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中职学校教学只重职业技术教学,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导致了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使校园产生了不和谐。对此本文从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依托语文的育人功能,充分挖掘蕴含在语文课文中的人文素养,蕴含的道,让学生在学习中得“知”、得“悟”、得“道”,从而使我们的中职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达到我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人文素养 养成
一、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我校是一所职业中专,从 总体上看,中职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但部分中职生日常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意志力较差。表现为:
(一)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切屡教不该。
(二)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或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爱学习,不会学习。进入中职阶段后,文化基础课程普遍差,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
(三)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受“普高热”的影响,许多中职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高,才是优秀生,进入中职,就是“末等公民”,为此,总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前途渺茫,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情感冷淡,遇到挫折就更难承受了。
(四)意志力差。现在许多中职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无原则的溺受、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只有退缩或放弃。有的中职生就业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嫌工作吃力,工作时间长而放弃就业机会,游荡于社会。
究其当今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原因,主要存在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
(一)从客观上看,主要有:
1.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是最早的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终身的。调查表明,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家长对其溺爱、袒护或采取粗暴压制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长不自觉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家长的工作或家庭中的不幸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等的影响,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模仿的不良榜样,而且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合理感”、“侥幸心理”提供了方便条件。
2.社会环境和不良思想的影响。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制度不够健全,因此,社会文化市场缺乏监管力度,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有害的产品在市场上流行,尤其是中职生经常出入娱乐性网吧,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整天沉溺于网上游戏,网上交友等活动,使之经常逃学、旷课,违纪违法行为经常发生。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利主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些中职生,出现了狭义、偏见、嫉妒、暴躁、孤独、抑郁、固执、攻击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甚至一部分中职生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诈或偷盗,经常发生违纪违法行为。
3.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不是升学教育。使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放松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关爱,只注重管理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未能将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为管理和教育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只有将管理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教育的作用,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加上教育方法上的单一,如惩罚、工作粗心或放任自流,或对待学生不公正,处理问题偏袒等,使部分中职生产生消极敌对情绪。
(二)从主观上看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对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只有认识了行动的意义,才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正确行为。根据我们对不良行为中职生的调查,往往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薄弱;缺乏对道德行为的正确判断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不良诱因直接引发的。
2.道德意志力薄弱。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认识和行为是一致的。但也有相矛盾的情况,这种矛盾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薄弱。表现在他们不能坚持用正确的道德动机战胜错误的道德动机,而被一时错误动机所支配,产生不道德的行为。另外,表现在不能始终履行道德义务,因为偶然的诱因,就会使个人的欲望膨胀,感情冲动,产生不道德行为。
3.道德情感狭隘偏私。道德情感是一个人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衡量或评价自己行动产生的情绪体验。据调查发现,品德不良学生中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是一个突出的表现。他们一般是重感情,讲义气,爱打报不平,但缺乏真正的正义感。
4.不合理的行为习惯。不合理的行为习惯是以不合道德要求的行动方式满足个人欲望,并在多次侥幸得逞的情况下形成的,这些不合理行为习惯一经形成,常常使学生不知不觉地采取类似的行动,这种行为习惯的维持,所产生的舒适的情绪体验又加强了类似的不良行为习惯。对许多行为习惯不合理的学生的研究表明,他们的不合理行为在开始时只是偶发的,但经过多次的反复,便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有些学生说:“我已经习惯了,很难改掉的。”当然,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但不合理行为习惯形成后,改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防微杜渐,阻止不合理习惯的形成是我们最重要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关怀下的中职语文教育的举措
实现人文关怀下的中职语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说过:“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站在以“人”为中心的高度,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语文教学过程应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担负起"树人"的责任,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明确师生交流的特点,(1)交流应以语文教材为纲。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完成语文教育任务,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凭借,又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凭借。师生对教材的认识即对文体的解读,不仅是师生同作者的对话,也是同作品的对话。(2)交流应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交流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上课前,教师应作如下考虑:课中什么时候组织交流,交流的话题是什么,应达到什么目的,学生交流时,可能步入哪些误区等。课堂上,教师应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交流朝着有利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3)交流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靠学生来完成,因而交流方式的运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除了要围绕学生来精心设计交流外,还应本着平等交流,共同提高的思想,营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
三、语文教学在“导入”设计中体现人文素养教育
“导入”设计得好,可以起到先声夺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通常,可以采取情境导入、故事导入、名句导入等方法,但最好的导入乃是“综合式”。比如——在讲《沁园春-长沙》时,可以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引出毛泽东年青时候的故事,从而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又如讲《边城》时,引用张充和对沈从文先生的评价——“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作为导语,并讲解了沈先生的少年时期的几个故事,令学生兴味盎然。
