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出版行业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步履维艰。《农村新技术》期刊建立“直播+短视频”新媒体科普传播模式,对期刊融合发展转型升级进行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文章介绍全国百强期刊《农村新技术》融合转型升级的基本架构,分析了科普期刊利用直播和短视频优势促进转型升级的探索和实践,提出期刊下一步的发展目标,给同类期刊提供参考。
【关键词】直播;短视频;科普期刊;媒体融合;转型升级
跨界融合作为媒体融合的深度融合阶段(也称“高级阶段”),已经成为新一轮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在建设传统出版行业一体化媒体融合生态链过程中,跨界融合或将成为传统出版业脱颖而出的竞争优势[1]。
新媒体平台不断压縮着传统纸媒的生存空间,使得媒体融合已经从形式上的“合”转入全方位的“融”。科普期刊应如何“融”,向哪里“融”,值得深入探讨。全国百强期刊《农村新技术》从2020年6月开始利用“直播+短视频”开展跨界融合,打破了内容输出者与接收者之间的时空限制,不仅吸引了更多受众,期刊品牌的影响范围也从个体受众扩大到农村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科技局等部门。本文分析《农村新技术》开展跨界融合运营的实践经验,探寻科普期刊跨界融合构建策略,以期为我国同类期刊转型升级提供思路。
一、《农村新技术》“直播+短视频”传播模式的架构
科普期刊《农村新技术》“直播+短视频”传播模式的架构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内容策划
内容策划包括选题、写脚本、拍摄制作等一系列工作。《农村新技术》在选择素材时,优先选择具有突破性与特色的在载文章,或当前大众关注度高的相关行业热点,邀请专家进行详细阐述和解答,以达到多元化的科普效果。通过设置专题专栏,以农业产业链为内容线索,围绕育苗、栽培、植保、加工、营销等农业生态链重点环节,选择实用的主题,设计、编辑好短视频脚本,拍摄相关视频素材,对视频进行剪辑、特效、字幕等处理,用生动、直观的影像和音频展现农业科普内容。
(二)用户运营
《农村新技术》通过建立具备特色的社群,加强与用户互动,掌握用户的喜好,以便有序地开展内容策划与粉丝营销工作,不断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提升了品牌效应。
(三)渠道推广
《农村新技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开展直播,广泛传播短视频。读者扫描期刊上的二维码即可观看视频,将农业知识可视化。
(四)数据分析
《农村新技术》通过收集视频全渠道播放量、单渠道播放量、评论收藏量等数据,对用户的喜好、需求进行分析,进而不断完善和优化视频节目,更加精准地为用户提供科普内容。
二、利用“直播+短视频”开展科普传播的优势
如今,“直播+短视频”的形式在新媒体运营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利用“直播+短视频”开展科普传播具有以下优势。
(一)将“高冷”知识“亲民”传播
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具有视听多样性,其图像、音乐、解说、动画、视频特效等因素可以丰富知识传播的过程,满足人们对知识、社交、互动、情感等的需求,让知识传播效果最大化。
(二)专家出镜吸引受众互动体验
专家是权威的代表。对于实用技术,采用专家出镜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播,会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专家出镜是口语传播,是缩短专业知识与信息接收者距离感的有效方式。
(三)将隐性知识显性传播
隐性知识是指不易通过文字传播而需要通过实际示范来展示的知识,多包涵在技能或者程序知识中。直播和短视频能将文字知识示范化,这种“手把手”的科普传播模式,继承了师徒式的知识普及方法,降低了科普知识的学习难度。
(四)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动画、演示类实验、历史影像资料等可以将枯燥的知识立体呈现,变得生动,满足科普传播的苛刻要求。例如,《农村新技术》将传播内容从纸质平台搬到数字平台,将静态的文字转变为动态的图像、音乐、解说、动画等直播画面和短视频画面,实现了静态知识的动态化。
(五)将科普知识艺术化
