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意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问题意识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参与者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帮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升科研意识,学会教学反思。在培养教师问题意识的策略上,须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为前提,依靠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外部环境支持,加之学校创设的良好的氛围。在多方举措下,教师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反思,发现问题,并在理论知识的支撑下解决问题,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社会科学;问题意识;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4-0097-02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别于对答案的简单诉求,“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和归宿。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早已逐渐走入各个领域。就教师而言,具备正确的问题意识体现着教师的责任感,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也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社会科学研究与问题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是探索人类社会生活本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这也是问题意识培养的目标之一。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做出了具体要求,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是探索社会本质,分析社会问题,并找到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研究范式和研究资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人文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等社会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与“人”密切相关,人既是研究主体,也是研究对象。
作为认知主体,人的活动是能动的,这从侧面说明社会科学研究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在于挖掘并解释人类活动背后的原因和本质;再者,根据人类社会已掌握的知识和条件,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和推理;最后,在预测社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控制,以促使社会向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
(二)问题意识
简单来说,问题意识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疑问和探索的心理状态。这一观点强调问题意识是在心理活动的推动下引导认识主体有意识地去反思。
也有学者认为,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力。当某一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能将认识对象与先验经验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反思,由此產生与先验经验之间的矛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验证后,仍旧存在疑惑,并在疑惑的基础上产生了想要解决疑惑或是提出创新性解释的强烈意愿,驱使认识主体不断推进反思以至解决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对教师的问题意识做出这样的界定: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抱有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活动所产生的问题采取批评和反思的态度;积极寻求更好的素质教育的态度。我们可以明确,教师树立问题意识旨在追求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关注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的批判性反思,具体涵盖了教学、管理、教研、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内容。但这一切产生的基础是教师必须对工作具备必要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能达到这样要求的教师少之又少。
二、培养教师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要求认知主体具有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若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培养科研意识,帮助教师不断反思教学,从“职员”转变为“专家”。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
一直以来,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秉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念,一味在课业上对学生施以“重压”。这无形中给师生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只注重量化成绩的教学理念本质上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和发展性,只靠机械记忆和强化巩固,学生只能记住符号化、碎片化的知识,没有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和形成相应学科的知识结构,也就缺少了创新思维。具备问题意识,能帮助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具备问题意识的教师,其教学是“人性化”的,会重视对学生基本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的培养,重视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自发地建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不断地反思,这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手段。
(二)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是人类主动参与的研究活动,教育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研究者。但纵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任务型”教师,只重视完成分内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教育研究,没有向成为“研究型”教师做出努力。但若打开了教育研究这扇大门,对教师的个人成长大有裨益,而问题意识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
问题意识能让教师消除对教育研究的陌生感和抵触情绪,帮助教师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育研究本质上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由问题意识催生教育研究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发现工作中的“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直到最后解决问题,将方案进行分享和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在问题意识的帮助下树立自信,获得额外成就感,促进专业发展。
(三)问题意识有助于教师学会反思教学
问题意识强调“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获得要求认知主体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质疑和反思,在反思中找到新的问题,进而推动认知的发展。面对时代发展,教师如果不具备问题意识,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缺乏对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习惯的了解,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施路径,也就无法实现教育机智的提高和个人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师要想在教育机智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培养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寻找新对策。问题意识有助于教师学会反思教学,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也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提升理论水平;还需要学校为教师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多方合作努力有利于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提升理论水平:问题意识养成的前提
