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死亡

来源 :民族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dongjia1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对死亡的恐惧大抵是与生俱来的,而死亡就像人的影子,必将伴随短暂人生的全过程。
  我对死亡的有意识的恐惧,最早发生在六岁左右,在这之前,我虽然也怕黑,怕鬼,怕传说中的红毛野人,但也许是因为无知者无畏吧,由于不知道真正的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我们这帮小孩子,远远近近的丧事都爱去看个热闹,村里村外一有老人过世,我们就大声地叫着嚷着去捡鞭炮,吃“崩饭”,高兴得跟赶喜事儿没什么两样。晚上看道士给死者做“道场”,看得津津有味,看到子夜时分就能吃到一顿香喷喷的“半夜饭”,实在有意思极了。做完几天几夜的“道场”后,就是送葬。响铳开路,鼓乐齐鸣,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好不壮观!我们总会不知疲倦地跟在那长长的送葬队伍后面,一直跟到坟场,直到看完棺材人土,才肯心满意足地回家。看多了这些,我们便也学着玩一些送葬的游戏,“死者”一般是一只死老鼠,或者是一只死蛤蟆。男孩子有的抬“棺材”,有的用瓦片做的“八排锣鼓”敲敲打打,女孩子则一律哭哭啼啼,扮得跟真的一样。但大概是过了六岁,突然有一天,我就明白了死并不是像妈妈说的那样“睡着了”,而是永远地与这个世界告别、埋进土里腐烂了,从此,这个世界上就不再有这个人了,于是,我开始非常非常地害怕死亡。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在大我几岁的堂兄“毛佗哥哥”家睡,因为他母亲很节俭,怕费煤油,我们一上床就得把灯盏吹熄。那是一个漆黑漆黑的夜晚,我莫名其妙地想到,人长大后就会变老,变老了就会死,死了就再也没有亲人没有伙伴了,只能一个人孤伶伶地躺在那墨黑墨黑的棺材里,一点一点地腐烂掉……想着想着,又害怕又难受,不由得伤心地哭了,泪水打湿了枕头。可我又不敢把睡得正香的“毛佗哥哥”叫醒,告诉他我为什么哭,我怕他笑我胆小,笑我懦弱。后来长大了点,上学了,大抵是因为好玩,又把死这件事给忘掉了。
  十年后,我又亲身经历了一次真实的死亡体验,早巳忘掉“死亡”的我,着着实实吓了一大跳。那时我在县城的补习学校复读,有一次感冒发烧,一个人去小诊所打吊针,医生为了多赚钱,置我的生死于不顾,在一瓶生理盐水里兑了十二支青霉素,结果出现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口干舌燥,浑身冒汗,心跳迅速加快。我慌了,连忙招呼护士把医生叫来,医生不慌不忙地让护士小姐给我打了“解药”。打完“解药”后,护士小姐又给我倒来开水,要我多喝几杯,喝完了坐在那里不动,等没事了再走。这种激烈的过敏反应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情况基本稳定下来后,我还是不敢走,生怕死神退到半路上又折回来把我掳了去。直到黄昏时分,我才无力地走出诊所,独自来到波涛翻滚的资江边,静静地坐到天黑。当过木匠,经历了两次高考落榜的我,第一次懂得,活着很难很难,死却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曾经神秘的死便越来越司空见惯了,特别是高中和大学几位同学的非正常死亡,更让我感到死亡的不可预兆和如影相随。而在我老家,我所生活的那个村庄,人类的新陈代谢更是在我的眼皮底下如此清晰地发生着。我每年回去一两次,每次回去都会发现,又少了几张熟悉的面孔,多了几张陌生的面孔。当妈妈告诉我,某某爷爷、某某奶奶、某某伯伯、某某婶娘“老了”时,我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感到震惊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地般的平静。能有什么理由不平静呢?对于每个人,死都是迟早的事,生命,都是从无处来,向无处去,完成一个注定的轮回罢了。因此,生命之旅,其实就是死亡之旅;死亡之旅,其实就是回家之旅。是的,回家,死就这么简单。
  曾经在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一书里,读到过一篇关于死亡的文章,题目叫《死是美丽的》。突然发现,自古以来令人恐惧令人断肠令人望而生畏的死,原来也可以这样温馨而美好。而在史铁生的笔下,死便成了生的一种默契:“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着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但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面对死亡能有此等从容,也就活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了。在他们那里,死不是生的终结,而是生的另一种延续。国学大师文怀沙更绝,他干脆把人生比作住了一回旅馆,吃饱了,喝足了,便可心满意足,笑而归去。何等豁达,何等超然!
  人对死亡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也是对生活的态度。从恐惧死亡,到接受死亡,再到平静地面对死亡,这一过程便是生命和思想走向成熟的渐进过程。一个能够平静地面对死亡的人,是绝对能够平静地面对生活中一切的,包括深深的坎坷,包括巨大的厄运,包括一切误解、一切冲突、一切纷争……因此,我常常想,如果我们都从很年轻的时候便开始“预习”死亡,我们一定会少很多困惑和苦闷,多很多快乐和坦然,一定会少很多冲突和纷争,多很多关爱和宽容。“预习”死亡,就是提示自己,我们终将老去,一切终将过去,要学会爱和珍惜,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看淡一些东西。我坚信,在人生大限来临的时刻,也是人生最圣洁最接近完美的时刻。假使人们都能提前以终老时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生命将会演绎得多么宁静,多么和谐,多么美丽!
