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岁月后中情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ple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贾祥云,1964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教授,高级工程师,为正局(副厅)级巡视员,2001年退休。现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副理事长,园林植物、古树名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园艺学会理事,山东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山东花卉协会副会长,山东园林专家组组长,山东农业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人文大学赏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顾问,山东观赏石协会名誉会长,1999年昆明世博会国际赏石馆副主任。
  
  贾祥云与石的情缘已近五十年。石是他的专业之一,也是他的爱好,他的生活,甚至融进了他的思维。他喜欢清代赵尔丰对石的赞誉:“石体坚贞,不以柔媚悦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贾先生说,在他眼中,石头是有灵性的,而且有情有意,堪为师友。而这,又何尝不是贾先生与石的真实写照呢。
   一初涉石门
  
  贾祥云先生的赏石活动,早在他到北京读大学时就已开始。他读的是园林专业,在研读中国园林艺术的过程中,逐渐领略到中国石文化的意趣。中国园林是传统文化中的奇葩,是代表东方文化的自然山水园,自秦汉以来就奠定了“一池三山”的山水格局。受海上仙山文化的影响,古人在园中堆山叠石、置石,可以说,中国的赏石文化首先是在园林中得以运用、发展、提高的。园林是赏石文化的重要载体。园林的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绘画、园林发展历史,都对赏石文化有深入的论述。
  1963年,贾先生完成了毕业论文《探讨圆明园的造园艺术》。当时研究这个课题的仅有两人,由中国园林泰斗汪菊渊院士担任导师。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1840年遭八国联军焚烧浩劫。贾先生至今仍记得汪老在断壁残垣的西洋楼景区的深情教导:园林是历史,是文化,国家兴则园林兴,国家败则园林败。同时老师指出,山、水、植物、建筑是园林的重要元素,但中国园林主要是体现文化、体现意境。只有植入诗情画意,园林才能有丰富的内涵,才能有灵魂。园林要师法自然,浓缩自然,又要高于自然。中国先民崇尚自然,故在造园时以写意的手法、拟人的手法、小中见大的手法,人为再现自然山水。中国园林对自然之美的表现是升华和提高,而绝不是生搬硬套。正所谓“一勺代水,一卷代山”。
   也正是在那时,想象着曾经的美轮美奂,抚叹而今的残破萧条,贾先生意识到,寻找和研究圆明园的历史名石,不仅是自己的爱好,更是历史的责任。由此,他结识了青莲朵、青云片、搴芝、青芝岫、绘月、独乐峰、撷翠、云起峰等古代名石。
  二访石、悟石
  
   1964年,贾祥云先生被分配到济南市工作,参与规划设计、建设趵突泉公园、黑虎泉公园、东流水泉群等。在进行池岸处理、堆山叠石时,他惊喜地发现,号称北太湖石的仲宫石既有太湖石的皱透,又有北方山石的粗犷大度,宜于作大块文章,且极具地方特色。因此他在自己的设计中大胆地全面启用了这一当时并未被人完全认知的石种。这是一次独具慧眼和胆识的发掘和利用。此后,包括费县、莱芜、临朐在内的分布广泛的北太湖石基地被相继开发,为新时期的园林建造提供了大量资源,并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价值。
   十年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中,大批文物和名石惨遭破坏。文革后期自1972年开始,借西哈努克访问的时机,贾祥云开始了全面抢救文物的工作。除大批字画、陶瓷、红木家具外,贾祥云先生更着力在省内外查访、抢救遗留下的名石。他从县城用一辆自行车换回了清代的寿石,从街道垃圾堆中扒出了明代的夔石,从运河边抢救出宋代的待月峰,从葫芦架、火炉下救出了宋代艮岳遗石——龟石。另外对青州偶园的明代假山和古石福、寿、康、宁提出保护方案,对桓台王渔洋的名石,十笏园的镂云峰、挂云峰,蒲松龄纪念馆的古石山、明、水、秀、海岳石、蛙鸣石、三星石,曲阜孔府的万仞峰,泰安岱庙的扶桑石等,进行现场调查,并向当地政府提出保护方案。在贾先生不辞辛劳的奔波下,一大批古石得到发掘和保护,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园林艺术和奇石文化的宝贵财富。
  这其中,对于醉道士石的寻找,最为曲折复杂,前后竟历经十几年。醉道士石是北宋扬州太守杨康功出使高丽回国途中得到的一块奇石。杨爱不释手。一天苏东坡由常州赶登州(今蓬莱市)任太守,过扬州拜会杨康功。杨求配诗,苏翁巧妙构思五言诗,以戏虐语言、独特寓意,说是云山猿猴偷饮了仙人茅君的酒,变成了瑰丽美石。留下一段佳话。该石原藏益都法华寺,后寺院败落。经文革之乱,醉道士石下落不明。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贾先生便与青州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夏名采先生一起,开始了漫长的寻石之路。他们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走访各方人士,历经十几年艰辛,终于于1986年从一堆建筑垃圾中,挖掘出这块珍贵的历史名石。更为可贵的是,贾先生查阅历史文献,从1933年出版的《山东名胜古迹大观》中,找到了益都法华寺醉道士石的珍贵照片,经认真比对鉴定,验证从垃圾堆中寻到的奇石,确系历史上的醉道士石,从此醉道士石重见天日。醉道士石的发现纠正了石谱的错误,证明了《云林石谱》所载醉道士石的图片有误,不少人以讹传讹。贾先生与夏先生研究决定,将醉道士石在青州博物馆择址存放。该石石体厚实中见剔透,并有皱、凹空洞。石体表面风化严重,原有刻字已经剥落不清。但经仔细鉴别,此石系山东产的北太湖石,非海外来石。
  
