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新的理念、新的追求、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都不同程度地走进了语文课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都在认真地学习、实践和反思,他们个性化的操作,创造性的劳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在操作层面上诠释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但是,细细想来,当前的语文课堂在吐故纳新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正确把握以下三种关系:
一、正确把握“整体感悟和重点突出”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知识在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才会有生命力,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又必须突出重点深入研读,抓住重点词句充分挖掘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辨证地处理整体把握和重点突出之间的矛盾呢?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一词时,和学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寒冷的时候送去温暖。
生:“雪中送炭”是指在他人最困难的时候送去援助。
师:你们不仅说出了这个成语的本义,还理解了它的喻意。让我们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朝鲜妈妈送去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边读边想,纷纷举手发言。)
师:朝鲜妈妈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
生:妈妈不仅送去了打糕,还送去了慈母般的温暖。
生:朝鲜妈妈还送去了鼓励,送去了力量,送去了打胜仗的希望。
生:朝鲜妈妈送去的还有“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师:这就是咱们的朝鲜妈妈,这就是“雪中送炭”!那么,怎样才能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读出来呢?
在这位教师的眼里,“雪中送炭”不是一个孤立的词,而是课文整体的一个缩影,它折射着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联系整体来朗读和思考,这是“由小窥大”的教学视野;让学生带着体悟了的情感再读课文,充分表现出“以小观大”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把握“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深入领会并挖掘蕴涵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作出多元反应是积极的教学行为。但是,我们不能回避的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偏低,他们的生活寓不开社会大环境,与文本往往存在较大的视野差距,对文本作出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的、合理的。
例如:有位老师执教《景阳冈》一课,当学生读到武松打死了老虎时教师问:“你们有什么感受?”有学生说:“我是店家,武松打死老虎立了功,他所得到的奖赏应该分给我一半,因为我的十八碗老酒功不可没。”面对这样的“独特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有关店家的描写,正确感受文本的意义。“店家筛酒,只筛三碗,怕客官喝醉。”“武松喝了十八碗酒之后出了店门,店家叫他回来看景阳冈上有虎伤人的官司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店家对顾客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人文关怀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语文教学主要是凭借课文,凭借课丈的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我们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创新和求异的同时,切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异”的基础。
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多向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提高。有的老师由于没有全面、辨证地认识新课程理念,错误地认为,课堂上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就不是自主学习,就不是新课堂,如此一来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浅层化、庸俗化。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同学坐到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这个案例中,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文本、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只能是为个别优等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显而易见,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自主学习是虚化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很多,但这些方法和手段都是为教学而存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合作学习,即使是合作学习,也应该以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基础。有了充分的读书和思考,才灰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感悟和见解,合作中的交流和沟通才有了内容。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教师就必须严密组织好合作的过程,要保证有充分的合作时间,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为完成共同的任务面有序活动.积极交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只有这样,合作学习的开展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
(责任编辑:张华伟)
一、正确把握“整体感悟和重点突出”之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知识在只有成为整体状态的时候,才会有生命力,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又必须突出重点深入研读,抓住重点词句充分挖掘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那么,如何辨证地处理整体把握和重点突出之间的矛盾呢?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再见了,亲人》一文中的“雪中送炭”一词时,和学生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谁能说说“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生:“雪中送炭”是指在别人寒冷的时候送去温暖。
生:“雪中送炭”是指在他人最困难的时候送去援助。
师:你们不仅说出了这个成语的本义,还理解了它的喻意。让我们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志愿军战士遇到的困难有哪些?朝鲜妈妈送去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边读边想,纷纷举手发言。)
师:朝鲜妈妈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
生:妈妈不仅送去了打糕,还送去了慈母般的温暖。
生:朝鲜妈妈还送去了鼓励,送去了力量,送去了打胜仗的希望。
生:朝鲜妈妈送去的还有“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师:这就是咱们的朝鲜妈妈,这就是“雪中送炭”!那么,怎样才能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读出来呢?
在这位教师的眼里,“雪中送炭”不是一个孤立的词,而是课文整体的一个缩影,它折射着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联系整体来朗读和思考,这是“由小窥大”的教学视野;让学生带着体悟了的情感再读课文,充分表现出“以小观大”的教学效果。
二、正确把握“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深入领会并挖掘蕴涵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作出多元反应是积极的教学行为。但是,我们不能回避的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偏低,他们的生活寓不开社会大环境,与文本往往存在较大的视野差距,对文本作出的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的、合理的。
例如:有位老师执教《景阳冈》一课,当学生读到武松打死了老虎时教师问:“你们有什么感受?”有学生说:“我是店家,武松打死老虎立了功,他所得到的奖赏应该分给我一半,因为我的十八碗老酒功不可没。”面对这样的“独特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有关店家的描写,正确感受文本的意义。“店家筛酒,只筛三碗,怕客官喝醉。”“武松喝了十八碗酒之后出了店门,店家叫他回来看景阳冈上有虎伤人的官司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店家对顾客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人文关怀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语文教学主要是凭借课文,凭借课丈的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我们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创新和求异的同时,切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异”的基础。
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多向交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提高。有的老师由于没有全面、辨证地认识新课程理念,错误地认为,课堂上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就不是自主学习,就不是新课堂,如此一来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浅层化、庸俗化。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讲了小兴安岭的哪些景色?
生:讲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
师:请喜欢春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喜欢夏季的同学坐在一起……(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大多数同学坐到春季、夏季小组中,而秋季那一组只有4位同学。接着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话的同学发言,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这个案例中,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文本、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只能是为个别优等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显而易见,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自主学习是虚化的。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手段很多,但这些方法和手段都是为教学而存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合作学习,即使是合作学习,也应该以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基础。有了充分的读书和思考,才灰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感悟和见解,合作中的交流和沟通才有了内容。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教师就必须严密组织好合作的过程,要保证有充分的合作时间,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为完成共同的任务面有序活动.积极交流,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只有这样,合作学习的开展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