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遥忆昔日,我和杂志社编辑西西姐进行过一次又一次的“拉锯战”,她留给我的印象是一名追求完美的实干家。每次交稿之后,她负责省字核句、剖析毫厘,毫不留情地删掉赘语繁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反馈给我一大堆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每次打开文档,我都要鼓起莫大的勇气,倒吸一口凉气,冷静下来再修改。几番交锋之后,总以为能大功告成了,西西姐又会指出一些缺漏,比如文字不够简洁有力,思路脉络不够清晰,最后幽幽地说“再改一遍”。于是,我每次寫稿都要经历轮番轰炸,“被迫”训练自己的逻辑能力、表达能力。
本以为她是个不苟言笑的人,没想到见面才发现她是位亲和力十足的姐姐。短暂寒暄后,我放松下来,开始和西西姐一同采访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的副教授、该院的博士生和研究生。在我们都不熟悉的法学领域,西西姐居然能和老师侃侃而谈,并及时抛出问题,在枯燥的理论中发掘新视点。此情此景,笨嘴拙舌又“小白”的我心里只有一个大写的“服”。在此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自己在之前的采访中存在的问题,如总会被对方带跑方向、兜圈子,通常问大半天都抓不住要点,这次也从西西姐那儿学习了不少访谈技巧。“您能具体讲讲鉴定所有哪些新鲜事?”在教授照本宣科汇报那些科研成果时西西姐话锋一转,让教授笑呵呵地回忆起了趣闻,开启了他的话匣子。这顿时启发了我:不要任凭采访对象作报告,要敢于打断他们的长篇大论,问一些鲜活生动的故事。
下午,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所,采访了若干师生,还见到了传说中神秘的实验室和各种高大上的测试仪器。伴随着日落时分街道上最后一丝粉红的光线,我有了全新的收获:实地采访虽然奔波,但能和一堆大腕儿交流,还能亲临学校宝地,这样的体验着实有趣。
愉快的一天很快结束,拿着沉甸甸的采访资料,我莫名地感受到了心灵的律动和欣喜。体验了新闻工作者的一天,漫步于学校的各个院所之间,我在一个个滞重的术语中感受到学术精神蓬勃燃烧的力量。带着这股力量,面对即将到来的考研复试,我不再惶恐。
整理完采访的录音,我再次“失联”。直到三月底复试结束,我和西西姐又开始了确认细节、梳理思路、反复修改的写作过程。期间,我的心就像坩埚一样被悬置在痛苦的火焰上,每天在张牙舞爪的数据中挖掘细枝末节,然后蒸馏出精炼的文字。好在这次是基于亲身经历的新闻写作,自己的感受真实又具体,写作起来不算困难,但我的思路依然比较零碎,开篇对法大证据科学研究所也总是定义不清,这时西西姐一针见血地指出:“第一部分要写出研究所为什么能称得上一流。既然是一流学科,就要先介绍下它的架构,下设什么样的机构,人员配备如何,教师和学生的构成情况。”
在数次纠正大方向之后,我几经易稿,最终尘埃落定。这次采写经历,不仅让我的写作有了提高,还磨练出自己淡定从容的心态。最终,我顺利考上研究生,也决心继续当西西姐的跟班儿。人生的黑夜终于在撤退,未来读研之余,我还将继续写作,以此窥见流光溢彩的学术世界,相信我的生命也将因此变得更加辽阔。
杨绛先生说过:“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与热的金边。”可以说,《大学生》杂志,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道烂若舒锦的金边。
本以为她是个不苟言笑的人,没想到见面才发现她是位亲和力十足的姐姐。短暂寒暄后,我放松下来,开始和西西姐一同采访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的副教授、该院的博士生和研究生。在我们都不熟悉的法学领域,西西姐居然能和老师侃侃而谈,并及时抛出问题,在枯燥的理论中发掘新视点。此情此景,笨嘴拙舌又“小白”的我心里只有一个大写的“服”。在此过程中,我还发现了自己在之前的采访中存在的问题,如总会被对方带跑方向、兜圈子,通常问大半天都抓不住要点,这次也从西西姐那儿学习了不少访谈技巧。“您能具体讲讲鉴定所有哪些新鲜事?”在教授照本宣科汇报那些科研成果时西西姐话锋一转,让教授笑呵呵地回忆起了趣闻,开启了他的话匣子。这顿时启发了我:不要任凭采访对象作报告,要敢于打断他们的长篇大论,问一些鲜活生动的故事。
下午,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法大法庭科学技术鉴定所,采访了若干师生,还见到了传说中神秘的实验室和各种高大上的测试仪器。伴随着日落时分街道上最后一丝粉红的光线,我有了全新的收获:实地采访虽然奔波,但能和一堆大腕儿交流,还能亲临学校宝地,这样的体验着实有趣。
愉快的一天很快结束,拿着沉甸甸的采访资料,我莫名地感受到了心灵的律动和欣喜。体验了新闻工作者的一天,漫步于学校的各个院所之间,我在一个个滞重的术语中感受到学术精神蓬勃燃烧的力量。带着这股力量,面对即将到来的考研复试,我不再惶恐。
整理完采访的录音,我再次“失联”。直到三月底复试结束,我和西西姐又开始了确认细节、梳理思路、反复修改的写作过程。期间,我的心就像坩埚一样被悬置在痛苦的火焰上,每天在张牙舞爪的数据中挖掘细枝末节,然后蒸馏出精炼的文字。好在这次是基于亲身经历的新闻写作,自己的感受真实又具体,写作起来不算困难,但我的思路依然比较零碎,开篇对法大证据科学研究所也总是定义不清,这时西西姐一针见血地指出:“第一部分要写出研究所为什么能称得上一流。既然是一流学科,就要先介绍下它的架构,下设什么样的机构,人员配备如何,教师和学生的构成情况。”
在数次纠正大方向之后,我几经易稿,最终尘埃落定。这次采写经历,不仅让我的写作有了提高,还磨练出自己淡定从容的心态。最终,我顺利考上研究生,也决心继续当西西姐的跟班儿。人生的黑夜终于在撤退,未来读研之余,我还将继续写作,以此窥见流光溢彩的学术世界,相信我的生命也将因此变得更加辽阔。
杨绛先生说过:“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与热的金边。”可以说,《大学生》杂志,就是我生命中的一道烂若舒锦的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