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教材中,从四年级上学期开始,每册就选编了为数不多的说理性说明文。对于这种文体的教学,教师往往是分析、说教有余,而语文味、情趣性不足,这也就难以让学生在知识能力上有所收获,从而喜欢上课文的内容。像这样的文体,如何既上出说理文的特点,又体现浓浓的语文味,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这是老师在钻研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说理文。通过滴水日久可以把石头穿透的现象,引出启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作者以清晰的观点,生动的事例,朴实平白的语言,正反论证的方法,让学生领略了说理文的魅力。像这样的说理性文章,从内容上来说,没有什么难懂的语句,深奥的哲理,以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应该一读就懂。那么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根据这篇课文的体裁特点,目标就应该很简洁明确: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结构,学习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并能尝试运用。那么围绕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可以从四个块面展开。
一、理清脉络。认识说理文的结构
课文从太极洞的奇观引入话题,提出观点。然后用了三个正面事例、一个反面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观点。这是典型的议论文的章法。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这种文体结构,初步认识说理文。在通读课文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所写的内容。根据每段内容,师生共同绘制文本结构图:太极洞奇观——水滴成功的原因——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雨水——“滴水穿石”的启示。在此基础上,连起来说一说文本的内容,厘清全文的脉络。
二、品味文字,领悟说理文的道理
课文开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并由此引出作者观点。这两段文字虽然短小,但四字词语云集,而且句子逻辑严密,在教学中,首先要紧扣关键词语,通过品味文字,领悟说理文中的道理。品读关键词一:“光滑圆润…‘接连不断”等,揣摩景观之“奇”;品读关键词二:“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是一组近义词,在句中连用,品出水滴的“奇”——持之以恒。品读关键词三:“几万年过去了………”“同一个地方”。通过教师有感情引读:“一百年过去了,水滴滴答、滴答,总是滴到同一个地方;一千年过去了,水滴滴答、滴答,还是滴到同一个地方;一万年过去了,水滴……”再进一步品出水滴的“奇”——目标专一。学生从语言文字背后读懂了水滴的精神,领悟了文中的道理。
三、揣摩表达,学习说理文的写法
本文作者从正反两面列举了四个事例来说明自已的观点。前三个事例的主人公分别是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李时珍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本草纲目》;爱迪生迷恋于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齐白石数十年如一日,“不教一日闲过”,终日挥毫作画,终于使画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正是这“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滴水穿石精神,成就了他们,使他们成为万众景仰的伟人。在教学这三个事例时,不能等同于一般记叙文争情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发现说理文叙述的特点,探究其表达的方式。因此,在品读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时,就要对三个事例进行概括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论据的选择有讲究,论证的方法有讲究。第一步:概括事例。说清楚谁、怎么做的、结果如何?第二步:朗读事例。要求“像演讲那样”,用充满自信,有力的语气朗读文中所举事例,这样的品读语言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了议论文的语言简洁、概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对人物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的细致描绘,只要根据阐述的观点简要叙述说明,做到观点鲜明,叙事简明即可,与记叙文的叙述效果迥异。第三步:揭示叙述方式。每件事例都是概括性说明,紧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按“认准目标—努力过程—取得成就”的模式来论证观点的,难怪能够让人信服。
本文每一段事例后都有总结性议论,细细琢磨,也很有讲究。都是说的同一个道理,但说的形式却大有不同。如“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怪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都是反问句的形式,强调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但后一句反问句中,还采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困难比作“顽石”,表述更加生动。而结尾处的总结“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就是运用了两对反义词,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本文的观点。学生探究到这些,也就找到了语言表达的规律和窍门。
四、仿写练笔,落实说理文的训练