很多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也许在各种技能大赛中夺奖无数,但却对教育教学理论知之甚少,这是忽视了理论知识对教学实践的帮助的表现。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系统的在职培训。当前,随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教师的在职教育已成体系,这样的理论学习最大的好处在于学习的时效性显著,但缺点在于只能选择少数教师参与,并且培训的内容不一定就是参训教师真正需要的,这样一来培训就成了流于形式的无用之举。二是自主学习。与系统培训相比,自学更加灵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具体的学习内容可以是阅读教育专著,了解政策信息,学习新时代的新理论,观摩名师示范课,等等。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独立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同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当然,采用这种方法必须依托学校建立的相关机制来评估教师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问题意识的养成必须以提升理论水平为前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问题意识也会有所提高。
(二)必要的政策支持:问题意识养成的外部环境
问题意识的培养,除了依靠教师自身的自主学习外,还需要依靠政府和其他外部环境的支持。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需要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如制订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评估和晋升制度。对表现较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工作上故步自封的,也要相应地做出惩罚和规劝。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兼顾不同层级教师的实际情况,让更多优秀教师有发展的机会,这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此外,社会各部门和阶层应该重视社会压力等对教师工作的影响,重视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努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条件,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良好的工作氛围:问题意识养成的保障
工作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内部成员的工作效率。在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上,学校应當为教师搭建宽松、信任、交流的平台,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加强学科间和跨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教研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把握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更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在与其他教师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问题也会产生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教研活动,教师能打开教育机智的思维枷锁,提升问题意识。同时,集体智慧的创生更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高教师的工作自信,催化教育热情。
除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外,学校还应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面对着或多或少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升学方面的。学校不应该在教学成绩上给教师太多的压力,相反,应该给教师灌输正确的教学观,理性地看待教学竞争。在评估教师时,不应以分数论成败,要为教师提供倾诉和建言献策的渠道,让教师有学校主人翁的角色感,而不是一台只会教书的机器。在这样的氛围下,相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顺利展开,也有助于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只有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自觉进行理论学习,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也只有具备了问题意识,才有能力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成长,实现教师职业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韩 升.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J].科学社会主义,2018(5):16-21.
[2]郑明达.问题意识: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J].基础教育课程,2018(22):70-75.
关键词:社会科学;问题意识;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2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4-0097-02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别于对答案的简单诉求,“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和归宿。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科学研究早已逐渐走入各个领域。就教师而言,具备正确的问题意识体现着教师的责任感,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也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社会科学研究与问题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是探索人类社会生活本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这也是问题意识培养的目标之一。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做出了具体要求,目的在于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是探索社会本质,分析社会问题,并找到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研究范式和研究资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人文运动以及工业革命等社会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科学最大的特点在于与“人”密切相关,人既是研究主体,也是研究对象。
作为认知主体,人的活动是能动的,这从侧面说明社会科学研究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在于挖掘并解释人类活动背后的原因和本质;再者,根据人类社会已掌握的知识和条件,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和推理;最后,在预测社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控制,以促使社会向既定的目标和方向发展。
(二)问题意识
简单来说,问题意识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疑问和探索的心理状态。这一观点强调问题意识是在心理活动的推动下引导认识主体有意识地去反思。
也有学者认为,问题意识是一种能力。当某一主体在进行认识活动时,能将认识对象与先验经验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反思,由此產生与先验经验之间的矛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验证后,仍旧存在疑惑,并在疑惑的基础上产生了想要解决疑惑或是提出创新性解释的强烈意愿,驱使认识主体不断推进反思以至解决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对教师的问题意识做出这样的界定: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抱有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课堂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活动所产生的问题采取批评和反思的态度;积极寻求更好的素质教育的态度。我们可以明确,教师树立问题意识旨在追求更加优质高效的教育教学,关注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的批判性反思,具体涵盖了教学、管理、教研、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内容。但这一切产生的基础是教师必须对工作具备必要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能达到这样要求的教师少之又少。
二、培养教师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要求认知主体具有批判性思维。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若具备良好的问题意识,将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培养科研意识,帮助教师不断反思教学,从“职员”转变为“专家”。
(一)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助于转变教育观念
