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养老该指望谁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ingz4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显然,让人民“老有所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目标。然而,老有所养,怎么养,却是个问题。因为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年代,“老有所养”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已是个需要全社会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在我国,建国初期迎来了一个生育高峰期,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6比1。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每10个年轻人养一个老年人,现在这一比例已经达到3比1。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转型。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很快成为中国一个直接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家庭这把养老的“椅子”风化了
  
  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方式一直是以家庭供养为主,农村家庭养老受到子女本身经济实力和是否具有孝心两个方面的影响,养老资金的主要来源一个是子女供养,另一个是土地收入。
  由于农村家庭日益小型化、空巢化和土地收益下降,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农村养老风险不断加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无着落,生活照料无依靠,尤其是高龄老年人体弱多病,生活状况堪忧。
  最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个家庭:家有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的王姓老人,在失去劳动能力后要求子女们拿供养费时发生了争执,最后官司打到了法院。因为老儿子有四间房屋,法院将老人判住在老儿子家,让老儿子负责老人的饮食起居,其余儿女拿养老费。一开始几个儿女还月月照拿不误,后来几个儿女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欠费,”最后干脆不拿了。老儿子觉得亏了,一气之下,找个借口就将老人送到了大哥家里。大哥觉得这是老弟看他好欺负,于是又将老人送到两年没交养老费的老二家……结果老人被推来推去,老人不得已找到了村里的书记,最后又求助法院。在法院和村里的干部干预下,几个儿子给老人盖了所简易房,让老人自己吃住,每月由村里到儿子家拿养老费,再送给独处的老人。不说结果怎样,就是这推来推去,已使老人的心伤到了极点。据说,老人的儿女们并不是负担不起老人的生活费,主要原因是不孝。
  这是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发生的个案,如果老人的儿女们连自己的生活都难维持,哪还有什么财力来为老人提供良好的老年生活环境呢?大部分儿女孝敬老人的心是有的,但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许多老人,生病只有等死,经常会因为没有几千元甚至几百元的医药费,而使许多生病的农村老人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在辽源市大阳镇白瓦房村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有白姓老俩口,他们育有四个儿子,因长年有病再加上年事已高,老两口的生活很难再维持下去。就和大儿子商量,将自己的房子作价一万块钱卖给了老儿子,投奔到大儿子家。大儿子本不想接收他,但他的大儿媳妇念他手里的一万多元钱,还有多年来存下的大米、苞米等物品,也就同意了。可是,老两口在大儿家住了不到两年,老头子病情越发严重,带来的那一万块钱早没了影,大儿媳妇找个借口就将老两口给撵回了老儿子家。他们老俩口只好又回到白瓦房。老儿子当然也不愿接收两位老人。没有钱的老人只好轮流到这几个儿子家去吃、住。最后老头忍受不了这种生活,喝了农药,一命呜呼。这个个案让我们看到了“养儿防老”已失去了他的原来意义。
  记者在一些农村采访时发现,大多数农民并没有参加任何保险。一位50多岁的农民告诉记者:“农民老了最怕得病,儿女再不孝顺,总还不至于让老人饿死,但一旦生病就很难说了。”没有养老保险,没有医疗保险的农村老人确实是一个让我们关注的社会问题。
  另一种现实更让我们忧心忡忡。中国传统的伦理建立在家庭结构基础上的。就目前而言,赡养老人主要靠道德约束。尊老爱幼、养老扶小等中国特色的“孝文化”是在華夏数千年历史中孕育、诞生和固化起来的,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并在中国传统家庭中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这在家庭养老为主的中国农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年轻人在外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息的影响下,人们不再像从前那样看重家庭和个人的责任,而更注重追求自己的成功和个人的幸福。因此,他们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淡化,传统孝道观所极力推崇的尊老、敬老、养老的价值观念也日渐淡薄。再加上人们逐渐开始接受晚婚晚育观念,农村青年生育年龄普遍提高,这又使得抚养子女所花费的时间和老人需要供养的时间逐渐趋近,使得他们没有经济基础来照顾老人。另外,单靠子女自觉履行孝心,没有制度保障,一旦子女不孝,老人们往往无法及时得到制度的帮助,过着无依无靠的凄凉生活。
  按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个农村家庭最多只有一个儿子,这样将会使得家庭供养资源减少,而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却是成倍增长。将来,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个老人,抚养一个或两个小孩将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很显然,在这样的家庭人口结构下,一旦老人生病后,庞大的医药、护理和营养费用无人分担,只能由独生子女一个人扛着,他们要面临着经济和时间的双重压力。
  