艺术化处理指将一些科普知识通过音乐、说唱等流行方式进行创作与传播,例如《农村新技术》将种养技术要点编成顺口溜或以其他幽默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观众接受快、记忆久,“农村新技术,脱贫又致富”的直播口号朗朗上口,深入人心。这样的传播方式摆脱了传统、落后理念的束缚,使得人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汲取科普知识。
三、科普期刊运营“直播+短视频”的策略
《农村新技术》积极探索,用“媒体融合、全媒体发展”的思维指导期刊发展,有效整合新媒体与生产要素,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2]。2020年,《农村新技术》重点开展期刊“直播+短视频”运营工作,在深耕传播农业科普期刊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内容再造,通过一次策划、一次采集,进行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结合线上线下联动进行农业科普传播活动,从创新内容、开发多渠道、培养人才等方面,探索期刊立体化发展路径。
(一)内容:“基本款+爆款”互补
以打造立体化农业科普传播模式为主线,《农村新技术》开通了“农村新技术直播间”,对科普内容进行再造,在传统的科普传播模式中融入短视频、直播等新型传播方式。2020年6月—11月,《农村新技术》利用今日头条、有播等多个直播平台开展了8期直播活动,对广西的珍珠李、木槿花、百香果等读者重点关注的农业项目进行生动讲解宣传。同时,摄制组奔赴南宁的农业展、重庆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开展直播,丰富了直播内容。其中,在输出的“直播+短视频” 内容中,以观众普遍关注的、常见的技术内容为“基本款”,以季节性强、实效性强、社会热点及观众特别重点关注的技术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类内容为“爆款”。 1.“基本款”内容采取系列短视频方式输出
《农村新技术》近几年重点打造的《乡村音画》栏目,以系列短视频的方式呈现。
2020年推出的“病虫害防治”系列短视频,包括《实蝇的为害特点》《西瓜病虫害防治》《桑蚕病虫害防治》等9个短视频,对农业生产者常见的种养病虫害防治知识进行系列化宣传;“农产品栽培技术”系列短视频,包括《平菇高产栽培技术》《夏季柑橘防护管理要点》《红阳猕猴桃栽培技术》等14个短视频,对农业生产者普遍关心的农产品种植技术进行普及。这些系列短视频采用相连知识点作为话题,形成“知识树”,充分体现了知识的纵向性,弥补了科普知识碎片化传播的不足,能引导观众不断挖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2.“爆款”内容采取直播方式输出
将直播现场设于农业基地、科研院所、农企,甚至田间地头,邀请行业专家、技术专员、种养达人等进行知识、技术分享。
在开展“瑶家妹子逛李园,一起探秘‘李果皇后’——珍珠李”“木槿花开幸福来”“果香满园,产业兴旺——广西天峨县六排镇令当村‘致富果’的奥秘”等直播过程中,邀请了当地科技局局长、权威种植专家进行专业讲解,介绍观众重点关注的果树种植管理技术、加工技术等,并进入百香果加工基地直播百香果汁的加工过程,赴木槿花加工企业直播木槿花的加工贮藏过程和烹饪过程。在直播过程中还加入阶段性互动抽奖、实时解答问题、助产助销等环节,吸引上万名观众咨询和讨论。这种期刊+直播的科普传播模式,取得了“受众+基地+期刊”三赢的传播效果:一是让广大观众不仅领略了企业、基地的风采与文化,还全面了解这些农业项目的种植技术及产业前景;二是企业、基地得到了宣传,扩大了当地农副产品的影响力,拓宽了产销渠道,提高了产销量;三是拉近了观众与科普知识之间的距离,让观众体验到更多的存在感和参与感,实现了直播内容的直观化、饱满性、延伸性,提升了期刊的品牌影响力。
(二)渠道:“期刊+多种媒体”共同发力
大量新媒体实现了并行与相互利用。《农村新技术》探索以期刊为“大本营”,以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有播等新媒体平台为“驻点”的多渠道运营模式,各平台共同发力,打破期刊与受众之间的时空界限,实现图文、视频与直播的全面覆盖。
