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芦子关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4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
  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塞芦子》里的诗句,早在师范时,我就背诵过。也知道《塞芦子》所写的芦子关,就在我的家乡靖边白于山深处。可惜只在县志里看到记载芦子关的几行文字,一直无缘寻访。
  今年盛夏的一个周末,县委书记刘维平邀约寻访芦子关,我欣然随行。其实,在我心里,与其说寻访芦子关,不如说是寻访杜甫留在陕北高原那一行艰辛而光辉的足迹。在历史的天空,如星光一样璀璨的诗人无数,可于我而言,越来越情衷于诗圣杜甫。也许是年龄的原因,对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我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现实主义的诗作更像是一帧帧历史的照片,透过时间漫漶的烟云,让我从中看到了那些朝代更迭年轮里真实的细节。以至为最早读杜甫时不求甚解而深感遗憾。安史之乱后,豪气干云的老杜,不仅写下了《三吏》《三别》《北征》等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传世名篇,而且《春望》《彭衙行》《羌村三首》等充满家国情怀的诗篇,在《杜工部集》里也最为耀眼。《塞芦子》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于安史叛军中所写。正如清雍正时进士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评《塞芦子》诗:此杜氏筹边策也。灼形势,切事情,以韵语为奏议,成一家之言矣。“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多少年来,《塞芦子》也像一盏明灯似的,照在我人生的一个个路口,让我踏实,让我醒悟,让我不畏任何艰难地走下去。
  车出了县城,上了高速路。维平书记如数家珍地说起了县域内的古迹,他想在任上,将这些古寺、古堡、古道查找清楚,哪怕简单地立一块碑刻,以便于保护和开发,而芦子关早就进入他的视野了。一下想到,曾陪维平书记几次到清凉寺调研,以及寻访清平堡、阳周城和疑似黄帝原冢的事情来了,原来他心里早就有这样一个宏大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位于小河毛主席旧居前的清凉寺——一处被毁多年的北魏石窟,现在已成为集摩崖石刻、书法长廊、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区,很好地带动了靖边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下了高速,天赐湾乡的师俊豹和向导老王过来带路。拐进乡村土路,车如浪尖上的一叶扁舟,颠簸得让人有些发晕。路旁曲折蜿蜒的延河,有气无力挣扎着流淌的样子,似乎只能用几座小小的石拱桥来证明,这是延河,是遥远的军号声里战士欢歌、战马饮水的延河。绿树荫中,三五只麻雀飞起,滑着一道半圆形的弧线,又落进草丛。石壁上的崖窑,仿佛消失了的记忆,一下又惊恐地呈现在眼前,一路相伴而行。沿着延河,行约十多里,车终于停了下来,芦子关到了!
  老王带着我们爬到半山坡上,指着开满山花的草丛说起了故事:听老辈人讲,这里曾经是一条大路,驼队来来去去,驼铃声声。老王又像安徒生《皇帝的新装》里的骗子,半空里比划着说,芦子关就在这儿!又说他记得五六十年前,这里还留有土城台,好像是农业社时期种地毁了的。维平书记似有疑惑:“芦子关因状如葫芦故名,可这里并没有葫芦的地貌啊?”老王指向后沟:“哪儿不就像是一个吊葫芦吗?”循着老王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两山相夹处,壁立如门,还真有一个巨形葫芦嵌入大山之中,延河隐隐约约从中间流过,一侧红岩陡立数丈,可见河水冲刷过的印痕;一侧的山坡上,生长着茂密的白剑草,与红岩比高对峙。几棵老白杨树耸立在葫芦口,像从时间深处走出的披甲武士,依然守护着烽火的关隘。老王打开了话匣,他们村也因芦子关而名城河村;村小组过去叫芦关寨,但老人们说寨子不吉利,像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或囚禁犯人的地方,就改叫芦关梁了。现在,村子里已没多少人住,多数土地开始撂荒——要不,到了这个季节,沟沟岔岔庄稼长得黑洞洞的,哪还有闲田!
