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规则意识的建构是幼儿顺利实现社会化的保障,然而在幼儿园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着忽视幼儿自主性的现象。自主性游戏强调幼儿游戏的主体地位,以及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的关于自主性的体验。自主性是幼儿主动建构规则意识的重要内在动力。通过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游戏选择机会、自主探索空间以及自由感的心理氛围,可以彰显幼儿在建构规则意识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规则意识
一、自主性及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内涵
自主性又称独立性,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的目标和愿望的能力[1]。自主性包括两个层面,从主体自身的角度来看,自主性要求主体具有能够支配自己行动的意识与判断能力。也就是说,主体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渐渐减少自己对成人的依赖,自己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个体的自我不断的强大;从关系层面上来看,自主性是指个体能够有效处理好个体与他人意志的关系、个体与规则的关系。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体验自我选择游戏、与其他幼儿相互协商来实现各自的意愿、平衡教师权威、规范与自我选择的关系以及环境条件与自我期望的契合程度。
二、幼儿自主性游戏对幼儿规则意识建构的价值分析
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体验是源于幼儿的自我意志,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幼儿社会交往的内在动力,其对幼儿规则意识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幼儿逐渐独立自主
幼儿由于其年龄限制,不能完全独立于成人进行社会性活动,并有较强的依赖性。然而随着幼儿的成长,这种依赖性应该逐渐的减弱,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幼儿的自我意识。首先,幼儿自主性游戏体验在幼儿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让幼儿能够有自由的机会去进行自我探索。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许多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控制,父母的溺爱,为孩子提供了所需的一些事物,孩子渐渐习惯于直接索取或是服从;老师在集体教学中的教化与控制等;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在自由的氛围中去进行自我的探索,实现自我的想法,如在幼儿的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虽然有些作品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幼儿可以清楚的说明每一块积木的功能;其次幼儿能在自主性体验中实现自我强化。自主性体验强调的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或者过程后的一种主观的感受,并且是积极正面的感受。这种自主性体验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力量,促进幼儿能够不断去尝试和探索,并逐渐形成支持其的自主性能力。
(二)深化幼儿的规则意识理解
规则意识是促进幼儿社会化、顺利进行集体活动的重要保障。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其自身对规则的理解。幼儿的自主性体验以及幼儿自主性的不断发展对规则意识的不断建构产生了积极影响。自主性高的孩子更能对社会规则进行理解和建构。一方面,我们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自主性,需要教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控制,给孩子充足的自由。另一方面,让孩子体验自主性并不带表着儿童的完全放纵。自主性即包括着自我的表现,还包含着自我的一种控制。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者自我在游戏的过程中的地位,不断向外输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与他人的想法相互磨合,并且在集体的规则协调下得到更好的展现。完整意义上的自主性游戏体验,应试儿童在其中既能自我选择、决策,同时又能自我控制、调节。
(三)实现同伴间的有效沟通
从自主性的概念来看,虽然自主性的落脚点在于主体的意愿,但是自主性离不开主体与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主体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不断进行认识-调整-再认识,最后形成了在理解接触上的真正的自主性。首先,幼儿的自主性体验则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去克服自我中心,协调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孩子对这些事件进行控制的认同和维持与孩子对自主性的坚持是一致的,因为它确立了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社会界线。个人事务领域包括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使得孩子既能建构“客体”我的感觉,也能建构“原创者”主体我的感觉。[2]其次,自主性体验为孩子提供了交往的信心。自主性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性强的儿童往往可以进行个人的独立思考,并能更好更客观的对自我进行评价,表现出适度的自信心,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色。[3]
三、在自主性游戏中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建构
自主性游戏是实现幼儿主动进行规则意识建构的重要方式之一。自由感与幼儿的主体性是自主性游戏的两个方面,也是幼儿主动建构规则意识的前提条件。
(一)营造自由感的心理氛围
自主性游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感。自由感的心理氛围要求没有教师强势的存在、幼儿具有自由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自由感突破了物质环境的限制,能让精神不断拓展。在充满自由干的环境中,即使在幼儿园调皮捣蛋,把衣服搞脏了,教师也不加斥责;即使有少数幼儿发生纠纷,教师也面带笑容;游戏室,没有那种眼睛盯着大人的战战兢兢的表情。[4]教师对儿童自我解决问题的尊重、对于探索的支持、对于自我空间的提供、对于环境没有约束的利用。在游戏中的幼儿,他们可以突破环境的限制,不断对新事物进行内化与学习。自由感的心理氛围不仅给幼儿提供了自我探索的可能,还鼓励幼儿通过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选择目标、实现目标。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要人情幼儿的真正需要,减少自身对幼儿的控制,让幼儿成为游戏真正的主人。
(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
游戏是连接主体经验与客体知识的重要方式。幼儿通过在活动中不断探索去发现有意义的规则,这与规则的本质具有一致性。规则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幼儿可以通过在游戏中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规则建构,并将规则作用于客体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规则。规则是一项过程性的学习,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教授就能实现。幼儿从教师传授中、同伴交往中等获得的规则经验,需要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最终形成自我的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万禹慧,邹晓燕.家庭行为文化与4 岁儿童自主性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32-38.
[2]李其维.破解“智慧胚胎学”之谜: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黑麗君.3-5岁儿童自主性结构与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11.
