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复仇在人类的行为发展中曾经盛行一时,而“复仇母题”也为东西方文化出产了经典的作品,东方的《赵氏孤儿》,西方的《哈姆雷特》都是复仇母题下的经典作品复仇母题下的戏剧作品中女性复仇行为也成为了值得研究的领域。本文将以西方古典话剧《美狄亚》与东方传统戏剧《铡美案》为例,试比较中戏古典戏剧中女性复仇行动差异,从多个角度分析中西方女性在复仇不同阶段的差异性。
[关键词]女性复仇;心理性格;文化差异;复仇行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8-0376-01
1东、西方悲剧文化差异
西方悲剧“作为史诗,对于生活的摩仿,它是宗教的、哲学的、形而上学的、艺术的,是对宇宙人生的追索,是对世界的终极关怀和对终极关怀的沉思” ,而中国悲剧则是“世俗的、伦理的、形而下的、生活的...” 基于这种悲剧文化的差异,由不同的文化创造出来的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带有着中西方文化的特色。
西方的悲剧作品中,女性被赋予了更多的主动性和自由。由于西方古典悲剧的主要描写人物是贵族,美狄亚作为公主享有与其他贵族一样极高的自由度。她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爱侣,可以自由地做出她的行为。即便是有世俗伦理的规范,但是作为公主的美狄亚自己就站在规则制定者的阵营之中,因此世俗道德规范对于她的压迫大大少于普通的女性。这种自由度赋予了美狄亚独立的人格和独立行为的能力。美狄亚自己是一个有法术的公主,这种超越于平凡人的能力,也成为了让她独当一面的重要支撑。正因为她的独立和能力能够为她的行为偿付代价,当她面对爱情和祖国的选择,她背弃她的祖国,坚定地相信着爱情;面对背叛时,她痛快淋漓地复仇以至于毫无顾忌甚至冷血残忍。
“西方作品追求的是一种奇崛的美,作品笼罩着一种奇异和神秘的色彩,而中国作品追求的则是朴素的美,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生活化色彩”。 美狄亚的个性刚毅,偏向男性品质,那么东方作品中的秦香莲则朴素的东方女性的现实缩影。西方悲剧以贵族为描写对象,而东方的秦香莲却出生乡野,身份卑微。作为社会规则的遵循者,自出生之时,她的性别就给予了她各种各样的规则束缚她。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成为了压抑她个性的枷锁。而这些枷锁作为封建社会和皇权稳固基础的规则,在东方悲剧中直接或间接成为了悲剧的发源之地。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男权和皇权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文学作品中妇女的形象一直作为男权陪衬或是牺牲品的形式存在。秦香莲虽然是《铡美案》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但是故事的主要矛盾冲突却在正义代表包拯和邪恶代表陈世美之间,秦香莲只是正义与邪恶斗争的导火索,是男权社会矛盾之中的牺牲品。秦香莲虽然是一个状告驸马的复仇女性,但是从她的复仇行动来看,她并没有独立的行动力,她的复仇依旧是带有东方女性特征的复仇——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和无我特征,而这种特征也是中国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缩影。因此,由于东方悲剧风格的写实性,在创作中融入了代表封建社会规则的潜台词,在人物创作中的写实性也使得秦香莲的形象也大大不同于个性独立的美狄亚。
2复仇对象差异性
美狄亚与秦香莲的复仇对象也有所不同。同样是被眼前荣华富贵而蒙蔽了良知的男性角色,陈世美的形象在东方文化之中更为人不耻。伊阿宋虽然为了名利抛弃了苦苦追随自己的美狄亚,但却对己出的儿子存有一个为人父最基本的关切。在与美狄亚的争执中,伊阿宋也不忘试图为自己儿子构想日后的生活,他请求国王和公主留下自己的孩子,请求美狄亚“看在神明面上,让我摸摸孩子们细嫩的身体...我哀悼他们,只要我办得到,我一定恳求神灵,证明你怎样杀死了我的孩儿,怎样阻拦我去抚摸他们、安葬他们的尸体...” 。可见,即使美狄亚复仇方式之疯狂,伊阿宋经历了及其痛苦的复仇,但他对自己的孩子仍然有着最大的爱意,也因他们的惨死而承受巨大的痛苦。不论他如何地背叛了美狄亚,但他都在争取让自己的孩子最大程度上减少苦难,这也让美狄亚疯狂地以杀死孩子来折磨报复他。
而陈世美却打破了东方传统的伦理道德中“虎毒不食子”的人伦道德底线。面对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妻儿,陈世美不但冷漠拒绝相认,更是步步紧逼直到夺取性命才肯罢休。陈世美对待妻子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背叛,而是贪图名利丧失人性的赶紧杀绝。面对这样有背景且手段毒辣的复仇对象,秦香莲不仅力量薄弱更担心自己的孩子死于非命,因此她不會有美狄亚玉石俱焚的勇气,更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实现复仇。
3社会效益的差异性
回归到复仇行为本身,美狄亚的复仇是一种爱情遇折的复仇形态,“渴望家庭美满、人生幸福是她最大的人生目标,而丈夫伊阿宋的移情别恋使她的人生遭受了巨大挫折...而她的后半生都将在悲愤和痛苦中度过...人生位置的巨大落差使美狄亚身处逆境,造成了美狄亚在极度压抑和郁闷的非正常心态...” 因此,她报复杀子的行为成为了整个复仇行动中最为残酷的情节。也正是由于她对于伊阿宋的报复十分残酷,也使得《美狄亚》的残酷成为了一种美感:由悲痛而来的报复,由痛快报复而来的快感,由快感衍生出来的美感,也成为了《美狄亚》最美的东西。
《美狄亚》的残酷酝酿出了美感,增添了西方文化中的残酷之美。而《铡美案》实则是一出正义对邪恶的复仇,虽然讲的是秦香莲的复仇,实质上却是秦、包二人代表的正义与陈世美代表的邪恶势力的斗争,最终皇权规则和道德约束促使包拯帮助秦香莲完成复仇,这样的复仇为“正义”增添了美感,而最终对社会是一种教化。因此,美狄亚的复仇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残酷型复仇,给社会带来的是审美功能;而秦香莲的复仇是以社会正义为中心的教化型复仇,给社会带来的是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3]胡楚梦.中西古典戏剧中的复仇女性留给当代的社会反思[J].戏剧之家,2015(06):29+31.
