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那么,如何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让身体素质有差异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在体育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近几年来,我逐步通过分层教学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分析学情,划分层次
对学生恰当地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承认差异,并适应差异及其多样性的教育才是实现真正的平等。我国现阶段中小学一般采用按行政班上课的形式。每个班级都是由几十个各具特点的学生组成,他们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用”五个领域个体差异明显。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刀切”、“一步到位”的做法,注重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构成情况,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学生的不同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把班内学生分成体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并将分类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和不公平感,也可能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误解甚至曲解。
二、分析教材,确定目标
根据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体育基本理念,实施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应把教学目标分层,为每层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低档目标是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基本知識,能理解、并能简单运用部分;中档目标是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知识并能运用部分;高档目标指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掌握的复杂知识,并能综合运用部分,是对学习范围的拓宽和对教材内容的加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关卡”,“关卡”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分出层次、拉开档次。要求学困生完成低档关卡,争取有能力参与中档关卡;中等生完成中档关卡,争取参与高档关卡。体优生可以直接尝试完成高档关卡。三个层次同步进行。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是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符合学困生的实际水平,让他们觉得他们也有用武之地,也有获得成功喜悦的可能。这一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对于通过高档关卡要求还不满足的学生,允许他们超教学内容、超教学进度学习,使其充分发挥运动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而对于少部分不能较好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同学,首先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可继续按教学计划上课,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适当增加指导帮助的时间比重,来督促帮助他们。
三、因材施教,兼顾不同层次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图来看,“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使自己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使自己劳动的成果得到别人认可的需要。青少年年轻气盛,自我表现欲较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抓住这种心理特点,把握时机,优化教法,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练习的时间、数量、强度、距离、重量,延时的时间和练习的间歇时间等各个方面,都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与一般要求相结合,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竞争,达到共同提高。例如在快速跑中,根据差异实际,在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同距不同时”或者“同时不同距”跑的练习,这样既是对“挑战者”的一种激励,又是对“被挑战者”的一种鞭策。在跨越式跳高练习中,可以设置不同的高度,让学生选择性的练习;在发展耐力的1 200~1 500米的练习中,可以让体优生以成一路纵队进行交替领先跑的形式完成练习,让学困生可以成一路纵队在跑道直道段跑,弯道段调整呼吸走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既解决了体优生“吃不饱”,又解决了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情绪上的愉悦感和学习上的成就感,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提高。特别是中等生、学困生的进步将会是最大的,这样基本实现整体发展。
四、搞好反馈,及时调整层次
经常性的反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由于分组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可能,所以要特别注意随时观察学生上课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以及各层次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除常规的体能测试外,要重视发展性评价。采用体能性评价和发展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定学生的成绩,在调整层次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向学生讲明练习要求和升降级的标准和意义,着力点应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上,让全体学生从各自的层面体验成功的愉悦。
“分层教学”的模式,实际上是因材施教的深化和发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都能有所发展且能向着充分发展的方向迈进,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作者单位:青岛胶南市人民路小学)
(责任编辑:肖方)
一、分析学情,划分层次
对学生恰当地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承认差异,并适应差异及其多样性的教育才是实现真正的平等。我国现阶段中小学一般采用按行政班上课的形式。每个班级都是由几十个各具特点的学生组成,他们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用”五个领域个体差异明显。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刀切”、“一步到位”的做法,注重做好充分的调查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构成情况,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学生的不同层次。在教学过程中,我把班内学生分成体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类,并将分类情况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分层教学的前提,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失落感和不公平感,也可能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产生误解甚至曲解。
二、分析教材,确定目标
根据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体育基本理念,实施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应把教学目标分层,为每层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低档目标是全体学生可以掌握的基本知識,能理解、并能简单运用部分;中档目标是大部分学生可以掌握的、比较复杂的知识并能运用部分;高档目标指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掌握的复杂知识,并能综合运用部分,是对学习范围的拓宽和对教材内容的加深。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关卡”,“关卡”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分出层次、拉开档次。要求学困生完成低档关卡,争取有能力参与中档关卡;中等生完成中档关卡,争取参与高档关卡。体优生可以直接尝试完成高档关卡。三个层次同步进行。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是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符合学困生的实际水平,让他们觉得他们也有用武之地,也有获得成功喜悦的可能。这一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了台阶。对于通过高档关卡要求还不满足的学生,允许他们超教学内容、超教学进度学习,使其充分发挥运动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而对于少部分不能较好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同学,首先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可继续按教学计划上课,并在以后的教学中适当增加指导帮助的时间比重,来督促帮助他们。
三、因材施教,兼顾不同层次
从马斯洛需要层次图来看,“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使自己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使自己劳动的成果得到别人认可的需要。青少年年轻气盛,自我表现欲较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抓住这种心理特点,把握时机,优化教法,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练习的时间、数量、强度、距离、重量,延时的时间和练习的间歇时间等各个方面,都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与一般要求相结合,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竞争,达到共同提高。例如在快速跑中,根据差异实际,在练习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同距不同时”或者“同时不同距”跑的练习,这样既是对“挑战者”的一种激励,又是对“被挑战者”的一种鞭策。在跨越式跳高练习中,可以设置不同的高度,让学生选择性的练习;在发展耐力的1 200~1 500米的练习中,可以让体优生以成一路纵队进行交替领先跑的形式完成练习,让学困生可以成一路纵队在跑道直道段跑,弯道段调整呼吸走的形式来完成。这样既解决了体优生“吃不饱”,又解决了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情绪上的愉悦感和学习上的成就感,使各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提高。特别是中等生、学困生的进步将会是最大的,这样基本实现整体发展。
四、搞好反馈,及时调整层次
经常性的反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由于分组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可能,所以要特别注意随时观察学生上课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关注学生的进步程度,以及各层次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除常规的体能测试外,要重视发展性评价。采用体能性评价和发展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定学生的成绩,在调整层次时,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向学生讲明练习要求和升降级的标准和意义,着力点应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上,让全体学生从各自的层面体验成功的愉悦。
“分层教学”的模式,实际上是因材施教的深化和发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都能有所发展且能向着充分发展的方向迈进,使学生的一般发展、共同发展与特殊发展、差别发展相结合,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作者单位:青岛胶南市人民路小学)
(责任编辑: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