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通天地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i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江北去”长沙历史文化陈列是长沙博物馆精心打造的长沙历史文化名片,展示了各个历史阶段长沙城的变迁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其中“青铜之乡”部分讲述了作为长沙地区文明时代的初始阶段的商周时期,在基本陈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以来,长沙共出土商周青铜器400余件,其中大部分发现于宁乡县黄材镇及其周边。四羊方尊、象纹铜铙、巨型铜瓿等青铜器造型奇特,铸造精美,体现了当时发达的青铜文明,给宁乡带来了“南中国青铜之乡”美誉。它们既具有典型中原商周文化的风格,又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两种风格的并存共生,构成了长沙地区商周文化的独特面貌,反映了商周文化南播过程中与本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青铜之乡”这一部分陈列,除去少数几件陶器,其余陈列展品几乎全部为青铜器,包含酒器(图一)、兵器(图二)、乐器(图三),几乎涵盖了商周时期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这些精美的青铜器既是实用器,同时也是礼器,承载着古人的精神信仰。本文选取“青铜之乡”中较为突出的青铜器类别加以详说,并对其实际展览形式进行分析。
  一、出土提梁卣及功用
  商兽面纹提梁卣(图四),1982年浏阳县秀山乡出土。通高28.8厘米,重4.5千克。通體碧绿,隆盖、垂腹、矮圈足。盖顶铸有六瓣花蕾形捉手,盖两侧挑出双角,颈部纵向设置提梁。全器以细密的阴线云纹作地,盖面装饰兽面纹,盖沿及颈部、圈足饰夔龙纹,腹部浮雕大兽面,双目巨大而夸张。盖、腹、圈足饰有四道扉棱。
  商兽面夔龙纹提梁卣(图五),1978年宁乡县回龙铺乡洋泉河出土。捉手为六瓣花蕾形,提梁为双股绚索纹。盖面、肩颈部装饰夔龙纹,圈足装饰细密的兽面纹。
  古籍中对卣是何种器形并未有过具体的记载,加之至今出土的青铜器的铭文中还未见以卣自名的,因此,对卣到底是怎么一个形象,后人很难说得具体。《周礼·春官·鬯人》中日“庙用修”,鬯是古代祭祀用的酒,修读为卣,也只能理解为卣是一种盛酒的器具。这种器物长沙地区一共出土过9件,其中两件最精美的为虎食人卣,流落海外。另有两件较为有名的提梁卣则是因为满盛玉器出土。一件为“癸口”铭文青铜提梁卣,1963年在宁乡黄材炭河里沩水及其支流锻溪河交汇处的河洲里出土,卣内满贮玉珠、玉管1174件。另外一件是“戈”铭文提梁卣,1970年宁乡县黄材公社寨子大队炭河生产队的社员们在王家坟山的一个小山丘上开荒时发现。这件满饰鸟兽纹的青铜提梁卣内,贮存了包括了玉柱、管、玉璜、玉珏、玉环等玉器330件。
  青铜提梁卣内满盛玉器的情况不独在宁乡县,湖南省内就有祁东、双峰也有此类满贮玉器的提梁卣出土。用玉礼神的现象,在出土的商代玉器中常见,类似情况可见于三星堆祭祀遗址出土的一件铜喇叭形座顶蹲跪坐人像,跪人头顶盛玉的铜尊,是对铜尊和尊内玉器功用的直观说明。我们可以用装盛玉器的提梁卣类比装盛玉器的铜尊,它们都是祭祀神灵的祭品。
  长沙出土的青铜提梁卣无论有无玉器,出土地点基本为山顶、山腰以及河洲里。显而易见,这些提梁卣都是在祭祀完山川神灵之后被就地掩埋或者沉底的。“殷人所祀鬼神对象风雨,有星辰,有河岳,有土神……”商人之迷信鬼神,热衷于祭祀可见一斑。
  二、南方大铙、编铙与北方小铙
  商兽面纹铜编铙(图六),1993年宁乡县老粮仓乡师古寨出土。该组编铙共9件,造型基本相同,大小有序。通体阴刻云雷纹,钲部饰乳丁纹。经测音,每件铙的正鼓和侧鼓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且C/D/E/F/G五种调俱全,能组合演奏不同的调式,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能成编演奏的青铜乐器。
  商象纹大铜铙(图七),1983年宁乡县月山铺乡转耳仑出土。通高103.5厘米,重221.5千克。器身呈褐绿色,钲部作合瓦形,上宽下窄,甬呈圆管状,与钲腔相通。钲面饰有以粗线条组成的兽面纹,左右两侧对称,半浮雕两眼略微凸出,上刻云雷纹。燧部浅浮雕一对相向站立的大象。形体高大,气势恢宏,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商代铜铙中最大的一件。
