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屡屡引起人们的关注:2014年5月25日,“实拍3男子轮流殴打一少年,众多网友报案”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该视频中,在北京朝阳区崔各庄乡奶西村,3名男子围殴一少年近9分钟,肘击、脚踢、用石块砸,招招致命;6月28日,河北张家口蔚县柏树乡一8岁男孩被11名同学围殴致死的事件,也再次刺痛了人们的神经。男孩6岁时被母亲抛弃后被接回村里,跟着75岁的老人一同生活,父亲出门打工。男孩本已悲惨的身世在那个夏天以更悲惨的方式戛然而止——活生生被11个“闲着无事专门打人玩”的孩子围殴致死。
这些事件无疑是悲剧,让人们愤怒、震惊、反思。无法解释一群少年,何以竟残忍无知到视他人的生命如草芥。对于此类事件,事后的调查和剖析,往往是不够的。跟大多数的青少年暴力事件施暴起因相同,都是缘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解决之道却是“暴力至上”。
对文明规则的尊崇,对生命教育的敬畏,似乎从来不存在于这些施暴的孩子心中。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位的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是自我约束教育。
暴力思想如何酝酿
综合8岁男孩被11名同学围殴致死的事件可以看出,11名同学中带头打人的男生,其实早前也欺负过那位8岁的孩子。但孩子双方的家长,都没太当一回事。在农村,有饭吃有学上几乎就是监护人的全部监护内容,有时候,孩子们之间的打闹,乃至受了欺负,監护人也会觉得这只是孩子们之间稀松平常的事情。殊不知成人眼中这种习以为常的事情,正在纵容孩子心中滋生暴力的种子。再次聚焦类似事件中受害者的身份,大多数都是留守学生,家长没有有效地承担起监护者的职责。“放羊式管理”导致责任缺位,学校之外变成未成年人“疯狂玩耍的天堂”。
其次,类似悲剧的发生与学校教育的偏颇有间接关系,学校也有一定责任。青少年在成长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中,如果行为规范缺乏有效引导,情感沟通不畅,价值观容易扭曲,暴力倾向会乘虚而入。学校在升学压力下,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应试教育方面,在生命教育方面,家庭和学校很少向孩子们灌输。另外,家长等成人本身在这方面的意识和知识储备不足,造成了孩子生命教育的薄弱一环。
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同样在类似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很容易受社会这个大环境影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青少年通过网络等途径很容易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坦白地说,当前影视作品、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血腥场面比比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的暴戾之气。枪战、拳击、搏斗……刀光剑影的网络游戏让青少年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的“战斗”状态,性情、行为都潜移默化受到感染,浑浑噩噩中已被暴力吞噬。一些青少年走上不归路,归根结底竟是因为沉迷网络,没钱玩网游。而影视作品的血腥暴力也“贡献不小”,以香港黑社会影片影响最为典型。黑夜“旺角街头”的厮打、灯红酒绿深处的“拼杀”、“古惑仔”与黑老大环环相扣的复仇……剧情不仅将暴力行为扣上“仗义”“酷”“爱憎分明”等光环,而且还把“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塑造成正常状态。面对这类影视,如何吸收其优点,摒弃其缺点,是我们每个青少年观看影片时需要注意的,切忌被那些暴力思想所迷惑、所吞噬。
另外,一些传媒刊载暴力事件时,过多细节描写,也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容易给青少年造成示范效应。所以,疗治“少年暴力”,社会风气的清肃也很重要。
综合近些年的校园暴力,其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非法进入校区的犯罪活动、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问题等引发的事故;2.校园内发生的暴力事件、性骚扰、侵犯人权的行为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3.学生由于生活中的琐事引发的同学之间的肢体冲突,由于哥们义气参与群体斗殴事件;4.联络校外人员殴打同学、发泄不满或敌对情绪,由于早恋引发的积怨冲突等。
校园暴力如何防范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还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其次,家长、老师和社会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呵护着我们,中学生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具体来讲,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学校期间,通过参加安全健康知识竞赛、讲座、主题夏令营、防灾自救演习等各种活动,学习安全防护知识。全面培养自身的安全意识、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和防范校园暴力的能力。如遇事不要忍着不吭声,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身上尽量不携带太多的钱物;受到暴力侵害时,立即采取灵活的应急措施,不刺激对方,以减少受伤程度,事后立即报案。
第二,做到不擅自离校,遵守学校制定的离校管理制度。在家中或与父母通电话时,多与他们沟通,让家长知道你在想什么,你需要的是什么,感受家庭带来的温暖。
第三,自觉抵制暴力性质的影片、游戏等。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知识上,不要沾染暴力影片、暴力游戏等对自己发展有害的东西。
第四,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面对自己的同学和亲人,千万不要使用暴力。即使自己已经遭受了别人的欺凌和侮辱,也要学会控制自己,要相信法律,相信正义。一方面不要因为遭遇了暴力而感到害怕,软弱是无济于事的,要敢于与各种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采取暴力对抗的形式,而要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进行斗争。最好的办法是依靠老师、家长的力量,依靠法律的力量,来制裁施暴者。