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农村新技术》突破传统,摒弃“媒体本位”传统观念,改变“读者平移”思路,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理念,进行科普知识的差异化、互补性传播。在纸刊上,读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科普系列短视频、直播回放;在期刊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上,读者搜索关键词即可观看视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直播间观看正在进行的直播。已形成“线上线下整体联动,打造新型出版传播平台”的“融”媒体期刊经营模式,打通了期刊与受众互动的“最后一公里”路程。期刊的品牌影响范围从个体受众扩大到农村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农科院、科技局等政府部门。
(三)人才:“总导演+业务员”同时培养
《农村新技术》运营“直播+短视频”的人才结构主要是责编担任“总导演”的角色、其他编辑和编务担任“业务员”的角色。责编负责运营与管理各类新媒体平台,制定短视频或直播的计划、策划直播全过程,其他编辑和编务配合完成联系基地、专家,以及采写脚本、准备直播工具、摄影摄像、主持、与观众互动、后期制作等工作。由于开展直播和制作短视频对专业的要求较高,因此在运营工作中难免碰到困难,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困难。负责运营“直播+短视频”的工作组成员应与时俱进,积极向优秀的运营者学习,参与其直播活动,在实践中攻克一个个难关,这样既可以充分了解开展直播和制作短视频的全流程,又可以迅速掌握自己负责的业务技巧。
除了在雜志社原有的人员中培养运营“直播+短视频”的人才,还可以引进掌握直播、视频制作技能的专业性新媒体运营人才,以充实人才队伍,为期刊开展“直播+短视频”运营工作提供重要人力资源。
四、结语
《农村新技术》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开展了不少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随着直播与短视频“吸粉”和“带货”的能力日益突显,科普期刊“直播+短视频”运营的潜力也越来越大,前景广阔。《农村新技术》的发展目标是深挖“直播+短视频”运营潜力,将期刊、直播、短视频进行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打造全媒体平台,促进科普期刊转型升级为立体化科普传播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小燕,郑军卫,田欣,等.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 1):34-39.
[2]张琦,谢思慧.融合发展背景下直播、短视频在传统出版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 .出版科学,2020(6):72-78.
(责任编辑:黄佳君)
【关键词】直播;短视频;科普期刊;媒体融合;转型升级
跨界融合作为媒体融合的深度融合阶段(也称“高级阶段”),已经成为新一轮各行各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在建设传统出版行业一体化媒体融合生态链过程中,跨界融合或将成为传统出版业脱颖而出的竞争优势[1]。
新媒体平台不断压縮着传统纸媒的生存空间,使得媒体融合已经从形式上的“合”转入全方位的“融”。科普期刊应如何“融”,向哪里“融”,值得深入探讨。全国百强期刊《农村新技术》从2020年6月开始利用“直播+短视频”开展跨界融合,打破了内容输出者与接收者之间的时空限制,不仅吸引了更多受众,期刊品牌的影响范围也从个体受众扩大到农村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科技局等部门。本文分析《农村新技术》开展跨界融合运营的实践经验,探寻科普期刊跨界融合构建策略,以期为我国同类期刊转型升级提供思路。
一、《农村新技术》“直播+短视频”传播模式的架构
科普期刊《农村新技术》“直播+短视频”传播模式的架构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内容策划
内容策划包括选题、写脚本、拍摄制作等一系列工作。《农村新技术》在选择素材时,优先选择具有突破性与特色的在载文章,或当前大众关注度高的相关行业热点,邀请专家进行详细阐述和解答,以达到多元化的科普效果。通过设置专题专栏,以农业产业链为内容线索,围绕育苗、栽培、植保、加工、营销等农业生态链重点环节,选择实用的主题,设计、编辑好短视频脚本,拍摄相关视频素材,对视频进行剪辑、特效、字幕等处理,用生动、直观的影像和音频展现农业科普内容。
(二)用户运营
《农村新技术》通过建立具备特色的社群,加强与用户互动,掌握用户的喜好,以便有序地开展内容策划与粉丝营销工作,不断扩大期刊的受众范围,提升了品牌效应。