  依赖的“命根子”——土壤正在流失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句俗语的主要含意是以土地为养老基础总结出来的。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来之于土地,失去了土地将失去什么可想而知。
  记者在采访中见过88岁仍在地里劳动的老人,老人的儿女们不是不孝,儿子们要给老人养老费老人不要,儿女们逢年过节变着方法给老人的钱,老人舍不得花存入了银行。他说,这些钱还是存起来吧,有个天灾病热的好有个应急。可以说这是一个父慈子孝的家庭。其实,老人手里也有几万元的存款。当记者问道,你这么大的年纪了怎么还要自己下地干活,老人解释说:儿子也有他们自己的家庭,现在什么东西都贵,孩子要上学,长大后要娶媳妇,还得有房子,再说了他们也得为他们自己留个后路不是?农民没有“老保”,一辈又一辈就是这么过来的。自己现在身体还行,不躺倒就得干,说不定哪时病倒了,治病可不是几千元的事,那得上万元呀,到时候没钱,那不是给孩子们添累赘吗?记者看到满脸皱纹,一脸老人癍的老人,心里酸酸的。据老人讲,他在85岁时才将他的“小片荒”分给了儿孙们,剩下老俩口的口粮田他说什么也不给儿子们了,就是儿子们要一亩地每年给老人200元钱,老人也不同意。老人不愿意放弃土地是因为只要有土地他就有活命的来源,日子过的就蹋实。
  88岁的老人还硬搂着土地不放的原因是怕失去土地用来养老这一最后的“救命稻草”。土地是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农村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可以说,土地是家庭养老的基础。然而,在如今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所能够占有的土地资源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出现了危机,土地正在流失,“土地养老” 的保障功能呈现出弱化趋势,依赖土地养老的土壤也正在流失。失去土地,对农民来说,则意味着失去了生存所必须的最后保障。
  
  老有所养的目标有望实现
  
  当然除了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外,还有农村的敬老院。敬老院在农村养老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能否入庄敬老院,还存在着一定的门槛。记者在吉林省东丰县一个农村敬老院采访时,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白姓的老哥俩,从小就失去了双亲,犬了也没说上媳妇,在进敬老院之前,他们哥俩生活相当困难。哥俩精神都不太正常,特别是老二,得了精神病后,地里的活就没干过,全靠老大侍弄那点口粮田过日子。一年下来,粮食是够吃了,零花钱却没着落。靠二人到镇上捡“破烂”维持,再就是每年过春节民政给的一百元钱救济款。村里曾多次向镇里要求将老哥俩送到敬老院,可进敬老院有个规定,每人必须交1000元入驻费。这对于他们来说,比登天还难。哥俩拿不出,村里也拿不出(村里办企业亏了100多万,还没地方消化呢),这样捱了两三年,还是从这个村里走出的,现在在律师事务所当主任的黄律师看不过,给拿了2000元,才算将老哥俩送到了敬老院。
  还有商业保险。但在比较落后的农村,保险由于环境、制度等原因不能发挥其功能,所以在农村商业保险还是一个盲区。
  构建农村养老保障新体系已迫在眉睫,现阶段家庭的养老功能仍是基础性的,它能为其他养老方式的推行创造前提。我们应该进行广泛、深入和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孝道”美德,提高民众家庭养老意识,营造良好的尊老、助老、养老社会氛围,相信家庭成员间脉脉的亲情血缘关系是不会因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淡化的。
  人口老龄化后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记者近日获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已列入法律修订计划,期盼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权益有实质的保障。
  就农民养老这一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副司长刘从龙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要加快建立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内的农村保险体系,否则将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他还透露,我国正在一些地方积极开展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为机制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點,此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抓紧制定适应农民工特点的养老办法,这个办法将很快上报国务院。
  针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现的新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人口计生委等14个部门日前《关于垒面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着手,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养老模式,逐步解除农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养老之忧。落实五保供养制度,解决好“三无老人”的保障问题。继续发挥土地养老的保障作用,巩固家庭养老保障的基本功能。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建设,不断满足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优先和优惠为身边无子女的计划生育老人提供集中供养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父母,按规定提供适当补助。