在讲《宽容》一课时,将商鞅、王安石、袁崇焕、谭嗣同等人的像片和被杀害的的简单经过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肃杀的音乐和沉郁的朗读词,作为新课导入,一幅幅画面,在学生心中碰撞起震惊的火花,注意力顿时高度集中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导入新课的时间须控制在3分种左右,内容上须与文章密切相关,并且力求新奇,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能增长见识,积累丰富精美的语言文句与人文掌故,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学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四、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人格在社会上是指人品,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个性。人格和能力是人的心理特征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和综合性。语文既是人们进行思维、实际交际、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的思想的体现者。因此语文教学既体现其工具性又体现其超越于工具的人文性。在教学中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才会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语言知识与提高交际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习教材内容,陶冶性情,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培养热爱祖国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高尚情操,培养优良的品格素质,塑造健康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注意学生智能的开发,又要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格、自信心和意志进行培养,把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寓语言教学之中,注意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开发。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分析、评论,有较高的自信力和自制力,这些是创造人才所具有的人格品质。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从理解语言文字、结构中体验语文语言内在的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激情,还可以透过语言材料的学习将知识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相统一,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塑造健康的人格,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勤学苦练的修养过程。
除了保证学生在文章方面的积累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每一节课的课前和早读课、班会课等时间,精心选择蕴涵人生、生活哲理的美文,在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的同时,渗透人生、生活哲理的教育,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而不流于呆板的说教,显得面目可憎。这样坚持下来,学生在写作中的思想素质也有了一个良好的积淀。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
人文关怀渗透在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各个领域。它所关心的是人的个别和独特的价值观。其特质主要指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体现。它是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等,而形成的内在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常常会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通过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充分表现出来。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新的岗位层出不穷。企业在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将越来越取决于人才质量的高低。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具有相当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科学精神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以此对照,就要求中职生也必须尽快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所以,本身就具备人文属性的语文学科在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培养中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学科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教师对语法知识、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的讲授,对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对课文的点评,就是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就是在传播人文理念。此外,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还会将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尽可能多地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发挥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进行自我完善。
语文的人文性其实质是教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在师、生、教材三者之间关系的平等与和谐中,与学生进行的思想与精神的交流融合,是从心灵深处审视自我、关照社会、弘扬德行的一种行为,是人格魅力教化的一种方式。语文教育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是人性的而非机械性的,从精神层面上潜移默化地感染激励学生,使其内心受到滋养,通过母语体验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在不知不觉中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提升境界。塑造健康负责的职业人,正是语文的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人文素养 养成
一、中职生人文素养的现状
我校是一所职业中专,从 总体上看,中职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但部分中职生日常行为习惯,心理素质,意志力较差。表现为:
(一)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切屡教不该。
(二)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或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爱学习,不会学习。进入中职阶段后,文化基础课程普遍差,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感费力。
(三)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受“普高热”的影响,许多中职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高,才是优秀生,进入中职,就是“末等公民”,为此,总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前途渺茫,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情感冷淡,遇到挫折就更难承受了。
(四)意志力差。现在许多中职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无原则的溺受、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只有退缩或放弃。有的中职生就业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嫌工作吃力,工作时间长而放弃就业机会,游荡于社会。
究其当今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原因,主要存在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
(一)从客观上看,主要有:
1.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生最早的教育场所,父母是最早的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是长远的,甚至是终身的。调查表明,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家长对其溺爱、袒护或采取粗暴压制的教育方式,以及家长不自觉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家长的工作或家庭中的不幸而忽视对孩子的教育等的影响,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模仿的不良榜样,而且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合理感”、“侥幸心理”提供了方便条件。
2.社会环境和不良思想的影响。目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深入,制度不够健全,因此,社会文化市场缺乏监管力度,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有害的产品在市场上流行,尤其是中职生经常出入娱乐性网吧,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整天沉溺于网上游戏,网上交友等活动,使之经常逃学、旷课,违纪违法行为经常发生。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思想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利主义,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一些中职生,出现了狭义、偏见、嫉妒、暴躁、孤独、抑郁、固执、攻击等不良个性心理特征,甚至一部分中职生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诈或偷盗,经常发生违纪违法行为。
3.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不是升学教育。使部分教师从思想上放松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和关爱,只注重管理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未能将管理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为管理和教育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向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只有将管理和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注重教育的作用,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加上教育方法上的单一,如惩罚、工作粗心或放任自流,或对待学生不公正,处理问题偏袒等,使部分中职生产生消极敌对情绪。
(二)从主观上看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对具体的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只有认识了行动的意义,才能自觉地产生相应的正确行为。根据我们对不良行为中职生的调查,往往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薄弱;缺乏对道德行为的正确判断造成的,有的是由于不良诱因直接引发的。
