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阶段,农村初中的教学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的空间相对狭窄。因此,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应努力拓展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锻炼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是语文教学的路子越走越宽,才能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 拓展 ;农村 ;语文教学 ;课堂空间
在我们国家,农村初中的教学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的空间相对狭窄。因此,如何拓展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是作为一个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几年,我曾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下面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1 第二课堂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语文教育是一个由一、二课堂组成的完整的开放系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分别是这个开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依存,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第二课堂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一方面又与第一课堂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它促使第一课堂不断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又激发着学生们的语文兴趣,训练其语文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了语文教育的阵地。
1.1 语文第二课堂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一般还只完成了认识的第一个飞跃,而要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这个能动的飞跃,语文第一课堂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第一课堂的学习、训练一般都有局限于某个章节或单元的范围,多半是刚学过的知识,而语文第二课堂的容量则大得多。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最好场所,学生可以广泛地、综合地、跨学科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听说读写的种种技能,独立地开展活动,使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完成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如:学习曹禺的话剧《雷雨》在课堂上分配角色、指导朗读、介绍剧情的背景。这也只能让学生加强对剧情的印象,对人物的了解。如果指导学生组织排练演出,学生则不仅要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情感,还要了解作品的背景,人物的服装,舞台的道具,学习舞台的表演艺术,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作品的文化,由表及里地领会话剧艺术、作品的内涵。而他们展示个性的欲望又非常的强烈,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独立个性和技能的舞台,在他们宣泄某方面热情的同时,个性也便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1.2 语文第二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实的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情感,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把学生带进了容易融入的情感世界。配乐诗的欣赏、名著讲座、课外交流等都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实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语文学习的快乐。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他们热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证实自己的价值,充实了自己的情感,他能没有热情,能不产生兴趣吗?
1.3 语文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学习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愿望,可往往由于这些欲望得不到重视、发现和缺乏实现的条件而一闪而逝,或中途夭折,无法实现,因而挫伤了他们的创造欲望。再说,创造力来自于实践,而第一课堂往往为完成教学任务,难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语文第二课堂立足于实践,又给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条件。学生的很多创造思维和创造才能都得以在这儿施展。我曾在学生学过《茶馆》和《雷雨》之后,要求学生学写短剧、学演短剧。本只为让他们实践一下,可学生交来的短剧作品却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位同学的《乘车》从挤上车、抢座位、闹开窗一系列车上常发生的事,谴责了自私自利、缺乏公德的人。这个剧目在经过“乘车族”的七嘴八舌的集体修改之后,进行排演。经过再加工的剧情、人物、语言更具有感染力。观众看后捧腹大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模仿力、表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表现出他们潜在的创造力。每一次语文活动老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和参赛者是学生自己。准备的过程、活动的过程,却是他们创造的过程。为了求新,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追随者,得到好评价,他们往往会绞尽脑汁去设计、去组织、去准备,希望有“哄动效应”。而这全身心投入也必然会有创造火花的迸发。应该说,语文第二课堂课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实施的条件、创造的实践。而实践、实践、再实践的过程,就是创造、创造、再创造的过程。
2 拓展学生视野,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学习与生活有着全方位的联系,可以说,学生身边处处都蕴藏着语文学习的素材,学生时时都可以啜饮生活之蜜的营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2.1 开展口头作文演讲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抑或社会都可以随时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都可以随时联缀成篇,敷衍成文。比如介绍一件有趣的事、有启发意义的事、充满温情的事,叙述同学间的一段友情、一个误会、一场风波。而且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走进社会生活。记得有这么件事:一位孤寡老人含辛茹苦捡垃圾抚养了四十多个孤儿,并培养了十多个大学生,但这些大学生竟没有一个人写一封信或寄一张明信片给老人家表示感谢。听了这个故事后,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同学们热情洋溢,痛斥这种不仁不义、无情无耻的大学生。演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2 开展词语积累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通过慢功夫去逐渐积累语言。这种积累过程尽管是枯燥的,但“思想上的压力,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而且通过竞赛也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欲望。此外成语接龙,缀词成篇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良好习惯的另一种途径。记得去年清明节,正是踏春的好光景。满山林木蓊蓊郁郁,苍翠欲滴,迎春花、杜鹃花姹紫嫣红。有的含苞欲放,羞涩地挂在枝头上,有的尽情绽放,袅娜地挺立枝头,似乎向人们展示那不可一世的骄傲。雨后的花木,在春日的映照下,娇媚极了,别有一种风致。此时,我就启发学生积累与春天有关的词语,看谁积累得多、积累的好。
