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对死亡的恐惧大抵是与生俱来的,而死亡就像人的影子,必将伴随短暂人生的全过程。
我对死亡的有意识的恐惧,最早发生在六岁左右,在这之前,我虽然也怕黑,怕鬼,怕传说中的红毛野人,但也许是因为无知者无畏吧,由于不知道真正的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们这帮小孩子,远远近近的丧事都爱去看个热闹,村里村外一有老人过世,我们就大声地叫着嚷着去捡鞭炮,吃“崩饭”,高兴得跟赶喜事儿没什么两样。晚上看道士给死者做“道场”,看得津津有味,看到子夜时分就能吃到一顿香喷喷的“半夜饭”,实在有意思极了。做完几天几夜的“道场”后,就是送葬。响铳开路,鼓乐齐鸣,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好不壮观!我们总会不知疲倦地跟在那长长的送葬队伍后面,一直跟到坟场,直到看完棺材人土,才肯心满意足地回家。看多了这些,我们便也学着玩一些送葬的游戏,“死者”一般是一只死老鼠,或者是一只死蛤蟆。男孩子有的抬“棺材”,有的用瓦片做的“八排锣鼓”敲敲打打,女孩子则一律哭哭啼啼,扮得跟真的一样。但大概是过了六岁,突然有一天,我就明白了死并不是像妈妈说的那样“睡着了”,而是永远地与这个世界告别、埋进土里腐烂了,从此,这个世界上就不再有这个人了,于是,我开始非常非常地害怕死亡。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在大我几岁的堂兄“毛佗哥哥”家睡,因为他母亲很节俭,怕费煤油,我们一上床就得把灯盏吹熄。那是一个漆黑漆黑的夜晚,我莫名其妙地想到,人长大后就会变老,变老了就会死,死了就再也没有亲人没有伙伴了,只能一个人孤伶伶地躺在那墨黑墨黑的棺材里,一点一点地腐烂掉……想着想着,又害怕又难受,不由得伤心地哭了,泪水打湿了枕头。可我又不敢把睡得正香的“毛佗哥哥”叫醒,告诉他我为什么哭,我怕他笑我胆小,笑我懦弱。后来长大了点,上学了,大抵是因为好玩,又把死这件事给忘掉了。
十年后,我又亲身经历了一次真实的死亡体验,早巳忘掉“死亡”的我,着着实实吓了一大跳。那时我在县城的补习学校复读,有一次感冒发烧,一个人去小诊所打吊针,医生为了多赚钱,置我的生死于不顾,在一瓶生理盐水里兑了十二支青霉素,结果出现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口干舌燥,浑身冒汗,心跳迅速加快。我慌了,连忙招呼护士把医生叫来,医生不慌不忙地让护士小姐给我打了“解药”。打完“解药”后,护士小姐又给我倒来开水,要我多喝几杯,喝完了坐在那里不动,等没事了再走。这种激烈的过敏反应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情况基本稳定下来后,我还是不敢走,生怕死神退到半路上又折回来把我掳了去。直到黄昏时分,我才无力地走出诊所,独自来到波涛翻滚的资江边,静静地坐到天黑。当过木匠,经历了两次高考落榜的我,第一次懂得,活着很难很难,死却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曾经神秘的死便越来越司空见惯了,特别是高中和大学几位同学的非正常死亡,更让我感到死亡的不可预兆和如影相随。而在我老家,我所生活的那个村庄,人类的新陈代谢更是在我的眼皮底下如此清晰地发生着。我每年回去一两次,每次回去都会发现,又少了几张熟悉的面孔,多了几张陌生的面孔。当妈妈告诉我,某某爷爷、某某奶奶、某某伯伯、某某婶娘“老了”时,我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震惊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地般的平静。能有什么理由不平静呢?对于每个人,死都是迟早的事,生命,都是从无处来,向无处去,完成一个注定的轮回罢了。因此,生命之旅,其实就是死亡之旅;死亡之旅,其实就是回家之旅。是的,回家,死就这么简单。
曾经在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一书里,读到过一篇关于死亡的文章,题目叫《死是美丽的》。突然发现,自古以来令人恐惧令人断肠令人望而生畏的死,原来也可以这样温馨而美好。而在史铁生的笔下,死便成了生的一种默契:“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着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面对死亡能有此等从容,也就活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在他们那里,死不是生的终结,而是生的另一种延续。国学大师文怀沙更绝,他干脆把人生比作住了一回旅馆,吃饱了,喝足了,便可心满意足,笑而归去。何等豁达,何等超然!
人对死亡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对生活的态度。从恐惧死亡,到接受死亡,再到平静地面对死亡,这一过程便是生命和思想走向成熟的渐进过程。一个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的人,是绝对能够平静地面对生活中一切的,包括深深的坎坷,包括巨大的厄运,包括一切误解、一切冲突、一切纷争……因此,我常常想,如果我们都从很年轻的时候便开始“预习”死亡,我们一定会少很多困惑和苦闷,多很多快乐和坦然,一定会少很多冲突和纷争,多很多关爱和宽容。“预习”死亡,就是提示自己,我们终将老去,一切终将过去,要学会爱和珍惜,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看淡一些东西。我坚信,在人生大限来临的时刻,也是人生最圣洁最接近完美的时刻。假使人们都能提前以终老时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生命将会演绎得多么宁静,多么和谐,多么美丽!