(三)渠道推广
《农村新技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抖音等平台开展直播,广泛传播短视频。读者扫描期刊上的二维码即可观看视频,将农业知识可视化。
(四)数据分析
《农村新技术》通过收集视频全渠道播放量、单渠道播放量、评论收藏量等数据,对用户的喜好、需求进行分析,进而不断完善和优化视频节目,更加精准地为用户提供科普内容。
二、利用“直播+短视频”开展科普传播的优势
如今,“直播+短视频”的形式在新媒体运营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利用“直播+短视频”开展科普传播具有以下优势。
(一)将“高冷”知识“亲民”传播
直播和短视频平台具有视听多样性,其图像、音乐、解说、动画、视频特效等因素可以丰富知识传播的过程,满足人们对知识、社交、互动、情感等的需求,让知识传播效果最大化。
(二)专家出镜吸引受众互动体验
专家是权威的代表。对于实用技术,采用专家出镜的方式进行知识传播,会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专家出镜是口语传播,是缩短专业知识与信息接收者距离感的有效方式。
(三)将隐性知识显性传播
隐性知识是指不易通过文字传播而需要通过实际示范来展示的知识,多包涵在技能或者程序知识中。直播和短视频能将文字知识示范化,这种“手把手”的科普传播模式,继承了师徒式的知识普及方法,降低了科普知识的学习难度。
(四)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动画、演示类实验、历史影像资料等可以将枯燥的知识立体呈现,变得生动,满足科普传播的苛刻要求。例如,《农村新技术》将传播内容从纸质平台搬到数字平台,将静态的文字转变为动态的图像、音乐、解说、动画等直播画面和短视频画面,实现了静态知识的动态化。
(五)将科普知识艺术化
艺术化处理指将一些科普知识通过音乐、说唱等流行方式进行创作与传播,例如《农村新技术》将种养技术要点编成顺口溜或以其他幽默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观众接受快、记忆久,“农村新技术,脱贫又致富”的直播口号朗朗上口,深入人心。这样的传播方式摆脱了传统、落后理念的束缚,使得人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汲取科普知识。
三、科普期刊运营“直播+短视频”的策略
《农村新技术》积极探索,用“媒体融合、全媒体发展”的思维指导期刊发展,有效整合新媒体与生产要素,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2]。2020年,《农村新技术》重点开展期刊“直播+短视频”运营工作,在深耕传播农业科普期刊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内容再造,通过一次策划、一次采集,进行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结合线上线下联动进行农业科普传播活动,从创新内容、开发多渠道、培养人才等方面,探索期刊立体化发展路径。
(一)内容:“基本款+爆款”互补
以打造立体化农业科普传播模式为主线,《农村新技术》开通了“农村新技术直播间”,对科普内容进行再造,在传统的科普传播模式中融入短视频、直播等新型传播方式。2020年6月—11月,《农村新技术》利用今日头条、有播等多个直播平台开展了8期直播活动,对广西的珍珠李、木槿花、百香果等读者重点关注的农业项目进行生动讲解宣传。同时,摄制组奔赴南宁的农业展、重庆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开展直播,丰富了直播内容。其中,在输出的“直播+短视频” 内容中,以观众普遍关注的、常见的技术内容为“基本款”,以季节性强、实效性强、社会热点及观众特别重点关注的技术和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类内容为“爆款”。 1.“基本款”内容采取系列短视频方式输出
《农村新技术》近几年重点打造的《乡村音画》栏目,以系列短视频的方式呈现。
2020年推出的“病虫害防治”系列短视频,包括《实蝇的为害特点》《西瓜病虫害防治》《桑蚕病虫害防治》等9个短视频,对农业生产者常见的种养病虫害防治知识进行系列化宣传;“农产品栽培技术”系列短视频,包括《平菇高产栽培技术》《夏季柑橘防护管理要点》《红阳猕猴桃栽培技术》等14个短视频,对农业生产者普遍关心的农产品种植技术进行普及。这些系列短视频采用相连知识点作为话题,形成“知识树”,充分体现了知识的纵向性,弥补了科普知识碎片化传播的不足,能引导观众不断挖掘,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2.“爆款”内容采取直播方式输出
