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份子中国式人情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份子,是风俗使然,更多的时候,是为了维系一种人情关系。
   在中国,人情往来是每个成年人都要面对的事儿,它是一场传递着情感与温暖的游戏,但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中国是人情社会,讲究礼尚往来,随份子就是体现。不送不足以表达感情,送多了又招架不住,如此纠结的心态,近年来愈发明显。有人调侃请柬就是欠条,结婚讨债、已婚还债、未婚负债。还有一种说法是,在发达国家有两件事情是逃不掉的,纳税和办公室政治,而有一样东西是中国人逃不掉的,那就是随份子。
   人情往来,是社会纽带所必须,在这个前提下,有度才是合适的。收的份子钱有多少?随出去的又有多少?如何随份子才恰到好处?在看似简单的人情红包中,其实蕴含着“面子学”和经济学。
   如今随份子的名目越来越多:婚事、丧事、上学、当兵、生孩子、搬家……份子钱也越来越多,有些变味了。
   今年5月,《人民日报》报道,辽宁省中部某县纪委调研发现:一个村民小组60户,3月份有42户以各种名义置办了酒席,另18户正在筹备。记者在采访中遇到,一个山区农民家庭年收入仅2万元,2013年人情随礼9600元。
   如今的社会,是个圈子社会,朋友圈、同学圈、娱乐圈……大家都在圈子里混,而人情往来是最基本的维系手段,这也是中国人认同的一种游戏规则。
   有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大家都不好意思在单位讨论份子钱的事,不想让同事知道自己对随份子的真实想法。保不齐某天某个同事办个什么事,想请你,那不是徒增尴尬吗?但在网上,网友倒是对随份子纷纷发表意见,喊苦喊穷喊无奈的最多。一组调查数据或许可以说明这点——2011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3325人进行的在线调查发现,52.5%的人经常随份子,但仅7.6%的人“支持”这一行为。受访者中,57.2%的人来自中小城市,32%的人来自大城市。
   调查显示,53.3%的受访者月收入在1000元-3000元。随份子时,57.8%的人出200元,23.1%的人出200元-500元,4.8%的人出500元-1000元。对此,98.0%的人感到有负担。其中,16.1%的人感到“负担很重”,38.7%的人“负担比较重”,仅1.9%的人觉得完全“没负担”。
其他文献
一曹禺代表作、也是他的第一个剧作《雷雨》发表过程,在文坛一直流传着多种说法,真可谓众说纷纭。当事人曹禺、巴金,都谈及此事,章靳以的女儿章洁思、巴金的侄子李致都写过有
后来我们才知道,那句话是顾城说的。不同的是,顾城说这话时,相当于宣布了放弃写诗,和谢烨正在激流岛种菜养鸡呢;而我的朋友徐达夫说这话时,是他想进入婚姻,起码暂时,口头上是
这不完全是一个文学题目。它包含了我对一些社会问题、思想问题和历史问题的看法。写作在今天面临的问题,比在1980年代要多得多,复杂得多,甚至比在90年代也要更复杂。若仅从
在我的写作中,一直贯穿着一股暗流,发现者甚少,发现了也多是漫不经心的一瞥,只作为我写作的一个面向,寥寥数语也就打发过去。大家谈的多是我那些“正面强攻”这个时代与生活
本文在吸收符合论、实效论、融贯论、语义论等真理学说的理论精华并对客观真实说、法律真实说等证明标准理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真的标准体系: 真的保
法国著名画家亨利·卢梭,小时候生活在法国西北部的拉瓦尔市,他的父亲是一名铁匠。父亲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便经常传授他一些打铁的知识。卢梭进入学校读书以
1美莲拿起拖布又把地擦了一遍,土黄木纹的地砖铺了不到半年,看上去还是簇簇新的,地砖的釉面闪着清洁的亮光,花纹是几年前流行的式样,一个方方的菱形套着一个方方的菱形,花哨
摘 要:政府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福建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文化产业规模小,沿海与山区发展不平衡;税负相对较重;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法规政策有待完善。本文建议支持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带动作用,完善促进高端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制定针对中小型文化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等
我们是清晨进的车厢。车是从湛江来的,经过了15个半小时,到达贵阳,再经过十多个小时,会到达终点站重庆。车厢里是过了一夜的气味,睡眼惺忪的旅客,以及离去旅客留下的乱翻着的铺被。  我们坐下,放好行李后,还有旅客陆续上来。  我盼望着早一点离站,火车开起来后,也许能有新鲜空气进来,状况会好些吧。  忽然听到一个女孩的声音:“没有换啊?”  她也是刚刚上来的,站在卧铺车厢过道上,盯着一个中铺,声音很大,
“老师,我有一个坏毛病,什么事情都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甚至到最后一刻也完不成,最后痛苦得要发疯……”  心理学家:“为什么拖延?因为它让你得到了好处。”  同学:“这不可能,我对自己的拖延深恶痛绝,我已经跟它斗争了很多年了,我真的不想每次都败给它!”  一提到拖延症,满满的都是痛苦、后悔、战斗、战败这样的字眼,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著《感谢自己的不完美》一书,却从另一角度,给广大拖延症患者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