  天阴沉沉的,风好像一不留神吹落下云中的几粒雨滴,又小心翼翼地砸在我满头汗水的额上,浑身顿感凉爽起来。空气里弥漫着地椒椒的清香,红色的花朵是山丹丹,黄色的花朵是艳英菜,紫色的花朵是狼胖胖,还有那些不知名的花草,真担心踩疼了它们迎接雨滴的快乐枝叶儿。一行人继续跟着老王爬到几百米高的山顶上,一座大致长方形的土城赫然出现在眼前。心里不由慨叹,这才是真正的“城内空荆杞”啊!空荡荡的城内,只南城墙边一棵虬曲龙盘的老树,守护着荒山孤城。北城墙上两孔窑洞前,一圈半人高的土墙,是谁家新近废弃的一个院落吧?青荒相间的草丛里,到处是瓦砾。环顾城墙,残高处两米多,南北约三四百米,东西千八百米,随山就势,东高西低,跨沟而过;西边山上,城墙则西高东低。我忽然明白了,一城夹狭谷,从中通道,两座山上东边大、西边小的“两城”,不正形成一个硕大的葫芦!再看城墙走向,东西两边在通道的地方,明显有一个向内的收缩。因此芦子关也正如一把巨锁,紧锁在通道之上,也紧锁着北方大漠。而这一南北大通道,据考就是我国地理史上著名的秦直道,直到清代还在通行。陕北民间流传着:“芦子关、芦子关,风萧萧兮延水寒,安得壮士控北番?”这是多少辈人心中的感叹!是啊,行人车马,除非长翅,必须扣关才能通行,难怪芦子关历史上有“铁门寨”之称。“延水猶传檄,芦关未撤烽。”想起宋代文学家司马光游览芦子关后题留的诗句,却不知芦子关上的烽烟,哪朝哪代才彻底熄灭了?想着老杜那些泪水浸湿的诗句,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盛世,是多么地幸福……
  不知谁在城墙上一边扎势摆唐朝的将军,一边用手机拍照,惹来一片笑声。维平书记拾起一块瓷片,下面竟留有一个完整的白釉瓷的碗底,一看便知属于典型的唐代瓷器“烧饼底”——这是那位将军还是普通士兵手中的饭碗?不得而知,也无从考证,只能任凭过往的风诉说了。维平书记问我们,“五城”是指哪五座城?一时哪里能想起来,我在手机百度:唐长庆四年(公元825年),朔方节度使李佑,在芦子关一带筑塞门、保安、金明、丰林、定远五城,成为抵御外敌的重镇——想必一定是这五座城了!但看到关于“迢迢隔河水”的解释,是说五城都在黄河以北,似有不妥。因芦子关远在黄河之南,距离黄河有五百里路程啊!
  看看时间,已近下午两点,大家肚子也饿得咕咕叫唤起来,一行人才像是从历史里穿越回来,上车返程。天赐湾是毛主席转战陕北居住过的地方,也是转战之路西边的终点。在天赐湾,毛主席灵活地运用“蘑菇战术”,彻底甩开了刘戡几万之众的尾随。“戍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这首《张冠道中》,就是毛主席从小河到天赐湾的征途中写下的。前段时间,维平书记还叮嘱我,要在《靖边文库》中收录毛主席的这首五律。车上,维平书记又嘱咐俊豹,要以天赐湾毛主席旧居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贯彻落实好习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讲话精神,做好天赐湾乡的旅游发展规划;山青宜居,业兴留人,要将天赐湾乡的红色文化品牌与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整体打造……
  此时,饥饿感已远去,内心有一种难得的释然。老杜的《塞芦子》又在耳边响起:
  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
  谁能叫帝阍,胡行速如鬼!
  霍竹山,陕西靖边人,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延河诗歌特刊》执行主编。作品见《诗刊》《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中国作家》等刊物。著有散文集、诗集、长篇小说多部。
其他文献
一  “妈妈,我……渴……”  鲤儿话没完就晕了。鲤儿妈凑近孩子脸庞,希望自己的舌头能滋润他干裂的嘴唇。六岁孩子随大人疾行百里,能不渴吗?  “快!给鲤儿喝。”鲤儿爸一路连拖带拉,早已累得趴下,顾不得喘气,赶紧递上葫芦。  鲤儿妈快速拧开壶盖,对准鲤儿嘴的瞬间又迟疑了:“能喝吗?”  “啰嗦啥?山泉水,没毒!”鲤儿爸使尽全力回答毕,脑袋也耷下了……  二  自从挖山开矿,村里尘土飞扬,河水浑浊。喧
期刊
