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课对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信息技术课终将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小学信息技术课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有着独特的优势,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意识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学校的基本要求。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行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着眼于素质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粗浅的谈几点我的做法: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不断掌握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是拥有创新素质的一个前提。计算机本身的发展就体现着一种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不断去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正是这种意识和能力,如果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引导,必将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原动力。在Internet上网时,学生突然面对众多的信息,有点目不暇接。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能够从中提取自己有用的知识,寻找自己所需的东西。学生如果没有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为己所用的知识,就将被知识的海洋淹没,不能自拔,更谈不上去创新。让学生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运用好信息技术,产生主动创新意识。 此外,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产生好奇,继而通过接触了解,发生兴趣,最后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比如在讲述Windows 98的基本知识时,先把几位学生的屏幕保护设置为不同的画面,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可以怎样设置成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生兴趣浓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在学习LOGO语言基本命令前,先指挥小海龟作表演:让它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学生看得入了迷,教师抓住时机:你也想指挥小海龟表演吗?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正是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所创设的最佳环境。在讲授复制、粘贴、剪贴时,小学生一开始对这些术语望而生畏,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利用课件展示一幅画面:有一片树林里有成群的羊,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画完了这么多的树和羊,是谁帮助了老师?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渗透创新意识的品质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他们敢创新。我认为在教学中,激活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教学LOGO语言的基本命令橡皮擦PE时,先写出一个“日”字,问学生:怎样就能把“日”字变成一些数字呢?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积极、认真思考,得出把某些线擦掉,就能得出0,1,2,3,…,9等10个数字,一位学生说还能擦出十位上的数字,这是思维的飞跃,也又一次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擦出11,17等10个数字。层层设疑,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在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他们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三、渗透创新意识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讓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画各种基本的圆、方形时,内容简单,学生会很快掌握,可让他们只用圆形、方形来组合成其他图形,比一比,看谁组合的最多,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像,通过动手、动脑利用圆形组合成熊猫、圆桌、人物头像等等许多图像。有人认为,小学生不适合学习语言编程,会把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抹杀在萌芽状态中。这主要看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小学阶段学习LOGO语言是比较适合的,通过学习这种程序设计,不仅是为了编制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严密有序的逻辑思维方式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殊途同归,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同的分析思路,不同的解决模式,都可以完成一个相同的设计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在没学习Word但学习完画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从进入到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小学生的创造才能。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而“学以致用”关键在“用”,即用学过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在运用中进一步掌握操作的方法、技巧,在操作中获取信息,获取信息后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信息。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电子表格为自己建立一个成绩单,通过成绩单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会利用图表、折线等分析方法,而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力工具应用于其他学科。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美术课,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利用计算机上写作课,甚至计算机学做自然试验,那是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学生不仅仅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而且对那些平常令他们头痛的课程也会重新评价。
四、体验创新的快乐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造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例如让学生利用画图自己给学校设计标志,完成后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让师生共同欣赏、品味、评论。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作的成果,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常常体验着参与创造的快乐。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以创新精神去探索,发现,总结创造,并运用新颖、灵活的方法,那么我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意识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现有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并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学校的基本要求。在全国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进行教育,促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教学的改革,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指示精神,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在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着眼于素质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粗浅的谈几点我的做法:
一、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影响之大是其他任何事物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正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不断掌握新知识、研究新问题,是拥有创新素质的一个前提。计算机本身的发展就体现着一种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不断去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正是这种意识和能力,如果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引导,必将成为学生进行创新的原动力。在Internet上网时,学生突然面对众多的信息,有点目不暇接。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能够从中提取自己有用的知识,寻找自己所需的东西。学生如果没有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为己所用的知识,就将被知识的海洋淹没,不能自拔,更谈不上去创新。让学生紧跟信息技术发展,运用好信息技术,产生主动创新意识。 此外,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由产生好奇,继而通过接触了解,发生兴趣,最后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常常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发生疑问,从而产生好奇心理,这正是创新的萌芽。比如在讲述Windows 98的基本知识时,先把几位学生的屏幕保护设置为不同的画面,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可以怎样设置成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生兴趣浓厚,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在学习LOGO语言基本命令前,先指挥小海龟作表演:让它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学生看得入了迷,教师抓住时机:你也想指挥小海龟表演吗?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正是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所创设的最佳环境。在讲授复制、粘贴、剪贴时,小学生一开始对这些术语望而生畏,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利用课件展示一幅画面:有一片树林里有成群的羊,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画完了这么多的树和羊,是谁帮助了老师?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渗透创新意识的品质
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付诸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恒心和毅力,还要有对真理执著追求的勇气。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他们敢创新。我认为在教学中,激活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在教学LOGO语言的基本命令橡皮擦PE时,先写出一个“日”字,问学生:怎样就能把“日”字变成一些数字呢?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积极、认真思考,得出把某些线擦掉,就能得出0,1,2,3,…,9等10个数字,一位学生说还能擦出十位上的数字,这是思维的飞跃,也又一次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擦出11,17等10个数字。层层设疑,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科学而深刻的提问,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在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正是走了当年科学家发现、发明、创造的道路,他们既长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充分体验着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三、渗透创新意识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是培养以多向、逆向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富于创造的科学态度,是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如何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切创新的活动都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因此教学中要多设计一些讓学生运用知识,必须展开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画各种基本的圆、方形时,内容简单,学生会很快掌握,可让他们只用圆形、方形来组合成其他图形,比一比,看谁组合的最多,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像,通过动手、动脑利用圆形组合成熊猫、圆桌、人物头像等等许多图像。有人认为,小学生不适合学习语言编程,会把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抹杀在萌芽状态中。这主要看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小学阶段学习LOGO语言是比较适合的,通过学习这种程序设计,不仅是为了编制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用严密有序的逻辑思维方式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殊途同归,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同的分析思路,不同的解决模式,都可以完成一个相同的设计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重要基石,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能力是将创新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想像、思维实践的过程。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可以看到自己创新成果,体验创新快乐,进一步引发创新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掌握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解决新的问题。学生在没学习Word但学习完画图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人利用Word制作一幅电脑小报,从进入到每一步设置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几人合作完成一幅。学生接到这个任务后,显得非常兴奋,利用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己构想、反复动手、讨论、大胆实践,完成了第一幅电脑小报作品。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学习创造思维,体验着创造性思维的快乐,展示了小学生的创造才能。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而“学以致用”关键在“用”,即用学过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学习中。在运用中进一步掌握操作的方法、技巧,在操作中获取信息,获取信息后进一步分析和处理信息。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电子表格为自己建立一个成绩单,通过成绩单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跟踪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会利用图表、折线等分析方法,而且能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并能及时纠正,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让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通用的智力工具应用于其他学科。不妨设想一下,如果让学生利用计算机上美术课,利用计算机创作音乐,利用计算机上写作课,甚至计算机学做自然试验,那是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学生不仅仅会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而且对那些平常令他们头痛的课程也会重新评价。
四、体验创新的快乐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知识和智慧做基础,但是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及时表扬,给予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造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例如让学生利用画图自己给学校设计标志,完成后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让师生共同欣赏、品味、评论。肯定他们的努力和创作的成果,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在40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常常体验着参与创造的快乐。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是新世纪人的最核心素质。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开放思维,掌握理论,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思、敢问、敢做,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一定能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不断地以创新精神去探索,发现,总结创造,并运用新颖、灵活的方法,那么我能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