制或取缔了众多例如煤矿、窑厂、花炮厂等存在污染的厂房、企业。
蒲城杆火这一传统的焰火制作技艺因其依托火药而生,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污染颗粒物产生,因而也受到了环保部门的严格限制。近几年的“禁放令”更是让杆火的传承与发展几近中断,影响巨大。
据了解,为了保护蒲城杆火技艺传承发展,政府已经于2008年将“蒲城杆火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年都会对相关传承人予以传承经费补助,利用各种渠道对项目进行宣传推广报道。
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在笔者的实际走访中得知,现在还在从事杆火制作的传承人基本一年也就能夠进行1—2次活动,基本都是政府部门组织的,多为项目记录工作。在实际传承发展上始终被制约,不能保证项目传承的活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三、对于蒲城杆火的思考与发展设想
在全面了解蒲城杆火现状之后,笔者也试图从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力图为保存这一艺苑奇葩出一份力。
首先,从社会层面,要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蒲城杆火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源,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重视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对于城市的繁荣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蒲城杆火便是伴随着无数蒲城人成长、承载着无数蒲城人记忆的蒲城传统文化。据县志记载:南宋时蒲城就有了焰火。蒲城杆火更是被新中国的四代领导人看过。还参加过1993年的东亚运动会开幕式、1987年接受过法国总统密特朗的接见与题词、1992年参加过“中日友好十周年”纪念活动等等。如今更是有着“南有浏阳、北有蒲城”“焰火之城”等的美誉。如今,蒲城杆火技艺更是蒲城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原始留存记忆,可见其重要性。
其次,从政府层面,要为杆火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加强文化空间的建设,丰富文化物种多样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文化赋予城市温度与深度,一座城市的印象不仅仅靠着冰冷的建筑去表达,更多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以及群体所产生所营造的各色无形却撼人的文化。
而如今,作为蒲城人共有的文化印记——蒲城杆火,却日渐萧条,环保制约持续加强。考虑到杆火对于蒲城的重要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做好环保工作的同时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大限度的为杆火的发展提供所需空间。
最后,从项目发展角度,要不断提升自我内生动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性。
作为蒲城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原始留存记忆,蒲城杆火技艺应该从自身寻找出路,杜绝“等”“靠”“要”。
一是年轻化传承人队伍。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说到底是对于人的保护传承发展,在实际保护中,更多的是保护持有技艺的传承人。在传承人老龄化的今天,发展年轻的传承人,让传承人队伍年轻化就成了重中之重。
二是创新寻求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在大的生态环境发展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蒲城杆火不应该因循守旧,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求发展之路。一则创新火药研发,研发环保无污染火药;二则创新制作样式,研发高中低档杆火,扩大受众面。三则创新表现形式,开拓思想,尝试以机械电动代替污染火药。
三是与当地企业合作发展,引进多方力量参与。根据实际情况,多多接触当地各个有资质的花炮厂等,为项目发展提供支持。
在实地了解蒲城杆火之后,我感受到了这一艺苑奇葩的魅力,看到了项目传承的艰辛,希望在社会关注、政府支持以及传承人努力之下,这一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得以存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小康《非遗保护的生态环境:他者空间》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05
(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陕西渭南 714000)
关键词:蒲城杆火;环保;传承;火药;文化自信;发展
一、蒲城杆火概况
(一)蒲城杆火简介
蒲城县荆姚镇(原甜水井)雷坊村中有一低空造型焰火艺术,历经千年之久,是古老火药与民俗文化的完美结合体。因其造型都是以杆架为托燃放,故名杆火,又叫“架子花”、“架子火”,古籍中称其为“吊花傀儡”,也称“火傀儡”“药傀儡”。
(二)蒲城杆火历史渊源
蒲城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交接地带,是关中汉唐宫廷文化和陕北黄土文化的交汇处,自然资源丰富。洛河流经之侧纵横着储量惊人的硫磺矿脉,县西南方向卤阳湖,湖水咸涩,是产芒硝的天然宝地。
据蒲城县志记载,蒲城杆火产生于南宋(公元1130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蒲城县荆姚镇(原甜水井)雷坊村地靠丰富火药原料,自古就是官方火药制作地,其名“雷坊”可见一斑。在历史变迁中雷坊也一直与火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至今村中都有正月二十三祭祀火神“介子崔”的习俗,以期火神保佑在一年的火药活动中能够平安免灾。
