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的第一途径,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也是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和保证,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绪论中也有这样一段话: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知识的迁程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就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及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我们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中各种结构形成优化的控制与调节,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巧妙引用,激发兴趣
“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学生思维能力只能在主动地,积极地学习中提高。针对这个特点,教学中教师应面向体体学生,采用灵活的教学法,使学生能带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愉快地学习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字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答方案题的能力,在文字题教学中,我引用语文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如缩写句子“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学生惊奇地看着我,很快回答出了“天空飘着云”,但还是瞪着大眼睛迷惑不解,数学课上怎么做语文题?借机我出文字题:36.6除以0.6的商减去11.5加上5.8的和,结果是多少?要求学生仿照语文缩写文字题,学生们恍然大悟,兴致倍增,争相发言答出:商减去和,结果是多少?我接着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缩写的?有什么规律吗?”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不明确文字题的解题思路:找重点字词;确定运算顺序;列式解答。随后的练习中,学生都能利用学到的解题思路来解答文字题,一些解答文字题经常出差错的学生也有了很大进步。量学生好坏之依据成绩的高低。现在我们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努力的学习了,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步了(可能成绩还不够优秀),我们都要认定该学生是个好学生。
二、巧设练习,训练思维
习题练习是知识的延续,深化和运用,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为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通常不是唯一的,从不同方向合理设想所需的条件,可以展开学生思路,例如,讲完应用题:“一个发电厂原有煤30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设想条件一个电厂有煤3000吨,还剩多少吨?
1.第一次用去它的3/5,第二次用去它的1/5。
2.第一次用去它的1/5,第二次用去它的3/5。
还剩多少吨?
此外,讲完了比的意义后,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数量的理解,弄清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与区别,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设计练习:提出不同问题:六一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5:4,
1.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5):(4)。
2.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4)。
进行以上两种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老师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都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能分享成功的快乐,培養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又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实际操作,开发智力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这就要求教师坚持启发式。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剪去1/2米,第二根剪去它的1/2,哪根绳子剩下的长?”这道是一出,同学们答案不一,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我没有急于讲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把学生分为三个组,把两根都是1米的绳子给第一组,把两根同样长大于1米的绳子给第二组,两根同样长小于1米的绳子给第三组,让学生动人测量,要求: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学生手脑并用,讨论气氛活跃,讨论毕,三个小组分别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一组剩下的同样长;二组:第一根剩下的长;三组:第二根剩下的长。再看学生,有的睁大了眼睛,有的皱起眉头,我抓住时机要求各组测出绳子是多少并写在黑板上,一组答案是1米,二组是1.6米,三组是0. 6米,老师问:剩下的绳子长与什么有关呢?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通过教师的安排设计,学生带着疑问动口、动手、动脑,从感知认识中去总结抽象出教学规律,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知识的迁程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课堂教学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要“适应学生终身学习”。我们只要永久研究学生、理解学生,才能适应学生,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就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及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我们作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中各种结构形成优化的控制与调节,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巧妙引用,激发兴趣
“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学生思维能力只能在主动地,积极地学习中提高。针对这个特点,教学中教师应面向体体学生,采用灵活的教学法,使学生能带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愉快地学习知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字题的兴趣,提高学生解答方案题的能力,在文字题教学中,我引用语文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如缩写句子“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学生惊奇地看着我,很快回答出了“天空飘着云”,但还是瞪着大眼睛迷惑不解,数学课上怎么做语文题?借机我出文字题:36.6除以0.6的商减去11.5加上5.8的和,结果是多少?要求学生仿照语文缩写文字题,学生们恍然大悟,兴致倍增,争相发言答出:商减去和,结果是多少?我接着问:“你们是用什么方法缩写的?有什么规律吗?”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问题不明确文字题的解题思路:找重点字词;确定运算顺序;列式解答。随后的练习中,学生都能利用学到的解题思路来解答文字题,一些解答文字题经常出差错的学生也有了很大进步。量学生好坏之依据成绩的高低。现在我们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努力的学习了,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步了(可能成绩还不够优秀),我们都要认定该学生是个好学生。
二、巧设练习,训练思维
习题练习是知识的延续,深化和运用,是巩固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手段。为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通常不是唯一的,从不同方向合理设想所需的条件,可以展开学生思路,例如,讲完应用题:“一个发电厂原有煤3000吨,用去3/5,还剩多少吨?”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设想条件一个电厂有煤3000吨,还剩多少吨?
1.第一次用去它的3/5,第二次用去它的1/5。
2.第一次用去它的1/5,第二次用去它的3/5。
还剩多少吨?
此外,讲完了比的意义后,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数量的理解,弄清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与区别,让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设计练习:提出不同问题:六一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5:4,
1.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5):(4)。
2.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5):(4)。
进行以上两种训练,学生积极性很高,老师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都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能分享成功的快乐,培養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又发展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实际操作,开发智力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这就要求教师坚持启发式。一位教育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重新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剪去1/2米,第二根剪去它的1/2,哪根绳子剩下的长?”这道是一出,同学们答案不一,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我没有急于讲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把学生分为三个组,把两根都是1米的绳子给第一组,把两根同样长大于1米的绳子给第二组,两根同样长小于1米的绳子给第三组,让学生动人测量,要求: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学生手脑并用,讨论气氛活跃,讨论毕,三个小组分别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板书:一组剩下的同样长;二组:第一根剩下的长;三组:第二根剩下的长。再看学生,有的睁大了眼睛,有的皱起眉头,我抓住时机要求各组测出绳子是多少并写在黑板上,一组答案是1米,二组是1.6米,三组是0. 6米,老师问:剩下的绳子长与什么有关呢?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通过教师的安排设计,学生带着疑问动口、动手、动脑,从感知认识中去总结抽象出教学规律,进一步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知识的迁程作用,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课堂教学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要“适应学生终身学习”。我们只要永久研究学生、理解学生,才能适应学生,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