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在语文中无处不在。一篇篇课文,是一个个“美的世界”;一次次讲课,是一次次美育的过程。语文课中应渗透美、强化美,培养学生感知、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是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中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文品味和审美情趣,给学生美的熏陶。
把握语句的节奏美,增强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儿歌、散文中的韵律美、节奏美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音律与节奏创作了音乐艺术。教师要把握语句中的节奏美,巧妙运用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想像,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如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头一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一句要按节奏读出韵律外,还要将作者的感觉读出,所以在诵读时声音要平稳,语调要轻松。第二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无穷碧”、“别样红”要读得重、语调高且慢,以突出作者内心的震撼和感叹。
再如《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全都”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像,体味白荷花的美姿。
教师如能在课堂中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的抑揚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就能带领学生体味、领会语文中和谐的节奏美,就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情境,就能使学生获得情感和性情的熏陶。
二、赏析文段的语句美,激发想像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于文章中的精彩片断,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让学生通过作者的描述去尽情想像、去细细品味。如《桂林山水》一文描绘的是玲珑剔透的山水风景图。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观看图画。之后提问:
1、作者写漓江水是抓住哪些特点来写的?(板书:静、清、绿)
2、漓江的水清得怎样,绿得怎样?(重放画面,要求学生从画面进行玩味、联想)
通过让同学观察、诵读、玩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秀丽。然后在抒情优美乐曲声中,用当导游的方式,边看画面边背诵,可谓声情并茂。桂林山水的风景图,让学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随后,我让每位学生在图画纸上,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像画一幅你心中的“桂林山水”。
三、领略文章的意境美,升华情感
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相当强的。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唤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热情和思想情怀。如《梅花魂》一文中: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段话是外祖父离别前一天早上送我墨梅图时说的。外祖父说得既深沉也动情。前四句虽写梅花,但外祖父说的是“中国人”,后三句写的是中华民族的气节,外祖父也通过自己深情地述说表达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中华民族有梅花一样的精神,梅花精神也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外祖父的心里,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他爱梅花,实质上就是——深沉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全寄托在梅花的身上。可以想像外祖父说这段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激动,会是如何的豪迈呀!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去感觉外祖父对祖深深的眷恋,对祖国深深的爱,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美是什么?美是赏心悦目,美是震撼人心,美是善恶分辨,美是是非分明。让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注重审美意识的锻炼,唤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把握语句的节奏美,增强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儿歌、散文中的韵律美、节奏美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音律与节奏创作了音乐艺术。教师要把握语句中的节奏美,巧妙运用音乐艺术激发学生的想像,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如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头一句,概括抒写西湖的六月,六月的西湖,切时切地。指出六月西湖的风光毕竟不同他时他处,即不同于西湖的其他时节,不同于六月的其他地方。这一句要按节奏读出韵律外,还要将作者的感觉读出,所以在诵读时声音要平稳,语调要轻松。第二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碧万顷、连接天日的荷塘景色:那碧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际无涯;在这莲叶中间,挺立着一朵朵红得特别出色、红得特别艳丽的荷花。“无穷碧”、“别样红”要读得重、语调高且慢,以突出作者内心的震撼和感叹。
再如《荷花》一文中:白荷花/在这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第一句话总起句,句首的“白荷花”起提示作用,指导读重音,二至四句起始“有的”读时稍加停顿;第二句描述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语调轻松,语音稍低;第三句写有的花瓣全都开了,“全都”读重音,语调稍高,语速稍快,展现荷花怒放的气势;最后一句语音稍低,稍重,好似花骨朵积蓄力量,就要竞相开放。通过这样的美读,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像,体味白荷花的美姿。
教师如能在课堂中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的抑揚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就能带领学生体味、领会语文中和谐的节奏美,就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情境,就能使学生获得情感和性情的熏陶。
二、赏析文段的语句美,激发想像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于文章中的精彩片断,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让学生通过作者的描述去尽情想像、去细细品味。如《桂林山水》一文描绘的是玲珑剔透的山水风景图。学生边听配乐朗读边观看图画。之后提问:
1、作者写漓江水是抓住哪些特点来写的?(板书:静、清、绿)
2、漓江的水清得怎样,绿得怎样?(重放画面,要求学生从画面进行玩味、联想)
通过让同学观察、诵读、玩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秀丽。然后在抒情优美乐曲声中,用当导游的方式,边看画面边背诵,可谓声情并茂。桂林山水的风景图,让学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随后,我让每位学生在图画纸上,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像画一幅你心中的“桂林山水”。
三、领略文章的意境美,升华情感
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相当强的。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唤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热情和思想情怀。如《梅花魂》一文中: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这段话是外祖父离别前一天早上送我墨梅图时说的。外祖父说得既深沉也动情。前四句虽写梅花,但外祖父说的是“中国人”,后三句写的是中华民族的气节,外祖父也通过自己深情地述说表达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中华民族有梅花一样的精神,梅花精神也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外祖父的心里,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他爱梅花,实质上就是——深沉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他把爱祖国的情怀全寄托在梅花的身上。可以想像外祖父说这段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激动,会是如何的豪迈呀!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反复体会去感觉外祖父对祖深深的眷恋,对祖国深深的爱,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美是什么?美是赏心悦目,美是震撼人心,美是善恶分辨,美是是非分明。让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注重审美意识的锻炼,唤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