在历史逐渐演变的时候,爱好和平的国人在掌握火药的使用技巧之后想到的不是战争,而是娱乐。雷坊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雷坊村中无雷姓,李氏先祖两弟兄,晒硝挖磺碾木炭,从此杆火出了名。”
(三)蒲城杆火制作方法
杆火全部为手工制作,工艺繁杂。制作杆火,先要制造杆火火药,古法制作时常用石碾、筛子,将芒硝过筛,硫磺研细过筛,柳木炭碾作细粉,再按照相应比例等配料,值得注意的是,用石碾碾粉的时候要不断加面汤,发酵的同时保持粉尘的潮湿,保证安全。现今常用常规火药,已不再使用自制火药。在火药准备齐全之后就是架子花的扎结,艺人们会根据不同人物场景故事等破竹为篾,烧弯竹篾,蘸水形成所需弯度,扎出各式骨架;再排阵布线,最简单的杆火,也要有几千个“发火”点衔接;最后绘制上相应的花纹图样进行装糊,把内里乾坤藏于其中,数十万次手工操作,方可到位。
二、环保下的蒲城杆火现状
目前,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地增多,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环境污染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刺痛着人们的神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国家限制或取缔了众多例如煤矿、窑厂、花炮厂等存在污染的厂房、企业。
蒲城杆火这一传统的焰火制作技艺因其依托火药而生,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污染颗粒物产生,因而也受到了环保部门的严格限制。近几年的“禁放令”更是让杆火的传承与发展几近中断,影响巨大。
据了解,为了保护蒲城杆火技艺传承发展,政府已经于2008年将“蒲城杆火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年都会对相关传承人予以传承经费补助,利用各种渠道对项目进行宣传推广报道。
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在笔者的实际走访中得知,现在还在从事杆火制作的传承人基本一年也就能夠进行1—2次活动,基本都是政府部门组织的,多为项目记录工作。在实际传承发展上始终被制约,不能保证项目传承的活态性与可持续发展性。
三、对于蒲城杆火的思考与发展设想
在全面了解蒲城杆火现状之后,笔者也试图从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力图为保存这一艺苑奇葩出一份力。
首先,从社会层面,要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蒲城杆火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源,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重视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对于城市的繁荣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蒲城杆火便是伴随着无数蒲城人成长、承载着无数蒲城人记忆的蒲城传统文化。据县志记载:南宋时蒲城就有了焰火。蒲城杆火更是被新中国的四代领导人看过。还参加过1993年的东亚运动会开幕式、1987年接受过法国总统密特朗的接见与题词、1992年参加过“中日友好十周年”纪念活动等等。如今更是有着“南有浏阳、北有蒲城”“焰火之城”等的美誉。如今,蒲城杆火技艺更是蒲城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原始留存记忆,可见其重要性。
其次,从政府层面,要为杆火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加强文化空间的建设,丰富文化物种多样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文化赋予城市温度与深度,一座城市的印象不仅仅靠着冰冷的建筑去表达,更多的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以及群体所产生所营造的各色无形却撼人的文化。
而如今,作为蒲城人共有的文化印记——蒲城杆火,却日渐萧条,环保制约持续加强。考虑到杆火对于蒲城的重要性,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做好环保工作的同时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大限度的为杆火的发展提供所需空间。
最后,从项目发展角度,要不断提升自我内生动力,增强可持续发展性。
作为蒲城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原始留存记忆,蒲城杆火技艺应该从自身寻找出路,杜绝“等”“靠”“要”。
一是年轻化传承人队伍。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说到底是对于人的保护传承发展,在实际保护中,更多的是保护持有技艺的传承人。在传承人老龄化的今天,发展年轻的传承人,让传承人队伍年轻化就成了重中之重。
二是创新寻求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行,在大的生态环境发展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蒲城杆火不应该因循守旧,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寻求发展之路。一则创新火药研发,研发环保无污染火药;二则创新制作样式,研发高中低档杆火,扩大受众面。三则创新表现形式,开拓思想,尝试以机械电动代替污染火药。
三是与当地企业合作发展,引进多方力量参与。根据实际情况,多多接触当地各个有资质的花炮厂等,为项目发展提供支持。
在实地了解蒲城杆火之后,我感受到了这一艺苑奇葩的魅力,看到了项目传承的艰辛,希望在社会关注、政府支持以及传承人努力之下,这一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得以存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小康《非遗保护的生态环境:他者空间》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05
(蒲城县文化和旅游局 陕西渭南 7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