   三供石、写石
  
  贾祥云先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完成论文《赏石在园林中的运用》、《宋代名石——龙、凤、龟、麟考证》开始,撰写并出版了一系列深入研究石文化的理论专著,其中很多内容填补了石界的理论空白。
   199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吕济民先生主编的《中国收藏与鉴赏》中,收录了贾先生与上海俞莹先生合著的《中国观赏石的收藏》,列为该书第十三篇。以前有关收藏的书籍,多将赏石列入杂项。此次的独立成篇,奠定了赏石在收藏界的地位。
  1999年,贾祥云先生主编的《中国赏石大典》出版。这是当时最全面、最权威的赏石理论著作,也是一部在中国当代赏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该书筹备、编撰工作历时十年,贾先生组织了全国三四百人的作者阵容,完成了中国赏石文化发展史的第一次全面断代工作。该书首次理清了中国石文化的发展脉络,阐述了人类对石从运用、歌颂到模仿、欣赏的过程,清晰地总结了石从劳动工具到成为人类审美对象的演变,全面进行赏石文化的断代。贾先生认为,人们对石的审美认知,始于对自然景物的崇尚:从泰山拱北石,到黄山飞来峰、猴子观太平,从丹霞地貌,到避暑山庄棒槌石,古人从欣赏自然界中的奇峰异石,发展为在园林中的应用。无论是阿房宫、圆明园还是苏州园林,古人置石于园中,其实是将自然山川置于庭园,体现中国人热爱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所谓“大者为山,小者为石”,邹云峰、玉玲珑、青芝岫等园中名石,其实代表的就是自然山川。堆山叠石的造园之法,实际上就是中国人仿效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理念在园林艺术中的体现。因此可以说,中国赏石文化的最早应用也正是在园林中。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贾先生在赏石大典中将石文化作了系统分类。他指出,我们通常理解的置于厅堂、书斋等处的奇石(或古人说的供石),只是中华石文化的一个支脉,它与自然界的奇峰怪石、园林石、纪念石和矿物化石等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华赏石这棵参天大树。而在奇石鉴赏方面,贾先生指出,古人所谓“瘦、皱、漏、透”以及后来的“丑”,是对太湖石等少数古代名石种的欣赏要素的概括,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需要。他在前人理论基础上,提出“形态、质地、色彩、纹理、声音、意境、几架、命名”的赏石八要诀,形成了完整的赏石文化理论体系。
  可以说,《中国赏石大典》作为当代石界理论研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开创性、系统性和深入性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奠定了当代赏石的理论框架,也对广大奇石爱好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后他主编《中国赏石丛书》(已出版5册),又与人合编《中国赏石文化研究》、《中国赏石》等专著,对奇石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
  从1992年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开始举办大型全国石展。这是国内最早、最具规模的全国性奇石展会,每两年一届,每届由不同城市主办,为推动国内赏石热潮起到了积极作用。而贾先生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历任各界全国大展及亚太地区盆景赏石展、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等多个国内、国际赏石大展的评委及评委会主任,并在主持鉴评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加以运用。
   在数十年的赏石理论研究与实践中,贾祥云先生一直有一个心愿:把中国的石文化全面、系统地介绍出去。他认为,东西方赏石文化内容、风格迥异。而西方文化始终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这正是他们审美的特点和狭隘性。中国人则崇尚自然,讲求“天人合一”、“天人谐调”,把赏石理论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突出了文化、突出了意境,将石头人格化,托物寄情,赋予了石头深厚情思。而由于种种原因,过去世界上对日本、韩国等赏石文化了解较多,甚至认为日本才是东方石文化的代表。贾先生要做的,就是正本清源,让世界知道中国是赏石文化的发源地,是赏石文化的鼻祖,给世界一个完整、科学的中国石文化发展史。
  为此他一直在努力。2009年,贾祥云先生主编的又一部研究赏石史的力作——《中国赏石文化发展史》,编撰工作已接近尾声。
其他文献