  编铙和象纹大铜铙是长沙博物馆馆藏中极具分量和价值的文物。同时,铙的研究也是南方青铜器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过去的数十年间,从考古学上来说,对于南方大铙的年代、起源、类型式演进已经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学界普遍公认南方的大铙仍然是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小铙,但这一器形传到南方之后,它的发展却是独立成篇。殷墟出土的小铙形制相近,多为扁圆体,口沿内凹,柄中空,大小依次递减。从殷墟二期出现至西周早期时,中原小铙变化不大,其形体、纹饰和成组出土等特点都显然与南方铙全然不同,南方出土的铜饶应是自成系列的。
  对于中原地区的铙以及编铙,主要还是对于音乐文物本身的研究。音乐研究学者根据对殷墟出土编铙的测音,推断中原的小型编铙主要掌握在以商王为首的贵族和直接参与与编铙相关活动、为大贵族服务的人的手中。殷墟编铙的使用功能应该有礼器、军器和乐器三种。所有的殷墟编铙都可能具有礼器和军器的功能,但只有其中的一部分编铙具有真正的乐器功用旧。
  而长沙地区出土的大铙和编铙,从体积大小、纹饰、出土地点都与殷墟出土的小铙有着显著的不同。在实地测音与演奏中,大铙声音浑厚,穿透力强,有着显著的乐器特质。
  殷墟出土的小编铙基本已有定论,大多是3件为一套。这些小型编铙并不能独立演奏,而是有显著的乐器功能的编铙,墓里共出的还有埙、磐、鼓等乐器,明显是与其进行合奏的。围绕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编铙学术界尚且有一套还是两套的争论,一套9件编铙的出土,在考古学上来说是首次发现,虽然目前尚属孤证,数十年过去了,南方地区没有第二套此类编铙的出现,但它的存在,为我国编钟的起源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相对于围绕南方大铙乐器特征的争论,其作为礼器的特质被学界公认。1973年,宁乡县黄材公社三亩地山脚下一个椭圆形坑内出土了1件云纹铜铙,与其他大铙单个窖藏出土不同的是,这次与铙共出的还有环、块、鱼等精美玉器70件,计玉珠、管43件,玉环9件,玉块10件,小玉饼1件,玉鱼5件、虎形玉片1件,残玉柄1件;并且这些玉器全部呈鸡骨白色,极有可能是经过焚烧后再埋的,即为“燎玉”这种商代常见的祭祀方式。这一明显的祭祀后掩埋的景象再次向我们证明了铙作为礼器的价值。铙是为一个广大的群体如宗族、聚落等所公用,在集体祭祀活动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从目前所有铙的出土地点来看,它就是用于祭祀山川、湖泊、风雨、星辰等自然神灵,这是它的持有者具有万物有灵的自然观的侧面反映。   三、甬钟——与铙的关系及变迁
  西周云纹铜甬钟(图八),1993年宁乡出土。通高42.7厘米,鼓間宽18.6厘米,重13.26千克。此钟钲部瘦长,甬中空与内腔相通,旋上饰有兽面纹,舞部饰风格粗犷的阴线云纹。钲部两面各饰三排十八颗平顶柱状枚,并用细小乳丁框边,股部、篆部饰阴线云纹。
  西周云纹铜甬钟(图九),1993年宁乡出土。形制与上同。
  甬钟起源于铙这应当是毫无疑问的。甬钟南方发现的远多于同期在中原的发现。南方甬钟在形制和纹饰上与南方乳丁纹铙非常接近,其间的承接关系很清楚。甬钟的枚由乳丁铙上的乳丁变长而成,并形成篆间和钲间,纹饰变成规整的云雷纹。随后旋上又出现旋虫。在时代上,早期的甬钟和乳丁纹饶也是相衔接的。因此南方甬钟应由乳丁纹铙发展而来。而这一时期北方的甬钟较少,其形制、纹饰与中原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铜铙差别很大,而且在竹园沟铙和甬钟基本上是同时存在的,其间并无相互演变的迹象。
  南方大铙对中原甬钟的影响,乃至中原编钟起源究竟是南方还是北方的问题,已有过不少研究。殷玮璋和曹淑琴先生对长江中下游出土的早期甬钟作了时代和形态分析后,提出中原西周甬钟发源于长江下游的观点。随着近年来一些新材料的发现,罗泰先生认为南方部分饶的年代不但不比中原殷墟期的晚,有些可能还要早,并认为甬钟和铸都是从南方传到中原的。高至喜先生也再次对铙作了比较系统的考证,其中有四点意见较有影响:一是把铜饶分成六型十七式;二是提出了由兽面纹铙到简化兽面纹铙、云纹铙、乳丁铙、有枚铙,最后到甬钟的发展演化序列;三是认为前三类铙时代相当于商代晚期,后两类相当于西周早期;四是认为甬钟源于南方铜铙。