第五,提高社交能力,养成谨言慎行习惯。结交朋友要谨慎,少与行为不端的人来往。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不要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在公共场合遇到可疑者时,设法避开;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对陌生人支付现金或给予物品;与他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尽量采用和缓的语言和手段加以处理等。
这些事件无疑是悲剧,让人们愤怒、震惊、反思。无法解释一群少年,何以竟残忍无知到视他人的生命如草芥。对于此类事件,事后的调查和剖析,往往是不够的。跟大多数的青少年暴力事件施暴起因相同,都是缘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解决之道却是“暴力至上”。
对文明规则的尊崇,对生命教育的敬畏,似乎从来不存在于这些施暴的孩子心中。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位的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更是自我约束教育。
暴力思想如何酝酿
综合8岁男孩被11名同学围殴致死的事件可以看出,11名同学中带头打人的男生,其实早前也欺负过那位8岁的孩子。但孩子双方的家长,都没太当一回事。在农村,有饭吃有学上几乎就是监护人的全部监护内容,有时候,孩子们之间的打闹,乃至受了欺负,監护人也会觉得这只是孩子们之间稀松平常的事情。殊不知成人眼中这种习以为常的事情,正在纵容孩子心中滋生暴力的种子。再次聚焦类似事件中受害者的身份,大多数都是留守学生,家长没有有效地承担起监护者的职责。“放羊式管理”导致责任缺位,学校之外变成未成年人“疯狂玩耍的天堂”。
其次,类似悲剧的发生与学校教育的偏颇有间接关系,学校也有一定责任。青少年在成长和个性塑造的过程中,如果行为规范缺乏有效引导,情感沟通不畅,价值观容易扭曲,暴力倾向会乘虚而入。学校在升学压力下,主要精力放在了学生应试教育方面,在生命教育方面,家庭和学校很少向孩子们灌输。另外,家长等成人本身在这方面的意识和知识储备不足,造成了孩子生命教育的薄弱一环。
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同样在类似事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很容易受社会这个大环境影响。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青少年通过网络等途径很容易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坦白地说,当前影视作品、网络游戏中的暴力血腥场面比比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青少年的暴戾之气。枪战、拳击、搏斗……刀光剑影的网络游戏让青少年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的“战斗”状态,性情、行为都潜移默化受到感染,浑浑噩噩中已被暴力吞噬。一些青少年走上不归路,归根结底竟是因为沉迷网络,没钱玩网游。而影视作品的血腥暴力也“贡献不小”,以香港黑社会影片影响最为典型。黑夜“旺角街头”的厮打、灯红酒绿深处的“拼杀”、“古惑仔”与黑老大环环相扣的复仇……剧情不仅将暴力行为扣上“仗义”“酷”“爱憎分明”等光环,而且还把“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塑造成正常状态。面对这类影视,如何吸收其优点,摒弃其缺点,是我们每个青少年观看影片时需要注意的,切忌被那些暴力思想所迷惑、所吞噬。
另外,一些传媒刊载暴力事件时,过多细节描写,也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容易给青少年造成示范效应。所以,疗治“少年暴力”,社会风气的清肃也很重要。
综合近些年的校园暴力,其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非法进入校区的犯罪活动、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问题等引发的事故;2.校园内发生的暴力事件、性骚扰、侵犯人权的行为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3.学生由于生活中的琐事引发的同学之间的肢体冲突,由于哥们义气参与群体斗殴事件;4.联络校外人员殴打同学、发泄不满或敌对情绪,由于早恋引发的积怨冲突等。
校园暴力如何防范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还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其次,家长、老师和社会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呵护着我们,中学生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具体来讲,应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学校期间,通过参加安全健康知识竞赛、讲座、主题夏令营、防灾自救演习等各种活动,学习安全防护知识。全面培养自身的安全意识、自救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提高自身的安全素质和防范校园暴力的能力。如遇事不要忍着不吭声,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身上尽量不携带太多的钱物;受到暴力侵害时,立即采取灵活的应急措施,不刺激对方,以减少受伤程度,事后立即报案。
第二,做到不擅自离校,遵守学校制定的离校管理制度。在家中或与父母通电话时,多与他们沟通,让家长知道你在想什么,你需要的是什么,感受家庭带来的温暖。
第三,自觉抵制暴力性质的影片、游戏等。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知识上,不要沾染暴力影片、暴力游戏等对自己发展有害的东西。
第四,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面对自己的同学和亲人,千万不要使用暴力。即使自己已经遭受了别人的欺凌和侮辱,也要学会控制自己,要相信法律,相信正义。一方面不要因为遭遇了暴力而感到害怕,软弱是无济于事的,要敢于与各种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另一方面也不要一味采取暴力对抗的形式,而要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进行斗争。最好的办法是依靠老师、家长的力量,依靠法律的力量,来制裁施暴者。
第五,提高社交能力,养成谨言慎行习惯。结交朋友要谨慎,少与行为不端的人来往。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不要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在公共场合遇到可疑者时,设法避开;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要对陌生人支付现金或给予物品;与他人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尽量采用和缓的语言和手段加以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