  各地也正在探索和实践农民养老保险新途经和新举措。如余姚市政府出台了《余姚市农民养老保障试行办法》,提出农村养老新政策。该市对农民养老保障费实行“个人缴纳,政府兜底”的办法,让农民老有所养。这意味着当地农民迈进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像城里人一样拿起了“退休金”。
  记者在山东兖州市新兖镇新马青村(原大马青、小马青村、官庄村和银河集团合并后的称谓)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农民60岁以上的老人都住上了水、电等免费的公寓,且每月都有老保金。逢年过节还有村里发放的节日物品。这是村里的银河集团发展壮大后给老人“上”了养老保险。而且,村民们都有社会保险和医疗保险。
  这些都是新型农村给没有养老保险的农民发出的可喜可盼的信号。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各地探索的农民养老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农村中“老有所养”的亮点,看到了和谐社会的进程正在得到实施。
其他文献
“看,这的一大片苞米地都是我家包下来的,另外村东头我家还有十来亩。现在村里有很多户人家都在城里打工,还有一些养猪养牛的专业户也不种地,我就把他们空闲的土地包了下来。”吉林省梨树县马家洼子村村民王福生(化名),指着眼前的30多亩农田,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把土地租给我们的那些人家同样不吃亏,他们一边在外边挣钱,一边又收着租金,两份收入,两不耽误。”王福生告诉记者,土地流转使村里的闲置土地得到了有
“中学校长推荐制”是北京大学在2010年即将推行的一种自主招生政策。在面向社会公示的前提下,各中学校长可实名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经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可成为高校自主招生直接候选人。  中学校长推荐上大学制度在许多国家早就存在,如哈佛大学就非常欢迎中学校长推荐的学生,许多有名望的科学家、政治家、学者等都得益于这样的大学招生制度。而国外的实践证明,这样的高校招生制度在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巨
在最近几个月的时间里,济南、南京、郑州等地的购房“团购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团购似乎吹响了房地产市场的“集结号”,甚至有人喊出了“团结力量大,联合去砍价”,而这场团购运动的发起者,就是2006年曾在深圳发起3年不买房运动的邹涛。    2006年4月26日,在深圳房价飙升的背景下,邹涛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他发起了3年不买房运动,并喊出口号:“房价一日不调到合理的价位,一日不买房。”网络上一片轰动,
近日,有群众向记者反映,在黑龙江省克东县宝泉镇有一个污染大户克东北疆水泥有限公司,常年排放粉尘污染环境,周围的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多次向县和齐齐哈尔市环保部门反映此事,但是一直没有满意的结果。百姓你告你的,环境执法部门你罚你的,该水泥公司机器每天还照常轰隆隆地生产,粉尘每天照常呼呼地污染着环境,钞票每天照常哗哗地流入企业的帐户,什么社会公责任,什么民生疾苦,什么生态文明,什么和谐社会,在经济效
历史上,腐败一度造成国家之痛、民族之耻,满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不仅加速了其自身衰亡,更导致中国长时期积贫积弱、山河破碎,国人深受残害、饱受屈辱,险些通通当了亡国奴;如今腐败未除,仍如“慢性毒药”一般,猖獗地侵蚀着国家肌体,给社会造成了有形的损失、无形的“内伤”。  党章和《公务员法》,都力倡廉洁自律,对执政党干部和政府官员而言,职务意味着责任,领导意味着服务,权力意味着奉献。但现实之中,我们为数不少
打新,一个股票交易术语,指的是投资者用资金参与新上市股票的申购,若中签,则打新成功。在A股的语境下,因为破发率极低,一旦打新成功,就意味着投资者将稳赚不赔。但A股打新中签率不高,普遍中签率仅为0.3%。  在2020年,越来越多人把这个股票术语用在深圳购买新房上,这是因为购买新房需要摇号中签且摇中概率不高,更因为在深圳购买新房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稳赚不赔的买卖。以前没攒够钱,现在没摇中号  打新深圳楼
太原警方最近破获了一起特大制售假证照案。据不完全统计,警方从这个所谓的“东南亚证件集团有限公司”里共缴获假证照数万本,制办假证件所用的印章上万枚,涉案金额数百万元。而这个“假证集团”的实际从业人员只有3个人。    揭露制假内幕    “假证集团”主要涉案人员刘某和另两名人员均来自湖南双峰县,该县素有“办证之乡”之称。据警方介绍,该案主要嫌疑人刘某,今年39岁,来太原将近10年,一直从事假证行业的
在北京望京新城中,居住着已故书法大师罗丹的亲侄子——罗钟。一间客厅、一间卧室、一间工作间,这就是罗钟在北京的家。走近屋内,除了墙上分别用“罗丹体”、隶书和草书书写的作品外,就是主人自身散发出的墨香之气。  罗钟,号云烟居主。1944年出生于厦门。圈中名人、圈外凡人。如果仅凭借伯父罗丹亲侄子的身份,罗钟不可能获得今天的成功。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罗钟从小对书法就有浓厚的兴趣,他常常一边悉心揣摩伯
据说,这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作者彼得·弗兰科潘是“英国牛津大学的一流学者”,书上市一个月,便登上了英国、美国、德国、土耳其、印度等20多个国家的非虚构类畅销榜榜首,并荣获《泰晤士报》《卫报》《每日邮报》《彭博商业》年度图书奖,《经济学人》杂志更是宣称:“弗兰科潘用精美睿智的语言,演绎了一部聚焦东方的世界史。”  常规的历史书籍通常都把焦点放在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上,而彼得·弗兰科潘不但
他的企业里,  有身体残疾的员工比例过半。  作为企业领军人,  他为何要将150多个岗位安排给残疾人呢?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刘常松用这句话总结自己的时候,不少人觉得这并不贴切。  这位曾经与袁隆平一起被提名参评“和谐中国、2006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的爱心人士,所做的并非一些小事。  他所领军创办的湖南裕华化工集团,其主要产品小苏打的产量位居全国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