2.3 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从书本里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而且课堂只是加油站,绝非语文学习的终点,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在课外。为此,我们班还建立了图书角,除了向学校图书馆借一部分图书外,我发动学生每人为班级捐出两本图书。定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学年必须读两本中外名著,书目以初中生课外阅读书目为主。我们还自费订阅了《读者》《演讲与口才》《科幻世界》《百科知识》《现代中学生》等十几种报刊,来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发学生的思维。
3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阅读和听、说、写一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阅读有“课内”和“课外”之分。对课内阅读,每个语文老师再熟悉不过,对其重要性及意义不言而喻。加强课外阅读,不是单纯地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否则,他们的读书便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
3.1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一般步骤。由于受文体、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读书的步骤不尽一致,就一般的读书通常有“通读、熟读、研读、美读”四个步骤。通读是与文章的初晤,接触的是文章的“肌肤”,要能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熟读接触的是文章的“灵魂”,要能够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内容,以及由内容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研读就是研究性的读,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表现手法、结构层次等进行赏析和评价,这一步骤一般适用于高年级,对低中年级不作要求;美读是对文章的“反刍”,即把文章美美地读出来,不仅要读出文章的主旨,而且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个性。当然不是所有文章的阅读一定要有这四个步骤,对于一般的文章通读即可,而对于有重要价值的文章则一步也有能少,甚至还要“不厌百回读”。
3.2 指导学生学会边读书边做记号。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阅读方法和要求,每个学生都应当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到每次读书时能够在文章的紧要处、精彩处、颇有感触处或疑难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做上不同的记号。如有疑难的地方画个小问号,精彩的地方画个五角星,好词下面点上小黑点,好句下面画上波浪线等等,同时在文章的行间或空白处写一些随感而发的简短的话语。
3.3 指导学生做摘抄、写读书笔记。一开始可以指导学生记下读书的时间、书名、作者,摘抄好词好句好段;随着年级的升高,要会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做读书摘要;到了高年级,可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读书心得,谈谈对文章看法,对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技巧等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定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并且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读书习惯,受益终生,让课外阅读真正收到成效。
总之,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拓展语文教学课堂空间的重要性,不断密切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努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指导,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有培养了语文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都得到提高。
【关键词】 拓展 ;农村 ;语文教学 ;课堂空间
在我们国家,农村初中的教学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的空间相对狭窄。因此,如何拓展农村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是作为一个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几年,我曾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下面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1 第二课堂拓宽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
语文教育是一个由一、二课堂组成的完整的开放系统。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分别是这个开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们相互依存,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文第二课堂一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一方面又与第一课堂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它促使第一课堂不断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又激发着学生们的语文兴趣,训练其语文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了语文教育的阵地。
1.1 语文第二课堂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一般还只完成了认识的第一个飞跃,而要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这个能动的飞跃,语文第一课堂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第一课堂的学习、训练一般都有局限于某个章节或单元的范围,多半是刚学过的知识,而语文第二课堂的容量则大得多。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最好场所,学生可以广泛地、综合地、跨学科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听说读写的种种技能,独立地开展活动,使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完成认识上的第二个飞跃。如:学习曹禺的话剧《雷雨》在课堂上分配角色、指导朗读、介绍剧情的背景。这也只能让学生加强对剧情的印象,对人物的了解。如果指导学生组织排练演出,学生则不仅要了解剧情,体会人物的情感,还要了解作品的背景,人物的服装,舞台的道具,学习舞台的表演艺术,多方面、多角度地感受作品的文化,由表及里地领会话剧艺术、作品的内涵。而他们展示个性的欲望又非常的强烈,活动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独立个性和技能的舞台,在他们宣泄某方面热情的同时,个性也便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1.2 语文第二课堂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实的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情感,第二课堂活动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把学生带进了容易融入的情感世界。配乐诗的欣赏、名著讲座、课外交流等都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充实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语文学习的快乐。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能主动投入到他们热爱的活动,并在活动中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技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证实自己的价值,充实了自己的情感,他能没有热情,能不产生兴趣吗?