是该澄清一些观念的时候了。  当代赏石终于走到需要严肃思考的时刻。这一点,我们许多人都意识到了。  纵然我们现在还无从或无力立即为当代赏石建立完整的、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执着者的一些局部、片段的深入探索,勇敢反思和真诚争论,已开始厘清赏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混乱概念,为今后铺路。这在当下是最扎实和可贵的工作。  赵德奇先生在文中批评了对赏石主题的牵强附会和过度解读,鲜明地提出“一方观赏石是否能成为艺术品
期刊
读贡布里希,觉得这才是真正深入艺术创作之中的理论家。仅一个导论,信息密集又举重若轻,关键是,“翻译”过来,简直句句都在说石头。  大多数人喜欢在画上看到一些在现实中也爱看的东西,……然而如果我们由于爱好美丽动人的题材,就反对较为平淡的作品,那么这种偏见就很容易变成绊脚石。  这其实就是苏东坡的“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在石头上,直观简单的美是容易被人理解的,深沉悠远的就知音渐稀,至于那些通过表现“
期刊
取乎法上,仅得其中;取乎法中,仅得其下。当代人关于石头的著述,很少看。偶尔翻翻,瞅瞅图片而已。很多艺术、思想,一出道就是巅峰。后人只能在前人的身影后面解释打转,难有出息。  因为今年要出本石谱,特地找了几本很受市场追捧的书。其目的,无外乎看看别人都说了些啥。别人说过的观点我尽量不说或是少说。  两本书,《御苑赏石》、《中国古代赏石》,孔夫子旧书网上,一个标价3500,一个标价8888。原定价500
期刊
高山巍巍,宛如宝鼎,又似元宝。山的四壁陡峭深削,山的顶部形如远古冰川时期的冰斗,中间凹陷而成高山天池,藏风聚水,莫非有珍宝藏在绝顶处?石色深玄,故将其命名为“玄山聚宝”,是对其形、色、质、韵的高度概括,其中“玄”不光指石的青黑色,也有玄奥、玄妙之意——深山之宝何在?高山之宝何以探之得之?引人联想。赞曰:  张宗坤  题名:【玄山聚宝】  石种: 釉光青  尺寸: 36×45×15cm  电话: 1
期刊
最近的石界文章中,频频出现“科学美”字样,闻之一头雾水,弄不清究竟何为“科学美”——是指“美”的科学,还是说“科学之美”? 如果是指“美”的科学,那么至今为止,在美学的领域中,尚未有相关的研究课题和提法,因为美是人的感觉、思维、理念,与科学的探索、分析、研究工作风马牛不相及!难道美还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吗?如果是说“科学之美”,在词典中这样解释:“科学美是指在科学领域里存在的美”。也就是说,科学家在
期刊
王永奎  雅号:南极渔人,《海派赏石》杂志副主编,自嘲“孤独的思想者”。致力于艺术回归石界,相关论文累计30余篇。认为赏石和宇宙人生观有着同等的哲理。退休前供职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曾涉足国家南极考工作。  《悟道诗》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艺术也是有禅意的,赏石之道需要去悟,也需要去辩。三月初收刘弟寄来的新三期《中华奇石》。阅后也似乎嗅到赏石艺术
期刊
由中国观赏石协会组织,8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观赏石之乡(城)”评审会上, 哈密市作为西北唯一一家参加了评审会议的城市,经专家评审投票通过,荣获了“中国观赏石之城”称号。   专家组认为:哈密市是新疆最大的观赏石产地,具有非常丰富的观赏石资源;哈密观赏石市场蓬勃发展, 管理体系比较完善;哈密市重视赏石文化的建设、交流和发展,今年又把“哈密奇石”列为哈密市的三张城市文化名片之一;哈密观赏石产业发
期刊
阿拉善奇石由亿万年前火山爆发喷射出的岩浆冷却后,经过长期的地质变迁、风蚀日晒等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它涵宇宙之精华,蕴天地之灵性,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无言的诗、不朽的画。阿拉善是世界上葡萄玛瑙的唯一产地。   为了充分发挥独特的奇石资源优势,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阿拉善左旗采取多种渠道招商引资,加强奇石集散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市场管理和行业自律,积极引导奇石经营者文明、诚
期刊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我从山野走出,投奔你绵博的胸怀;我用纤柔的双手,俯拾你散落的精彩;我用感恩的心,叩拜你无私的厚爱……  长江,孕育了无数颗美丽的长江石。在这里,我仅用我朴拙的笔触,和所有的爱石人一同描绘 ——    画面石的距离美      哲人说:时间有了距离,才有了历史,空间有了距离,才有了天地,人与人之间有了距离,就有了神秘,而人与石头保持适当
期刊
活动安排    布展时间:   2009年9月20日-9月22日  开幕时间:   2009年9月23日  展览时间:   2009年9月23日-10月3日  撤展时间:   2009年10月4日  展览地点:   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体育场      一、精品奇石展示活动     突出“中国观赏石之城”荣誉主题,展示阿拉善奇石的独特魅力,达到宣传阿拉善、推动奇石产业发展、打造阿左旗文化旅游品牌的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