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人们的各种欲望与日俱增,每天忙忙碌碌、行色匆匆,可随之而来的烦恼也越来越多,失望、焦躁、忧郁……各种情绪纠结在一起,很多人都声称已经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滋味了。
可是我最近到了一个地方,一个远离现代尘嚣、恍若隔世的地方,近距离地接触了一群人,他们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幸福,并且无比的幸福!
他们就是——海巴夭人,直译的话,就是“海上吉普赛人”。
闹不清的身份
海巴夭人终年生活仙本娜(SIBUAN)岛附近的海域上。仙本娜岛位于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西北隅的沙巴,隶属马来西亚。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海巴夭人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在海上生活的,现在的各种说法大多根据16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人的考察结果。但是可以肯定,他们和大自然和平共处已有200多年历史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虽然在马来西亚出生,却没有马来西亚公民身份。他们中有的是百年前因战祸而避居船上的菲律宾难民的后裔,有的则由于历史原因无法考证其身份来源,因而他们处于无国籍状态。
不过,海巴夭人对自己的起源自有一套传说:在很多年前,马来柔佛素檀国有位美丽的公主,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整个马来世界的男性都为之动容。文莱和苏禄的王子同时来向她求婚,公主比较喜欢英俊的文莱王子,但她的父亲却要她嫁给苏禄素檀的儿子。公主不从,却很快被强制送前往苏禄宫殿。但是才一出海,文莱王子就攻击了柔佛船队,带走了公主,幸存的柔佛船员和部分皇宫贵族成员因为怕被责罚不敢回柔佛去,只能继续留在海上,从此在群岛间漂流。
现在,不少海巴夭人仍相信自己是皇宫贵族的后裔,女人们继承着祖上留下的穿衣、打扮的传统,上着短上衣、下穿丽艳的筒裙,即使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仍注意美容,甚至还养宠物。大部分海巴夭女人白天在脸上抹着自制的“防晒霜”,像带了个假面具,这种“讲究”的装扮配上海巴夭女人特有的大眼睛和窈窕的身材,还真有点皇宫贵族的范儿。历不尽的艰辛
虽然这片海域风平浪静,海水清澈见底,椰树随风飘扬,但海巴夭人的生活却处处充满着危险和艰辛。
由于没有国籍,绝大多数海巴夭人至今没有公民权和基本医疗,得不到任何教育,甚至没有在陆地上生活的权利,不少老人连自己的真实年龄都不清楚,就这样日复一日地以海为家,四处迁徙,过着不折不扣的海上“游牧”生活,这也是他们通常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的原因。
海巴夭人常年居住在“船屋”或“桩屋”。“船屋”也叫里巴,一条传统的里巴长约7~12米,宽约2米,船中间有蓬遮挡,用于起居,船头、船尾是开放的,用于撒网、摇浆、做饭和晾晒衣物;“桩屋”建在浅海上,墙用棕榈叶或单薄的木板围成,房子通常有个露台,煮饭、洗衣、洗澡、晒渔获等都在那里进行。
不少“桩屋”的木桩很细,摇摇晃晃,墙壁四处漏风,里面除了锅、碗、瓢、盆等必要的生活用具外,没有任何多余的家具,更没有任何电器,真可谓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穷得让人不可思议。
虽然常年生活在水上,但水仍是海巴夭人生活中的最大难题——淡水奇缺。平日里的雨水是他们最便捷的饮用水,但远不够用,通常还要到几十海里外的仙本那镇上买水,有时小孩们还得专门上大一些的岛屿去搜集淡水。不过,最近有关组织每天早上将一定量的淡水送到每户海巴夭人家,总算解决了他们基本的生活用水问题。