  虽然有不少学者也认为北方甬钟和编钟是起源于殷墟编铙,但也并不能排除南方甬钟起源论。可见南方甬钟与大铙的承接关系是十分清晰,不容质疑的。存在南北起源争论的原因,还是因为铙涉及到了青铜文明在南方的独立演化进程,是否与中原地区有交互影响这一较有争议的课题。商周时期较为落后的南方地区,在青铜文明这一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生产力水平的领域,是否有可能对中原地区有影响,甚至影响到礼乐文化的进展?是一直被动接受,被影响抑或是虽然有自身的独立发展历程,但却对中原主流礼乐文明毫无影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仍然是目前学术争论的问题。
  四、青铜器的归属——“青铜之乡”的形式设计
  在很长的时间里,南方青铜器的研究都仅限于类型式的研究和源于器物学的分析,而缺乏清晰的地层关系、陶器与玉器的伴生关系,更遑论文明形成的文字、城池等更为高级的标准。这也是南方青铜器群研究中一个较大的缺陷。近年来,炭河里古城的发掘为我们研究南方青铜器群的来龙去脉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尽管并未发掘出重要的墓葬,但是却有了城址、壕沟、窑址等重大发现。因此,炭河里遗址在长沙博物馆的“青铜之乡”陈列撰写的思路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用较大复原沙盘表现炭河里古城址的原貌,旨在体现炭河里古城的位置与周边出土青铜器的关系,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为上百年来宁乡出土的数百件青铜器找到了归属。
  提梁卣、铙钟或是其他酒器、水器,其用途不一,但是出土方式和地点却整齐划一,极少有例外。与中原地区的商代青铜器基本出土于墓葬之中作为随葬器以及周代青铜器大多属于财富型窖藏不同,南方的商周时期青铜器都是单个的窖藏出土,共出器物也极少。不管什么类型的器物,其出土的方式就明白地证实了它们都是作为礼器,祭祀以后掩埋或者丢弃。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是这些礼器最终的去处。这一特殊的气氛,是“青铜之乡”这一部分设计理念中最重要的体现手法。以宏大的山川河流为背景,旭日东升,清晰、缓慢、深沉的大铙敲击声响起,礼乐通天彻地,万物神灵为之震动。这一仪式化的形式设计,正是对于“青铜之乡”陈列中所展出的青铜器归属的最有效的注解。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四条屏是一种书画传统流行幅式,与中堂、扇面、横披、斗方、手卷、镜心等其他幅式共同构成了中国书画艺术的欣赏形式。长沙博物馆藏有不少名家书画四条屏作品,这些作品风格独特,个性鲜明,颇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现选取其中三组馆藏近代名家书画四条屏作品介绍如下:  1、何维朴《山水图四条屏》(图一)  何维朴(1842-1922),字诗孙,晚号盘止,亦号盘叟,又号秋华居士、晚遂老人,室名颐素斋、盘梓山房,湖南
期刊
“跃马扬鞭芳草地,闻鸡起舞杏花天。”丁酉鸡年,在新春的鞭炮声中除徐开启大幕。鸡,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十,与我国农历纪年法“十二地支”中的“酉”相配,“酉鸡”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如果要算上“十二天干”来纪年的话,那2017年就是丁酉鸡年。  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符号、地位仅次于龙的凤凰的重要取材对象之一,据《尔雅》所载,凤凰是“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
期刊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后改名俊卿,字仓石、昌硕,号缶庐、苦铁等,是近代著名的艺术大师。作为浙江安吉人,他的一生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一生中,有二十多年生活在苏州。苏州对于吴昌硕而言,可以说是第二故乡。其中,光绪二十二年(1896)以后,吴昌硕定居苏城,一住就是十五年。直到辛亥革命那年,吴昌硕再一次移居上海,最后终老于申江。苏州文物商店收藏有颇为可观的吴昌硕作品,其中有一小开册
期刊