1.3 语文第二课堂培养了学生学习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愿望,可往往由于这些欲望得不到重视、发现和缺乏实现的条件而一闪而逝,或中途夭折,无法实现,因而挫伤了他们的创造欲望。再说,创造力来自于实践,而第一课堂往往为完成教学任务,难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语文第二课堂立足于实践,又给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条件。学生的很多创造思维和创造才能都得以在这儿施展。我曾在学生学过《茶馆》和《雷雨》之后,要求学生学写短剧、学演短剧。本只为让他们实践一下,可学生交来的短剧作品却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一位同学的《乘车》从挤上车、抢座位、闹开窗一系列车上常发生的事,谴责了自私自利、缺乏公德的人。这个剧目在经过“乘车族”的七嘴八舌的集体修改之后,进行排演。经过再加工的剧情、人物、语言更具有感染力。观众看后捧腹大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模仿力、表演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表现出他们潜在的创造力。每一次语文活动老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和参赛者是学生自己。准备的过程、活动的过程,却是他们创造的过程。为了求新,吸引更多的参与者和追随者,得到好评价,他们往往会绞尽脑汁去设计、去组织、去准备,希望有“哄动效应”。而这全身心投入也必然会有创造火花的迸发。应该说,语文第二课堂课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实施的条件、创造的实践。而实践、实践、再实践的过程,就是创造、创造、再创造的过程。
2 拓展学生视野,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语文学习与生活有着全方位的联系,可以说,学生身边处处都蕴藏着语文学习的素材,学生时时都可以啜饮生活之蜜的营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2.1 开展口头作文演讲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无论家庭还是学校,抑或社会都可以随时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都可以随时联缀成篇,敷衍成文。比如介绍一件有趣的事、有启发意义的事、充满温情的事,叙述同学间的一段友情、一个误会、一场风波。而且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走进社会生活。记得有这么件事:一位孤寡老人含辛茹苦捡垃圾抚养了四十多个孤儿,并培养了十多个大学生,但这些大学生竟没有一个人写一封信或寄一张明信片给老人家表示感谢。听了这个故事后,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同学们热情洋溢,痛斥这种不仁不义、无情无耻的大学生。演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2 开展词语积累的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通过慢功夫去逐渐积累语言。这种积累过程尽管是枯燥的,但“思想上的压力,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而且通过竞赛也激发了他们的成功欲望。此外成语接龙,缀词成篇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良好习惯的另一种途径。记得去年清明节,正是踏春的好光景。满山林木蓊蓊郁郁,苍翠欲滴,迎春花、杜鹃花姹紫嫣红。有的含苞欲放,羞涩地挂在枝头上,有的尽情绽放,袅娜地挺立枝头,似乎向人们展示那不可一世的骄傲。雨后的花木,在春日的映照下,娇媚极了,别有一种风致。此时,我就启发学生积累与春天有关的词语,看谁积累得多、积累的好。
2.3 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从书本里学习语文的规律和运用的方法,而且课堂只是加油站,绝非语文学习的终点,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在课外。为此,我们班还建立了图书角,除了向学校图书馆借一部分图书外,我发动学生每人为班级捐出两本图书。定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读书笔记评比活动。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每学年必须读两本中外名著,书目以初中生课外阅读书目为主。我们还自费订阅了《读者》《演讲与口才》《科幻世界》《百科知识》《现代中学生》等十几种报刊,来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开发学生的思维。
3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阅读和听、说、写一同构成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品质的铸就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阅读。阅读有“课内”和“课外”之分。对课内阅读,每个语文老师再熟悉不过,对其重要性及意义不言而喻。加强课外阅读,不是单纯地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否则,他们的读书便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
3.1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一般步骤。由于受文体、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读书的步骤不尽一致,就一般的读书通常有“通读、熟读、研读、美读”四个步骤。通读是与文章的初晤,接触的是文章的“肌肤”,要能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熟读接触的是文章的“灵魂”,要能够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内容,以及由内容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研读就是研究性的读,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表现手法、结构层次等进行赏析和评价,这一步骤一般适用于高年级,对低中年级不作要求;美读是对文章的“反刍”,即把文章美美地读出来,不仅要读出文章的主旨,而且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个性。当然不是所有文章的阅读一定要有这四个步骤,对于一般的文章通读即可,而对于有重要价值的文章则一步也有能少,甚至还要“不厌百回读”。
3.2 指导学生学会边读书边做记号。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阅读方法和要求,每个学生都应当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到每次读书时能够在文章的紧要处、精彩处、颇有感触处或疑难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做上不同的记号。如有疑难的地方画个小问号,精彩的地方画个五角星,好词下面点上小黑点,好句下面画上波浪线等等,同时在文章的行间或空白处写一些随感而发的简短的话语。
3.3 指导学生做摘抄、写读书笔记。一开始可以指导学生记下读书的时间、书名、作者,摘抄好词好句好段;随着年级的升高,要会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做读书摘要;到了高年级,可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读书心得,谈谈对文章看法,对文章中的人物、情节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文章的内容、形式、技巧等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学生经过长期训练,定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并且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读书习惯,受益终生,让课外阅读真正收到成效。
总之,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拓展语文教学课堂空间的重要性,不断密切学生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努力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指导,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学到了语文知识,有培养了语文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