对大多数海巴夭人而言,现在的生活方式与他们的祖先没有什么区别,捕鱼、捞海货仍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能让人感到现代生活影子的就是可以用瓦斯煮饭和有的家庭用柴油引擎取代船的风帆。
由于缺少节育措施,这里的家庭都是“大”家庭,少的五六个孩子,多的十一二个。人口越来越多,鱼货越来越少,生活自然就越来越贫苦,这加剧了海巴夭人生存的难度,因此即使天气不好,有大浪的时候也还是要去深海捕鱼,男人们每天至少花1~4小时甚至一天去捕鱼,即使一条捕不到也毫无办法。
因为没有电,所以除了劳作之外,很多时候海巴夭人就坐在“桩屋”的平台或“船屋”的甲板上,面对大海发愣。中午烈日当头时,全家人就平躺空间很矮的“桩屋”或“船屋”内,因为即使里面再闷热,也比在外面顶着烈日强。
海巴夭人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其他民族的欢迎,他们上岸也仅仅是为了搜集淡水和通过卖鱼获换取必要的生活用品。
掩不住的感恩
虽然,现代社会抛弃了海巴夭人,但大自然对他们还算眷顾。他们所处的海域属热带雨林气候,常年阳光普照,海水不深,珊瑚环礁、岛屿无数,由于位于飓风地带以下,几乎没有过台风和地震,这给了海巴夭人常年在海上四处迁徙、以海为家的天然生存条件。因此,即使生活再清苦,海巴夭人总能坦然地面对一切,没有半点抱怨,相反,对现有的一切非常感恩,感谢神明的保佑。
2010年6月,我随船突然“闯入”过几个海巴夭人的“村子”,并拍摄了六七天,从未见过任何家庭、邻里发生过纠纷,所遇到的海巴夭人都特别友善与宽容,对外人没有丝毫的妒忌和仇视,脸上所表现的都是坦然与平和。
几乎所有海巴夭儿童都长着一双水灵透亮的大眼睛,经太阳和海水的常年暴晒和浸泡,头发都呈焦黄色甚至紫色,皮肤黝黑。他们虽然没上过学,但却异常聪明,用手势与他们交流基本没问题。这些孩子通常还未站稳就会游泳和划船了,其技术令人咋舌,生存能力超强。他们还会变着法地玩耍,退潮时,总可以看到他们在浅滩上嬉戏,面对镜头时,他们大都笑逐颜开,主动和外人打招呼,一点也不羞怯,还会挤眉弄眼摆pose,拍照完后如果能看一眼屏幕的影像就非常兴奋和满足了,连索要照片的念头都没有,浑身散发着对生活的好奇与热爱。
海巴夭人常年四海为家,随时遭遇危险,居无定所,食无保障,没有公民权,没有教育,没有医疗,没有电……但他们却还能心怀感恩,享受着这种漂泊带来的自由与快乐,平和满足,与世无争。
可是我最近到了一个地方,一个远离现代尘嚣、恍若隔世的地方,近距离地接触了一群人,他们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幸福,并且无比的幸福!
他们就是——海巴夭人,直译的话,就是“海上吉普赛人”。
闹不清的身份
海巴夭人终年生活仙本娜(SIBUAN)岛附近的海域上。仙本娜岛位于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西北隅的沙巴,隶属马来西亚。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海巴夭人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在海上生活的,现在的各种说法大多根据16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人的考察结果。但是可以肯定,他们和大自然和平共处已有200多年历史了。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虽然在马来西亚出生,却没有马来西亚公民身份。他们中有的是百年前因战祸而避居船上的菲律宾难民的后裔,有的则由于历史原因无法考证其身份来源,因而他们处于无国籍状态。
不过,海巴夭人对自己的起源自有一套传说:在很多年前,马来柔佛素檀国有位美丽的公主,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整个马来世界的男性都为之动容。文莱和苏禄的王子同时来向她求婚,公主比较喜欢英俊的文莱王子,但她的父亲却要她嫁给苏禄素檀的儿子。公主不从,却很快被强制送前往苏禄宫殿。但是才一出海,文莱王子就攻击了柔佛船队,带走了公主,幸存的柔佛船员和部分皇宫贵族成员因为怕被责罚不敢回柔佛去,只能继续留在海上,从此在群岛间漂流。
