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已迈入了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为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的挑战,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我们根据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所指出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独立性、多向性、直觉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下面结合本人课堂教学的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创造思维的特点就是创新,这是要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怎样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呢?我认为,在平时教学中,经常选择一些探索性强的数学知识或问题,充分放手,实行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首先通过教具演示,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量出求周长所需的数据,由此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接着教师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它的周长,课堂会马上热闹起来,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各自互不相让地讲述自己的想法。部分学生列出了6 4 6 4=20(厘米)的算式,大部分学生列出了6×2 4×2=20(厘米)的算式,少数学生列出了(6 4)×2=20(厘米)的算式。通过比较,学生掌握了大家认为较好的方法,这样安排,使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发生与形成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求异”,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设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于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提倡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失败,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课上,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
学生一般能做出下列两种解答:(5×4--8×2)÷2=2(分米)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5×2-8=2(分米)的解法。从这种解法中一个学生又想出一种新解法,5一f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分米),就从另一边里拉来3分米,另一条边剩下的长度5—3=2(分米)就是长方形的宽。最后教师评出最优解法。
这样教学不但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而且通过鼓励学生求异,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的独创性,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鼓励大胆猜想。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我们都知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想、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直觉思维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对于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眼看出”、“突然顿悟”,但又不能马上说出理由。
例如:学期末的一节数学复习课,我让学生用不同的解法解答这样一道习题:“一批苹果,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只有56个筐,要把苹果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5分钟后,大多数学生按常规方法列出了算式:56×60÷56-56;56×(60-56)÷56。稍静,又有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还有一种解法,列式为60-56。”学生们哄的笑了,我也一愣。这可是意料之外的事。我连忙问他:“你是怎样想的?”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否定这位学生的解法吗?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把这个解法放给学生,我借此机会与学生广泛交流,最后意见得到了统一,这种解法是正确的。根据是:每筐的重量x筐数=总重量,而这批苹果的重量一定,所以每筐的重量和筐数成反比例。现在只有56个筐,筐数发生了变化,那么平均每筐装的重量也必须随着变化,把每筐的重量和筐数交换位置,平均每筐装的重量就成了60千克,而原来每筐装56千克,所以每筐就比原来多装(60-56)千克,显然,这位学生的思维属于直觉思维。
由此可见,直觉产生的思维跳跃往往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在培养思维直觉性的过程中,可能使学生学会“观察 猜想论证”的思考方法,而数学乃至科学往往要运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广阔的领域。
四、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从培养具有创造型的人才这一观点出发,培养小学生思维创造性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们应加以重视。
教科书上的思考题是引发学生思维很好的习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对训练学生思维创造性,开启学生的智慧很有益处。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思考题的作用,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锻练和提高。
例如:教学第八册教材第103页的思考题:“一个物体从高空下落,经过4秒落地。已知第一秒下落的距离是4.9米,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这个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思考,反复领会“都比前一秒多9.8米”这句话的意思,并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学生都能用下面的方法计算:
(1)4.9 9.8=14.7(米)
(2)14.7 9.8=24.5(米)
(3)24.5 9.8=34.3(米)
(4)4.9 14.7 24.5 34.3=78.4(米)
列综合式:
4.9 (4.9 9.8) (4.9 9.8 9.8) (4.9 9.8 9.8 9.8)=78.4(米)
这样的解法,充分表明学生的思维已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创造思维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活动,它是思维品质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促使他们各种思维品质的协调发展,真正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主阵地。
一、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创造思维的特点就是创新,这是要有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怎样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呢?我认为,在平时教学中,经常选择一些探索性强的数学知识或问题,充分放手,实行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首先通过教具演示,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个长方形,量出求周长所需的数据,由此训练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接着教师出示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它的周长,课堂会马上热闹起来,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各自互不相让地讲述自己的想法。部分学生列出了6 4 6 4=20(厘米)的算式,大部分学生列出了6×2 4×2=20(厘米)的算式,少数学生列出了(6 4)×2=20(厘米)的算式。通过比较,学生掌握了大家认为较好的方法,这样安排,使学生真正经历了知识的发生与形成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求异”,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设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于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提倡在教学中让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失败,勇于求异,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例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复习课上,出示下题:“一根铁丝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
学生一般能做出下列两种解答:(5×4--8×2)÷2=2(分米)5×4÷2-8-2(分米)。通过引导鼓励求异,学生又想出5×2-8=2(分米)的解法。从这种解法中一个学生又想出一种新解法,5一f8-5)-2(分米)。并说明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原正方形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分米),就从另一边里拉来3分米,另一条边剩下的长度5—3=2(分米)就是长方形的宽。最后教师评出最优解法。
这样教学不但实现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而且通过鼓励学生求异,激发了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中选优,好中求佳的独创性,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鼓励大胆猜想。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我们都知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想、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直觉思维是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对于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眼看出”、“突然顿悟”,但又不能马上说出理由。
例如:学期末的一节数学复习课,我让学生用不同的解法解答这样一道习题:“一批苹果,每筐装56千克,可以装60筐,现在只有56个筐,要把苹果都装上,平均每筐多装多少千克?”5分钟后,大多数学生按常规方法列出了算式:56×60÷56-56;56×(60-56)÷56。稍静,又有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还有一种解法,列式为60-56。”学生们哄的笑了,我也一愣。这可是意料之外的事。我连忙问他:“你是怎样想的?”他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否定这位学生的解法吗?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把这个解法放给学生,我借此机会与学生广泛交流,最后意见得到了统一,这种解法是正确的。根据是:每筐的重量x筐数=总重量,而这批苹果的重量一定,所以每筐的重量和筐数成反比例。现在只有56个筐,筐数发生了变化,那么平均每筐装的重量也必须随着变化,把每筐的重量和筐数交换位置,平均每筐装的重量就成了60千克,而原来每筐装56千克,所以每筐就比原来多装(60-56)千克,显然,这位学生的思维属于直觉思维。
由此可见,直觉产生的思维跳跃往往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在培养思维直觉性的过程中,可能使学生学会“观察 猜想论证”的思考方法,而数学乃至科学往往要运用这样的方法去发现更广阔的领域。
四、引发学生思考。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从培养具有创造型的人才这一观点出发,培养小学生思维创造性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们应加以重视。
教科书上的思考题是引发学生思维很好的习题,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对训练学生思维创造性,开启学生的智慧很有益处。为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发挥思考题的作用,让学生在思考中得到锻练和提高。
例如:教学第八册教材第103页的思考题:“一个物体从高空下落,经过4秒落地。已知第一秒下落的距离是4.9米,以后每一秒下落的距离都比前一秒多9.8米。这个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多少米?”教学时,我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思考,反复领会“都比前一秒多9.8米”这句话的意思,并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学生都能用下面的方法计算:
(1)4.9 9.8=14.7(米)
(2)14.7 9.8=24.5(米)
(3)24.5 9.8=34.3(米)
(4)4.9 14.7 24.5 34.3=78.4(米)
列综合式:
4.9 (4.9 9.8) (4.9 9.8 9.8) (4.9 9.8 9.8 9.8)=78.4(米)
这样的解法,充分表明学生的思维已有逻辑性和条理性。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创造思维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活动,它是思维品质各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促使他们各种思维品质的协调发展,真正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