  张天勇摘自《一盏心灯》
其他文献
飞来北国时,已是此地深秋。候鸟大多已经南迁了。沿着海边散步,抬头可以看到天上成排成列的大雁,时时变换着队伍,有时疏远,有时密聚,在空阔明净如纸的天空,写着像是“之”又像是“人”的汉字书法。  候鸟迁徙之后,海边剩下一些不怕寒冬的禽鸟,像偶尔在低空盘旋的海鸥,以及缓步在草地上行走啄食的乌鸦。乌鸦的羽毛油黑油黑,黑中闪着暗蓝色宝石般的光。海鸥则是灰羽中带一点赭黄,从低空掠过,翅膀不动,像是滑翔,姿态优
期刊
摘 要:在以往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于单一向学生传送知识,往往更偏重于关注学生的英语成绩,而忽略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是否可以达到一定的要求。而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合理有效运用,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有效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对英语口语的学习产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得以有效提高,进而使得初中英语口语教学效率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初中英语;口语教学;
期刊
摘 要: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方式比较传统、固化,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中难以获得全面的发展,忽略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导致了整体教学有效性提高受到了较大的限制。新的教育改革当中强调了广大知识传授者应在实际教学活动当中进行不断的创新,所以为了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对自己的观念进行改革,并且优化教学过程,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以生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不仅符合培智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而且使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抽象知识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效融合的过程中体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提高培智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为培智学生的生活及学习提供有力帮助。  关键词:培智;初中语文;生活化  语文作为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儿童的日常生活存在着紧密联系,可以说生活中有语文且语文中也有生
期刊
摘 要: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此之外,家庭是每一个人的母育学校,从出生到成长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对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实现一个人完善和谐的发展,更需要来自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共同努力。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结合。尤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是良好道德与行为习惯发展与养成的关键时期
期刊
再见,小时候。有这样一段时期,像梵高的星空那样勾勒出一圈圈的湛蓝和星星闪烁,总听见风的呓语和潺潺的流水,在柔和的泪光下沉睡,梦里是童话城堡的欢乐。  篱笆萋萋跃过一墙的小院,当风吹绿了一地的草木,你正站在篱笆旁目不转睛地盯着形态各异的绿蔓,阳光穿过茂密的枝条,携带着绿汁源源不断地输入身体,于是那种绿铺天盖地般盈满了你的心。这是你的彩色涂不出的绿。你拥有一盒珍贵的彩笔,你带着它走过好多地方,欣喜的临
期刊
人是生活的奴隶。奴性用凌辱遮挡住人们的永昼,用血泪淹没了人们的长夜。  我走进宫殿、学校和庙堂,停立在宝座、讲台和祭坛的前面。在任何处所我都看到:工人是商人的奴隶,商人是军人的奴隶,军人是统治者的奴隶,统治者是神甫的奴隶,神甫是偶像的奴隶,而偶像则是恶魔所幻化,是髑髅山上的幽灵。  我走进权贵们的府邸,又走进贫贱者的茅舍。我到过装饰着象牙与黄金的华屋,也到过群居着绝望的幽灵与死神的斗室。我看见婴儿
期刊
摘 要: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下,越来越丰富且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始出现在了教育中,生活化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帮助学生构建起英语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熟知的环境中更好地掌握、运用英语知识,提升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助力学生顺利开展英语学习活动,从而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  关键词:英语教学;结合生活;策略探讨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能将生活中的内容
期刊
景色怡人,风光无限。有我,有心,有语文,只为了寻找那一方净土。  挈竹磕以逸致兮,披鹤氅而登台。揽清风以盈袖兮,乐语文而开怀。乐语文也,胜景每览,好怀常开。若夫文也,胜景每览,好怀常开。若夫春也,初雷数声,残冰几块;近郊紫红,远山青黛;飞絮竞逐,游丝相赛;粉碟恋花,黄蝶绕菜;帘外燕堪怜,柳底莺穿可爱;鸟鸣春鸣不觉,花落未归犹在。  春也,朝雨迷蒙,暮云叆叇,叶浮飘萍,波翻细麦;浅涧水灵,深林天籁。
期刊
如果将阿联酋航空公司(Emi-ratesAirlines)比作一位21岁的阿拉伯王子,那么对体育的狂热加上出手阔绰可能是让他声名在外的重要原因。他有很多的故事:比如他赞助了2006年德国世界杯,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赞助世界杯的航空公司。此外他也为英超劲旅阿森纳足球队送上了一份价值1亿英镑的赞助合同,使得阿森纳建在阿什伯顿——原来这里是北伦敦一个区最大的垃圾回收站——新球场不必再为资金短缺而停工。作为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