现在,不少海巴夭人仍相信自己是皇宫贵族的后裔,女人们继承着祖上留下的穿衣、打扮的传统,上着短上衣、下穿丽艳的筒裙,即使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仍注意美容,甚至还养宠物。大部分海巴夭女人白天在脸上抹着自制的“防晒霜”,像带了个假面具,这种“讲究”的装扮配上海巴夭女人特有的大眼睛和窈窕的身材,还真有点皇宫贵族的范儿。历不尽的艰辛
虽然这片海域风平浪静,海水清澈见底,椰树随风飘扬,但海巴夭人的生活却处处充满着危险和艰辛。
由于没有国籍,绝大多数海巴夭人至今没有公民权和基本医疗,得不到任何教育,甚至没有在陆地上生活的权利,不少老人连自己的真实年龄都不清楚,就这样日复一日地以海为家,四处迁徙,过着不折不扣的海上“游牧”生活,这也是他们通常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的原因。
海巴夭人常年居住在“船屋”或“桩屋”。“船屋”也叫里巴,一条传统的里巴长约7~12米,宽约2米,船中间有蓬遮挡,用于起居,船头、船尾是开放的,用于撒网、摇浆、做饭和晾晒衣物;“桩屋”建在浅海上,墙用棕榈叶或单薄的木板围成,房子通常有个露台,煮饭、洗衣、洗澡、晒渔获等都在那里进行。
不少“桩屋”的木桩很细,摇摇晃晃,墙壁四处漏风,里面除了锅、碗、瓢、盆等必要的生活用具外,没有任何多余的家具,更没有任何电器,真可谓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穷得让人不可思议。
虽然常年生活在水上,但水仍是海巴夭人生活中的最大难题——淡水奇缺。平日里的雨水是他们最便捷的饮用水,但远不够用,通常还要到几十海里外的仙本那镇上买水,有时小孩们还得专门上大一些的岛屿去搜集淡水。不过,最近有关组织每天早上将一定量的淡水送到每户海巴夭人家,总算解决了他们基本的生活用水问题。
对大多数海巴夭人而言,现在的生活方式与他们的祖先没有什么区别,捕鱼、捞海货仍是他们唯一的生存方式。能让人感到现代生活影子的就是可以用瓦斯煮饭和有的家庭用柴油引擎取代船的风帆。
由于缺少节育措施,这里的家庭都是“大”家庭,少的五六个孩子,多的十一二个。人口越来越多,鱼货越来越少,生活自然就越来越贫苦,这加剧了海巴夭人生存的难度,因此即使天气不好,有大浪的时候也还是要去深海捕鱼,男人们每天至少花1~4小时甚至一天去捕鱼,即使一条捕不到也毫无办法。
因为没有电,所以除了劳作之外,很多时候海巴夭人就坐在“桩屋”的平台或“船屋”的甲板上,面对大海发愣。中午烈日当头时,全家人就平躺空间很矮的“桩屋”或“船屋”内,因为即使里面再闷热,也比在外面顶着烈日强。
海巴夭人的社会地位低下,不受其他民族的欢迎,他们上岸也仅仅是为了搜集淡水和通过卖鱼获换取必要的生活用品。
掩不住的感恩
虽然,现代社会抛弃了海巴夭人,但大自然对他们还算眷顾。他们所处的海域属热带雨林气候,常年阳光普照,海水不深,珊瑚环礁、岛屿无数,由于位于飓风地带以下,几乎没有过台风和地震,这给了海巴夭人常年在海上四处迁徙、以海为家的天然生存条件。因此,即使生活再清苦,海巴夭人总能坦然地面对一切,没有半点抱怨,相反,对现有的一切非常感恩,感谢神明的保佑。
2010年6月,我随船突然“闯入”过几个海巴夭人的“村子”,并拍摄了六七天,从未见过任何家庭、邻里发生过纠纷,所遇到的海巴夭人都特别友善与宽容,对外人没有丝毫的妒忌和仇视,脸上所表现的都是坦然与平和。
几乎所有海巴夭儿童都长着一双水灵透亮的大眼睛,经太阳和海水的常年暴晒和浸泡,头发都呈焦黄色甚至紫色,皮肤黝黑。他们虽然没上过学,但却异常聪明,用手势与他们交流基本没问题。这些孩子通常还未站稳就会游泳和划船了,其技术令人咋舌,生存能力超强。他们还会变着法地玩耍,退潮时,总可以看到他们在浅滩上嬉戏,面对镜头时,他们大都笑逐颜开,主动和外人打招呼,一点也不羞怯,还会挤眉弄眼摆pose,拍照完后如果能看一眼屏幕的影像就非常兴奋和满足了,连索要照片的念头都没有,浑身散发着对生活的好奇与热爱。
海巴夭人常年四海为家,随时遭遇危险,居无定所,食无保障,没有公民权,没有教育,没有医疗,没有电……但他们却还能心怀感恩,享受着这种漂泊带来的自由与快乐,平和满足,与世无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