2.道德意志力薄弱。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础,认识和行为是一致的。但也有相矛盾的情况,这种矛盾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薄弱。表现在他们不能坚持用正确的道德动机战胜错误的道德动机,而被一时错误动机所支配,产生不道德的行为。另外,表现在不能始终履行道德义务,因为偶然的诱因,就会使个人的欲望膨胀,感情冲动,产生不道德行为。
3.道德情感狭隘偏私。道德情感是一个人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衡量或评价自己行动产生的情绪体验。据调查发现,品德不良学生中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是一个突出的表现。他们一般是重感情,讲义气,爱打报不平,但缺乏真正的正义感。
4.不合理的行为习惯。不合理的行为习惯是以不合道德要求的行动方式满足个人欲望,并在多次侥幸得逞的情况下形成的,这些不合理行为习惯一经形成,常常使学生不知不觉地采取类似的行动,这种行为习惯的维持,所产生的舒适的情绪体验又加强了类似的不良行为习惯。对许多行为习惯不合理的学生的研究表明,他们的不合理行为在开始时只是偶发的,但经过多次的反复,便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有些学生说:“我已经习惯了,很难改掉的。”当然,习惯是可以改变的,但不合理行为习惯形成后,改起来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防微杜渐,阻止不合理习惯的形成是我们最重要目的。
二、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关怀下的中职语文教育的举措
实现人文关怀下的中职语文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说过:“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可见,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站在以“人”为中心的高度,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语文教学过程应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担负起"树人"的责任,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学生。这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明确师生交流的特点,(1)交流应以语文教材为纲。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完成语文教育任务,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凭借,又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的凭借。师生对教材的认识即对文体的解读,不仅是师生同作者的对话,也是同作品的对话。(2)交流应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交流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上课前,教师应作如下考虑:课中什么时候组织交流,交流的话题是什么,应达到什么目的,学生交流时,可能步入哪些误区等。课堂上,教师应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交流朝着有利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3)交流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靠学生来完成,因而交流方式的运用,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除了要围绕学生来精心设计交流外,还应本着平等交流,共同提高的思想,营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
三、语文教学在“导入”设计中体现人文素养教育
“导入”设计得好,可以起到先声夺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通常,可以采取情境导入、故事导入、名句导入等方法,但最好的导入乃是“综合式”。比如——在讲《沁园春-长沙》时,可以由“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引出毛泽东年青时候的故事,从而介绍本文的时代背景。又如讲《边城》时,引用张充和对沈从文先生的评价——“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作为导语,并讲解了沈先生的少年时期的几个故事,令学生兴味盎然。
在讲《宽容》一课时,将商鞅、王安石、袁崇焕、谭嗣同等人的像片和被杀害的的简单经过制作成幻灯片,配上肃杀的音乐和沉郁的朗读词,作为新课导入,一幅幅画面,在学生心中碰撞起震惊的火花,注意力顿时高度集中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导入新课的时间须控制在3分种左右,内容上须与文章密切相关,并且力求新奇,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能增长见识,积累丰富精美的语言文句与人文掌故,还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学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
四、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人格在社会上是指人品,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个性。人格和能力是人的心理特征的两个方面。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其人文性和综合性。语文既是人们进行思维、实际交际、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的思想的体现者。因此语文教学既体现其工具性又体现其超越于工具的人文性。在教学中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才会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语言知识与提高交际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学习教材内容,陶冶性情,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培养热爱祖国和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高尚情操,培养优良的品格素质,塑造健康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注意学生智能的开发,又要对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格、自信心和意志进行培养,把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寓语言教学之中,注意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开发。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分析、评论,有较高的自信力和自制力,这些是创造人才所具有的人格品质。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从理解语言文字、结构中体验语文语言内在的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激情,还可以透过语言材料的学习将知识性、工具性和文化性相统一,挖掘其中的真善美,塑造健康的人格,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勤学苦练的修养过程。
除了保证学生在文章方面的积累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每一节课的课前和早读课、班会课等时间,精心选择蕴涵人生、生活哲理的美文,在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的同时,渗透人生、生活哲理的教育,这样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而不流于呆板的说教,显得面目可憎。这样坚持下来,学生在写作中的思想素质也有了一个良好的积淀。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
人文关怀渗透在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各个领域。它所关心的是人的个别和独特的价值观。其特质主要指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体现。它是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等,而形成的内在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常常会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通过精神面貌和内在气质充分表现出来。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新的岗位层出不穷。企业在国内外的激烈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将越来越取决于人才质量的高低。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具有相当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人文科学精神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以此对照,就要求中职生也必须尽快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所以,本身就具备人文属性的语文学科在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培养中就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学科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教师对语法知识、阅读技巧、写作技巧的讲授,对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对课文的点评,就是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就是在传播人文理念。此外,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还会将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尽可能多地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发挥潜能,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进行自我完善。
语文的人文性其实质是教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在师、生、教材三者之间关系的平等与和谐中,与学生进行的思想与精神的交流融合,是从心灵深处审视自我、关照社会、弘扬德行的一种行为,是人格魅力教化的一种方式。语文教育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是人性的而非机械性的,从精神层面上潜移默化地感染激励学生,使其内心受到滋养,通过母语体验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在不知不觉中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提升境界。塑造健康负责的职业人,正是语文的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