一直以来,不少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秉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念,一味在课业上对学生施以“重压”。这无形中给师生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只注重量化成绩的教学理念本质上忽略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和发展性,只靠机械记忆和强化巩固,学生只能记住符号化、碎片化的知识,没有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和形成相应学科的知识结构,也就缺少了创新思维。具备问题意识,能帮助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和方法。具备问题意识的教师,其教学是“人性化”的,会重视对学生基本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的培养,重视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自发地建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不断地反思,这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手段。
(二)问题意识有助于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
社会科学研究是人类主动参与的研究活动,教育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成为这个领域的重要研究者。但纵观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任务型”教师,只重视完成分内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教育研究,没有向成为“研究型”教师做出努力。但若打开了教育研究这扇大门,对教师的个人成长大有裨益,而问题意识就是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
问题意识能让教师消除对教育研究的陌生感和抵触情绪,帮助教师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育研究本质上服务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由问题意识催生教育研究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发现工作中的“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直到最后解决问题,将方案进行分享和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在问题意识的帮助下树立自信,获得额外成就感,促进专业发展。
(三)问题意识有助于教师学会反思教学
问题意识强调“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获得要求认知主体对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进行质疑和反思,在反思中找到新的问题,进而推动认知的发展。面对时代发展,教师如果不具备问题意识,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缺乏对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习惯的了解,不能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实施路径,也就无法实现教育机智的提高和个人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师要想在教育机智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培养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寻找新对策。问题意识有助于教师学会反思教学,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也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提升理论水平;还需要学校为教师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多方合作努力有利于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提升理论水平:问题意识养成的前提
很多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也许在各种技能大赛中夺奖无数,但却对教育教学理论知之甚少,这是忽视了理论知识对教学实践的帮助的表现。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尝试:一是系统的在职培训。当前,随着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教师的在职教育已成体系,这样的理论学习最大的好处在于学习的时效性显著,但缺点在于只能选择少数教师参与,并且培训的内容不一定就是参训教师真正需要的,这样一来培训就成了流于形式的无用之举。二是自主学习。与系统培训相比,自学更加灵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具体的学习内容可以是阅读教育专著,了解政策信息,学习新时代的新理论,观摩名师示范课,等等。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独立学习,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同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当然,采用这种方法必须依托学校建立的相关机制来评估教师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问题意识的养成必须以提升理论水平为前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发展的同时,问题意识也会有所提高。
(二)必要的政策支持:问题意识养成的外部环境
问题意识的培养,除了依靠教师自身的自主学习外,还需要依靠政府和其他外部环境的支持。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需要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如制订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评估和晋升制度。对表现较好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在工作上故步自封的,也要相应地做出惩罚和规劝。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师职称晋升制度,兼顾不同层级教师的实际情况,让更多优秀教师有发展的机会,这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此外,社会各部门和阶层应该重视社会压力等对教师工作的影响,重视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努力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条件,弘扬“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良好的工作氛围:问题意识养成的保障
工作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内部成员的工作效率。在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上,学校应當为教师搭建宽松、信任、交流的平台,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加强学科间和跨学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教研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把握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更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在与其他教师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问题也会产生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教研活动,教师能打开教育机智的思维枷锁,提升问题意识。同时,集体智慧的创生更有助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高教师的工作自信,催化教育热情。
除开展教学和研究活动外,学校还应给予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当前,各级各类学校都面对着或多或少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升学方面的。学校不应该在教学成绩上给教师太多的压力,相反,应该给教师灌输正确的教学观,理性地看待教学竞争。在评估教师时,不应以分数论成败,要为教师提供倾诉和建言献策的渠道,让教师有学校主人翁的角色感,而不是一台只会教书的机器。在这样的氛围下,相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顺利展开,也有助于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
教师问题意识的培养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只有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自觉进行理论学习,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在不断质疑的过程中培养问题意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也只有具备了问题意识,才有能力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成长,实现教师职业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韩 升.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意识[J].科学社会主义,2018(5):16-21.
[2]郑明达.问题意识: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J].基础教育课程,2018(22):7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