在学生初步认识说理文的结构、事例描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笔,就可以很好地把在阅读教学中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语文的能力。让学生现学现用,根据提供的人物资料练一练。学习运用文中事例的言语模式“认准目标一努力过程一取得成就”,进行事例仿写。练习提供的人物,可以就地取材,在本册教材中选取。如:诺贝尔、谈迁、法布尔等,也可以举身边普普通通的人。描写时注意语言的简洁,还可以学习文中夹叙夹议的写法,在事例最后加上一句总结,更有说服力。对于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提高要求,进行整篇课文的仿写,如《蚂蚁搬食的启示》等。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说理文。通过滴水日久可以把石头穿透的现象,引出启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作者以清晰的观点,生动的事例,朴实平白的语言,正反论证的方法,让学生领略了说理文的魅力。像这样的说理性文章,从内容上来说,没有什么难懂的语句,深奥的哲理,以五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应该一读就懂。那么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根据这篇课文的体裁特点,目标就应该很简洁明确: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结构,学习议论文的表达方式,并能尝试运用。那么围绕这一目标,课堂教学可以从四个块面展开。
一、理清脉络。认识说理文的结构
课文从太极洞的奇观引入话题,提出观点。然后用了三个正面事例、一个反面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观点。这是典型的议论文的章法。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这种文体结构,初步认识说理文。在通读课文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所写的内容。根据每段内容,师生共同绘制文本结构图:太极洞奇观——水滴成功的原因——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雨水——“滴水穿石”的启示。在此基础上,连起来说一说文本的内容,厘清全文的脉络。
二、品味文字,领悟说理文的道理
课文开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自然景观,并由此引出作者观点。这两段文字虽然短小,但四字词语云集,而且句子逻辑严密,在教学中,首先要紧扣关键词语,通过品味文字,领悟说理文中的道理。品读关键词一:“光滑圆润…‘接连不断”等,揣摩景观之“奇”;品读关键词二:“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是一组近义词,在句中连用,品出水滴的“奇”——持之以恒。品读关键词三:“几万年过去了………”“同一个地方”。通过教师有感情引读:“一百年过去了,水滴滴答、滴答,总是滴到同一个地方;一千年过去了,水滴滴答、滴答,还是滴到同一个地方;一万年过去了,水滴……”再进一步品出水滴的“奇”——目标专一。学生从语言文字背后读懂了水滴的精神,领悟了文中的道理。
三、揣摩表达,学习说理文的写法
本文作者从正反两面列举了四个事例来说明自已的观点。前三个事例的主人公分别是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李时珍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本草纲目》;爱迪生迷恋于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齐白石数十年如一日,“不教一日闲过”,终日挥毫作画,终于使画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正是这“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滴水穿石精神,成就了他们,使他们成为万众景仰的伟人。在教学这三个事例时,不能等同于一般记叙文争情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发现说理文叙述的特点,探究其表达的方式。因此,在品读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时,就要对三个事例进行概括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论据的选择有讲究,论证的方法有讲究。第一步:概括事例。说清楚谁、怎么做的、结果如何?第二步:朗读事例。要求“像演讲那样”,用充满自信,有力的语气朗读文中所举事例,这样的品读语言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了议论文的语言简洁、概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对人物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的细致描绘,只要根据阐述的观点简要叙述说明,做到观点鲜明,叙事简明即可,与记叙文的叙述效果迥异。第三步:揭示叙述方式。每件事例都是概括性说明,紧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按“认准目标—努力过程—取得成就”的模式来论证观点的,难怪能够让人信服。
本文每一段事例后都有总结性议论,细细琢磨,也很有讲究。都是说的同一个道理,但说的形式却大有不同。如“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怪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都是反问句的形式,强调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但后一句反问句中,还采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困难比作“顽石”,表述更加生动。而结尾处的总结“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就是运用了两对反义词,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本文的观点。学生探究到这些,也就找到了语言表达的规律和窍门。
四、仿写练笔,落实说理文的训练
在学生初步认识说理文的结构、事例描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笔,就可以很好地把在阅读教学中获取的知识转化为语文的能力。让学生现学现用,根据提供的人物资料练一练。学习运用文中事例的言语模式“认准目标一努力过程一取得成就”,进行事例仿写。练习提供的人物,可以就地取材,在本册教材中选取。如:诺贝尔、谈迁、法布尔等,也可以举身边普普通通的人。描写时注意语言的简洁,还可以学习文中夹叙夹议的写法,在事例最后加上一句总结,更有说服力。对于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还可以提高要求,进行整篇课文的仿写,如《蚂蚁搬食的启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