将直播现场设于农业基地、科研院所、农企,甚至田间地头,邀请行业专家、技术专员、种养达人等进行知识、技术分享。
在开展“瑶家妹子逛李园,一起探秘‘李果皇后’——珍珠李”“木槿花开幸福来”“果香满园,产业兴旺——广西天峨县六排镇令当村‘致富果’的奥秘”等直播过程中,邀请了当地科技局局长、权威种植专家进行专业讲解,介绍观众重点关注的果树种植管理技术、加工技术等,并进入百香果加工基地直播百香果汁的加工过程,赴木槿花加工企业直播木槿花的加工贮藏过程和烹饪过程。在直播过程中还加入阶段性互动抽奖、实时解答问题、助产助销等环节,吸引上万名观众咨询和讨论。这种期刊+直播的科普传播模式,取得了“受众+基地+期刊”三赢的传播效果:一是让广大观众不仅领略了企业、基地的风采与文化,还全面了解这些农业项目的种植技术及产业前景;二是企业、基地得到了宣传,扩大了当地农副产品的影响力,拓宽了产销渠道,提高了产销量;三是拉近了观众与科普知识之间的距离,让观众体验到更多的存在感和参与感,实现了直播内容的直观化、饱满性、延伸性,提升了期刊的品牌影响力。
(二)渠道:“期刊+多种媒体”共同发力
大量新媒体实现了并行与相互利用。《农村新技术》探索以期刊为“大本营”,以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有播等新媒体平台为“驻点”的多渠道运营模式,各平台共同发力,打破期刊与受众之间的时空界限,实现图文、视频与直播的全面覆盖。
在具体运营过程中,《农村新技术》突破传统,摒弃“媒体本位”传统观念,改变“读者平移”思路,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转型理念,进行科普知识的差异化、互补性传播。在纸刊上,读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科普系列短视频、直播回放;在期刊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上,读者搜索关键词即可观看视频,或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直播间观看正在进行的直播。已形成“线上线下整体联动,打造新型出版传播平台”的“融”媒体期刊经营模式,打通了期刊与受众互动的“最后一公里”路程。期刊的品牌影响范围从个体受众扩大到农村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农科院、科技局等政府部门。
(三)人才:“总导演+业务员”同时培养
《农村新技术》运营“直播+短视频”的人才结构主要是责编担任“总导演”的角色、其他编辑和编务担任“业务员”的角色。责编负责运营与管理各类新媒体平台,制定短视频或直播的计划、策划直播全过程,其他编辑和编务配合完成联系基地、专家,以及采写脚本、准备直播工具、摄影摄像、主持、与观众互动、后期制作等工作。由于开展直播和制作短视频对专业的要求较高,因此在运营工作中难免碰到困难,尤其是技术方面的困难。负责运营“直播+短视频”的工作组成员应与时俱进,积极向优秀的运营者学习,参与其直播活动,在实践中攻克一个个难关,这样既可以充分了解开展直播和制作短视频的全流程,又可以迅速掌握自己负责的业务技巧。
除了在雜志社原有的人员中培养运营“直播+短视频”的人才,还可以引进掌握直播、视频制作技能的专业性新媒体运营人才,以充实人才队伍,为期刊开展“直播+短视频”运营工作提供重要人力资源。
四、结语
《农村新技术》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开展了不少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随着直播与短视频“吸粉”和“带货”的能力日益突显,科普期刊“直播+短视频”运营的潜力也越来越大,前景广阔。《农村新技术》的发展目标是深挖“直播+短视频”运营潜力,将期刊、直播、短视频进行有机结合,不断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打造全媒体平台,促进科普期刊转型升级为立体化科普传播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小燕,郑军卫,田欣,等.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 1):34-39.
[2]张琦,谢思慧.融合发展背景下直播、短视频在传统出版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 .出版科学,2020(6):72-78.
(责任编辑:黄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