[4]翁晓鸣.3岁儿童气质发展特点与自主性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4
作者简介
孟叶(1998-),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作者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规则意识
一、自主性及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内涵
自主性又称独立性,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的目标和愿望的能力[1]。自主性包括两个层面,从主体自身的角度来看,自主性要求主体具有能够支配自己行动的意识与判断能力。也就是说,主体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渐渐减少自己对成人的依赖,自己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在不断的互动过程中,个体的自我不断的强大;从关系层面上来看,自主性是指个体能够有效处理好个体与他人意志的关系、个体与规则的关系。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需要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体验自我选择游戏、与其他幼儿相互协商来实现各自的意愿、平衡教师权威、规范与自我选择的关系以及环境条件与自我期望的契合程度。
二、幼儿自主性游戏对幼儿规则意识建构的价值分析
幼儿的自主性游戏体验是源于幼儿的自我意志,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幼儿社会交往的内在动力,其对幼儿规则意识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促进幼儿逐渐独立自主
幼儿由于其年龄限制,不能完全独立于成人进行社会性活动,并有较强的依赖性。然而随着幼儿的成长,这种依赖性应该逐渐的减弱,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幼儿的自我意识。首先,幼儿自主性游戏体验在幼儿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让幼儿能够有自由的机会去进行自我探索。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受到了许多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控制,父母的溺爱,为孩子提供了所需的一些事物,孩子渐渐习惯于直接索取或是服从;老师在集体教学中的教化与控制等;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在自由的氛围中去进行自我的探索,实现自我的想法,如在幼儿的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想象,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虽然有些作品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幼儿可以清楚的说明每一块积木的功能;其次幼儿能在自主性体验中实现自我强化。自主性体验强调的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或者过程后的一种主观的感受,并且是积极正面的感受。这种自主性体验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力量,促进幼儿能够不断去尝试和探索,并逐渐形成支持其的自主性能力。
(二)深化幼儿的规则意识理解
规则意识是促进幼儿社会化、顺利进行集体活动的重要保障。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其自身对规则的理解。幼儿的自主性体验以及幼儿自主性的不断发展对规则意识的不断建构产生了积极影响。自主性高的孩子更能对社会规则进行理解和建构。一方面,我们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自主性,需要教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控制,给孩子充足的自由。另一方面,让孩子体验自主性并不带表着儿童的完全放纵。自主性即包括着自我的表现,还包含着自我的一种控制。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者自我在游戏的过程中的地位,不断向外输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与他人的想法相互磨合,并且在集体的规则协调下得到更好的展现。完整意义上的自主性游戏体验,应试儿童在其中既能自我选择、决策,同时又能自我控制、调节。
(三)实现同伴间的有效沟通
从自主性的概念来看,虽然自主性的落脚点在于主体的意愿,但是自主性离不开主体与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主体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不断进行认识-调整-再认识,最后形成了在理解接触上的真正的自主性。首先,幼儿的自主性体验则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去克服自我中心,协调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孩子对这些事件进行控制的认同和维持与孩子对自主性的坚持是一致的,因为它确立了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社会界线。个人事务领域包括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使得孩子既能建构“客体”我的感觉,也能建构“原创者”主体我的感觉。[2]其次,自主性体验为孩子提供了交往的信心。自主性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性强的儿童往往可以进行个人的独立思考,并能更好更客观的对自我进行评价,表现出适度的自信心,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色。[3]
三、在自主性游戏中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建构
自主性游戏是实现幼儿主动进行规则意识建构的重要方式之一。自由感与幼儿的主体性是自主性游戏的两个方面,也是幼儿主动建构规则意识的前提条件。
(一)营造自由感的心理氛围
自主性游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感。自由感的心理氛围要求没有教师强势的存在、幼儿具有自由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自由感突破了物质环境的限制,能让精神不断拓展。在充满自由干的环境中,即使在幼儿园调皮捣蛋,把衣服搞脏了,教师也不加斥责;即使有少数幼儿发生纠纷,教师也面带笑容;游戏室,没有那种眼睛盯着大人的战战兢兢的表情。[4]教师对儿童自我解决问题的尊重、对于探索的支持、对于自我空间的提供、对于环境没有约束的利用。在游戏中的幼儿,他们可以突破环境的限制,不断对新事物进行内化与学习。自由感的心理氛围不仅给幼儿提供了自我探索的可能,还鼓励幼儿通过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选择目标、实现目标。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要人情幼儿的真正需要,减少自身对幼儿的控制,让幼儿成为游戏真正的主人。
(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
游戏是连接主体经验与客体知识的重要方式。幼儿通过在活动中不断探索去发现有意义的规则,这与规则的本质具有一致性。规则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幼儿可以通过在游戏中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规则建构,并将规则作用于客体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规则。规则是一项过程性的学习,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教授就能实现。幼儿从教师传授中、同伴交往中等获得的规则经验,需要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最终形成自我的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万禹慧,邹晓燕.家庭行为文化与4 岁儿童自主性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32-38.
[2]李其维.破解“智慧胚胎学”之谜: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黑麗君.3-5岁儿童自主性结构与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11.
[4]翁晓鸣.3岁儿童气质发展特点与自主性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4
作者简介
孟叶(1998-),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作者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