楔子  第一次看到杨渭泉的画,是在曾佑和的《中国画选新语》(some Contemporary Elements in Classical Chinese Art)的黑白封面上,那是一张八破图的局部放大,翻开内页,只有简单的说明:“封面:近代画家杨渭泉作《集锦图》,庚午一九三零年。”其后并无画家介绍,也无画作说明。不过,从此杨渭泉的名字与画作,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20世纪初的中国式拼贴画
期刊
近年来,清宫文物越来越受到收藏界重视,清朝宫廷制作的各类艺术品屡屡成为市场上的亮点,为收藏界带来新的入藏品种与热点话题。在清官瓷器、书画、珐琅器、玉器等艺术品不断成为拍卖焦点的同时,原来不受人们关注的一类宫廷器物也进入我们的视野,那就是清朝宫廷制作的各类精美兵器。如,2012年10月在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秋季拍卖会上,以4830万元成交的清乾隆金桃皮鞘宝腾腰刀;2016年11月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
期刊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是因三峡工程而修建的博物馆。2005年,新馆在原重庆博物馆的基础上建成,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三峡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处重要阵地。2013年,在三峡工程建设阶段的文物抢救与保护工作历时20年,“后三峡”文物保护深入推进的时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委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实施“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这是对我馆工作的充分信任和器重,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接受任
期刊
中国刀剑的发展历经商周、两汉、隋唐、清代四个高峰,清代刀剑中数皇室刀剑最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代以骑射开国,武力得天下,清代皇家刀剑为数众多,制作精良,集中国古代刀剑之精华,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兵器制造技术,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其发展在乾隆期达到了顶峰。体现了清代军工技术的成就和兵器发展的最高水平。  自太祖至恭宗,清代共计12帝,历代皇室,不乏名刀。后金至雍正期,战事频繁,皇家宗室大多率军
期刊
中国人物画的最高要求是传神,而且是用独特的艺术语言——笔墨来传神。晋朝大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论”,时至现代仍然是中国人物画的宗旨,只是时代又赋予其新的内涵。“传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所画对象之神,即“以形写神”;其二,作者写像时自我抒发表现之神,即“迁想妙得”;其三,运用毛笔时,笔性之神,即“骨法用笔”之灵性。  “师造化,得心源”是前人总结现实主义艺术的经典经验。现实主义不会过时,具有永
期刊
2014年在浙江省庆元县发现一座南宋时期夫妇合葬墓(图一),主人为曾任工部、礼部、吏部侍郎的胡紘及夫人。清理出土一批南宋时期高质量的瓷器(图二至图四),其中以龙泉窑厚乳浊釉青瓷数量多、品质佳。这些瓷器正处于龙泉窑乳浊厚釉产品定型阶段,与本地此前生产的乳浊釉类产品差别显著,色泽明显更加莹澈,这正是温润如玉的龙泉厚釉瓷器成熟、定型初期的产品。胡紘卒于南宋嘉泰三年(1203),妻吴氏在开禧元年(1205
期刊
2016年8月31日,东京中央拍卖株式会社上拍林原企业旧藏“青铜器铜镜带钩刀剑”专场,其中53号标的“春秋战国吴王阖闾剑”(图一)估50万至8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25万至5万元),以1380万日元落槌,加15%的佣金,成交价1587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3.21万元)。  林原一郎(1908-1961)是知名实业家和收藏家,位于日本冈山市的林原美术馆庋藏东亚地区的绘画、工艺品,和旧冈山藩藩主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