从一滴水中见大海  那天我照旧起得很早,匆忙吃过早饭,背起草绿色帆布书包朝外走。别慌,时间还早。母亲追到门口,又不放心地温声叮咛,沿着大路走,离岸边远点儿!晓得喽。我头也不回地胡乱应道,话落,人已跑出几米外。  到了海边,我被眼前的景色深深迷醉了。半空中腾起一轮火球似的红日,将千万道霞光齐齐射下,宝蓝色的海水被晕染得像洒上了一层金粉。海面卷起一层一层细浪,连浪花也被霞光染红,波光跳跃,宛若片片莲花
期刊
深切的思考必须在大安静中诞生,这种安静无关环境,而是一种心灵的安静,哪怕身处闹市仍然能不受其打扰并聚精会神提取出自己内心的悲悯、失落、孤独或幸福的部分。好的作品一定有语言、思想力、语感、技巧、美学、神圣感等多个方面的难度要求,而所有难度的堆积必须由时间毛垫上的细致化阅读、多维度扩展深思和对自己不同阶段创作困境的主动解决相关联,它也必然不是一种自私的主体产生,那会影响作品的格局和境界。主体本身一定对
期刊
她选择性失忆了。  自打她记事以来,她一个人长久得居住在农村的这个院落里,一间小屋用来做卧室,一间小屋用来做厨房,还有一间小屋,似乎是闲置的,里面放了杂物。至于屋子里放了什么,她也不多想,也不多问。她白天去村里的小学上班,晚上回来自己做饭,安安静静吃饭,吃完饭备课,安安静静看书,睡觉。日复一日重复着这样单调的日子。  她不养猫也不养狗,喜欢摆弄一些花花草草,院子里倒是四季一派生机。纵使几个星期忘了
期刊
1  “不要忘了带吃的,我扒拉几口饭就往过赶。”李美交代。  “知道啦。”刘贺小声在电话里回应。  刘贺给妻子说:“有点事,你和娃早点睡,别等我。”  “就知道加班,加班,你眼里还有这个家吗?”张婉莹把一套西装扔在刘贺怀里。  刘贺下了楼,开车到了一座老院子,按响一个房间的门铃。门打开一条缝儿,伸出来一个头,老花镜耷拉在鼻梁上,眼珠子慢悠悠转着,把刘贺打量了一番,说:“小王啊,快进来。老杨没来?”
期刊
叠合的光阴  孩提时,我蹒跚走进树林  一排一排的树,在地上烙出一脉一脉的阴影  树叶间的空缺,是洒落人间的青春碎片  夏日,母亲在树荫下浣洗被套和衣物  我骑单车压过树影,仿佛压过我的童年  一段阴影,便是一段光阴  路过的人事一幕幕后退  如今,二十三岁注定漂泊的我  從许多树影里进去,又出来  却一刻也不敢停留,靠坐  两位老人送我到村口  送走我的牵挂  回头,看到他们的背影  正慢慢与树
期刊
五显泰山庙,前身是甘蔗影院,往前是红旗礼堂,再前是华侨礼堂,更前是泰山庙,名由周而复始,剧场自有命运。五显庙因旧城改造而毁,归入泰山庙,诸神合并办公。  ——摘自《甘蔗志·建筑》  一  进场也迟了,摸索着碰到众人膝盖噼里啪啦响着,犹如一路拨开饱满的玉米林。落座就问邻座,前面演什么。加演了一个新闻片,刚完。新闻说什么?毛主席接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  现在电影不这样,会设置一个章节出现在开端,有時
期刊
潼关在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如雷贯耳,为它带来名气的不是和风细雨的天时,而是雄奇峻险的地利。  从西安一路向东,经过坦荡的临潼后进入渭南,山势渐起。渭南境内高耸着五岳之一的华山,其险其凶位列五岳之首。我始终没有勇气去爬华山,不为别的,只因为胆怯。图册上,游玩归来的朋友们指着薄薄的照片,向我讲述着华山的凶险奇伟,其中不乏惊险刺激的经历。我听着他们的经历,在他人的话语中一次次完成翻越华山、一回回目睹日出
期刊
记不清那山谷里有几条河流,也忘记了那风铃花是否还在壁崖。可永远记得那风,春风拂面,吹得人眼睛总是眯着。  我胆儿小,即便和伙伴们去爬山,也不敢爬上那陡崖,望着峭壁,心里打怵、脸红,于是伙伴们常常在上去后要拉我一把。夏天,后山是我们的乐园,我和伙伴们去摘莓子果。这是北方,或是我的家乡特有的果子,呈橘红或是红色。麦子收完时,土壁上就露出了果子,所以我又叫它麦果。自识物、识得那些果子时,我们便在山上一年
期刊
小土豆,小土豆,  滚来滚去,  如果我是你,如果你是我,  我就要变成小蜡烛。  门听了这句话很好奇。  门,门,门,  快来我家吃蛋糕,  門,门,门,  快速地来。  梳子听了这句话很好奇。  梳子决定弄一些洗头水,  拿起自己梳梳头,  也来我家吃蛋糕。  原来,今天是梳子的生日呀,  怪不得大家都来啦!  责任编辑|刘思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