张天勇摘自《一盏心灯》
我对死亡的有意识的恐惧,最早发生在六岁左右,在这之前,我虽然也怕黑,怕鬼,怕传说中的红毛野人,但也许是因为无知者无畏吧,由于不知道真正的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们这帮小孩子,远远近近的丧事都爱去看个热闹,村里村外一有老人过世,我们就大声地叫着嚷着去捡鞭炮,吃“崩饭”,高兴得跟赶喜事儿没什么两样。晚上看道士给死者做“道场”,看得津津有味,看到子夜时分就能吃到一顿香喷喷的“半夜饭”,实在有意思极了。做完几天几夜的“道场”后,就是送葬。响铳开路,鼓乐齐鸣,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好不壮观!我们总会不知疲倦地跟在那长长的送葬队伍后面,一直跟到坟场,直到看完棺材人土,才肯心满意足地回家。看多了这些,我们便也学着玩一些送葬的游戏,“死者”一般是一只死老鼠,或者是一只死蛤蟆。男孩子有的抬“棺材”,有的用瓦片做的“八排锣鼓”敲敲打打,女孩子则一律哭哭啼啼,扮得跟真的一样。但大概是过了六岁,突然有一天,我就明白了死并不是像妈妈说的那样“睡着了”,而是永远地与这个世界告别、埋进土里腐烂了,从此,这个世界上就不再有这个人了,于是,我开始非常非常地害怕死亡。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在大我几岁的堂兄“毛佗哥哥”家睡,因为他母亲很节俭,怕费煤油,我们一上床就得把灯盏吹熄。那是一个漆黑漆黑的夜晚,我莫名其妙地想到,人长大后就会变老,变老了就会死,死了就再也没有亲人没有伙伴了,只能一个人孤伶伶地躺在那墨黑墨黑的棺材里,一点一点地腐烂掉……想着想着,又害怕又难受,不由得伤心地哭了,泪水打湿了枕头。可我又不敢把睡得正香的“毛佗哥哥”叫醒,告诉他我为什么哭,我怕他笑我胆小,笑我懦弱。后来长大了点,上学了,大抵是因为好玩,又把死这件事给忘掉了。
十年后,我又亲身经历了一次真实的死亡体验,早巳忘掉“死亡”的我,着着实实吓了一大跳。那时我在县城的补习学校复读,有一次感冒发烧,一个人去小诊所打吊针,医生为了多赚钱,置我的生死于不顾,在一瓶生理盐水里兑了十二支青霉素,结果出现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口干舌燥,浑身冒汗,心跳迅速加快。我慌了,连忙招呼护士把医生叫来,医生不慌不忙地让护士小姐给我打了“解药”。打完“解药”后,护士小姐又给我倒来开水,要我多喝几杯,喝完了坐在那里不动,等没事了再走。这种激烈的过敏反应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情况基本稳定下来后,我还是不敢走,生怕死神退到半路上又折回来把我掳了去。直到黄昏时分,我才无力地走出诊所,独自来到波涛翻滚的资江边,静静地坐到天黑。当过木匠,经历了两次高考落榜的我,第一次懂得,活着很难很难,死却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曾经神秘的死便越来越司空见惯了,特别是高中和大学几位同学的非正常死亡,更让我感到死亡的不可预兆和如影相随。而在我老家,我所生活的那个村庄,人类的新陈代谢更是在我的眼皮底下如此清晰地发生着。我每年回去一两次,每次回去都会发现,又少了几张熟悉的面孔,多了几张陌生的面孔。当妈妈告诉我,某某爷爷、某某奶奶、某某伯伯、某某婶娘“老了”时,我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震惊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地般的平静。能有什么理由不平静呢?对于每个人,死都是迟早的事,生命,都是从无处来,向无处去,完成一个注定的轮回罢了。因此,生命之旅,其实就是死亡之旅;死亡之旅,其实就是回家之旅。是的,回家,死就这么简单。
曾经在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一书里,读到过一篇关于死亡的文章,题目叫《死是美丽的》。突然发现,自古以来令人恐惧令人断肠令人望而生畏的死,原来也可以这样温馨而美好。而在史铁生的笔下,死便成了生的一种默契:“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着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面对死亡能有此等从容,也就活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在他们那里,死不是生的终结,而是生的另一种延续。国学大师文怀沙更绝,他干脆把人生比作住了一回旅馆,吃饱了,喝足了,便可心满意足,笑而归去。何等豁达,何等超然!
人对死亡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对生活的态度。从恐惧死亡,到接受死亡,再到平静地面对死亡,这一过程便是生命和思想走向成熟的渐进过程。一个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的人,是绝对能够平静地面对生活中一切的,包括深深的坎坷,包括巨大的厄运,包括一切误解、一切冲突、一切纷争……因此,我常常想,如果我们都从很年轻的时候便开始“预习”死亡,我们一定会少很多困惑和苦闷,多很多快乐和坦然,一定会少很多冲突和纷争,多很多关爱和宽容。“预习”死亡,就是提示自己,我们终将老去,一切终将过去,要学会爱和珍惜,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看淡一些东西。我坚信,在人生大限来临的时刻,也是人生最圣洁最接近完美的时刻。假使人们都能提前以终老时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生命将会演绎得多么宁静,多么和谐,多么美丽!
张天勇摘自《一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