[1]《美狄亚》罗念生译.
[2]《铡美案》中国京剧戏考
[4]袁晨晨.浅论京剧《秦香莲》中悲剧观念的现代生成[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3):56-57.
[5]华金余.京剧《铡美案》文本解读[J].四川戏剧,2008(02):82-84.
[6]韩霞.自己把锁链砸开——美狄亚与秦香莲悲剧的思考[J].戏剧文学,2006(01):97-100.
作者简介
刘娟(1994—),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中外戏剧史论专业,研究方向:中外戏剧史论。
注释
①《悲剧:中国与西方——中戏悲剧的文化思考》.
②《从中西弃妇形象看审美观念的差异》,刘忠洋,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2月.
③《美狄亚》,罗念生译.
④《<美狄亚>的复仇形态分析》朱陶.
[关键词]女性复仇;心理性格;文化差异;复仇行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8-0376-01
1东、西方悲剧文化差异
西方悲剧“作为史诗,对于生活的摩仿,它是宗教的、哲学的、形而上学的、艺术的,是对宇宙人生的追索,是对世界的终极关怀和对终极关怀的沉思” ,而中国悲剧则是“世俗的、伦理的、形而下的、生活的...” 基于这种悲剧文化的差异,由不同的文化创造出来的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带有着中西方文化的特色。
西方的悲剧作品中,女性被赋予了更多的主动性和自由。由于西方古典悲剧的主要描写人物是贵族,美狄亚作为公主享有与其他贵族一样极高的自由度。她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爱侣,可以自由地做出她的行为。即便是有世俗伦理的规范,但是作为公主的美狄亚自己就站在规则制定者的阵营之中,因此世俗道德规范对于她的压迫大大少于普通的女性。这种自由度赋予了美狄亚独立的人格和独立行为的能力。美狄亚自己是一个有法术的公主,这种超越于平凡人的能力,也成为了让她独当一面的重要支撑。正因为她的独立和能力能够为她的行为偿付代价,当她面对爱情和祖国的选择,她背弃她的祖国,坚定地相信着爱情;面对背叛时,她痛快淋漓地复仇以至于毫无顾忌甚至冷血残忍。
“西方作品追求的是一种奇崛的美,作品笼罩着一种奇异和神秘的色彩,而中国作品追求的则是朴素的美,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生活化色彩”。 美狄亚的个性刚毅,偏向男性品质,那么东方作品中的秦香莲则朴素的东方女性的现实缩影。西方悲剧以贵族为描写对象,而东方的秦香莲却出生乡野,身份卑微。作为社会规则的遵循者,自出生之时,她的性别就给予了她各种各样的规则束缚她。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成为了压抑她个性的枷锁。而这些枷锁作为封建社会和皇权稳固基础的规则,在东方悲剧中直接或间接成为了悲剧的发源之地。由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男权和皇权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文学作品中妇女的形象一直作为男权陪衬或是牺牲品的形式存在。秦香莲虽然是《铡美案》故事中的女主人公,但是故事的主要矛盾冲突却在正义代表包拯和邪恶代表陈世美之间,秦香莲只是正义与邪恶斗争的导火索,是男权社会矛盾之中的牺牲品。秦香莲虽然是一个状告驸马的复仇女性,但是从她的复仇行动来看,她并没有独立的行动力,她的复仇依旧是带有东方女性特征的复仇——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和无我特征,而这种特征也是中国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缩影。因此,由于东方悲剧风格的写实性,在创作中融入了代表封建社会规则的潜台词,在人物创作中的写实性也使得秦香莲的形象也大大不同于个性独立的美狄亚。
2复仇对象差异性
美狄亚与秦香莲的复仇对象也有所不同。同样是被眼前荣华富贵而蒙蔽了良知的男性角色,陈世美的形象在东方文化之中更为人不耻。伊阿宋虽然为了名利抛弃了苦苦追随自己的美狄亚,但却对己出的儿子存有一个为人父最基本的关切。在与美狄亚的争执中,伊阿宋也不忘试图为自己儿子构想日后的生活,他请求国王和公主留下自己的孩子,请求美狄亚“看在神明面上,让我摸摸孩子们细嫩的身体...我哀悼他们,只要我办得到,我一定恳求神灵,证明你怎样杀死了我的孩儿,怎样阻拦我去抚摸他们、安葬他们的尸体...” 。可见,即使美狄亚复仇方式之疯狂,伊阿宋经历了及其痛苦的复仇,但他对自己的孩子仍然有着最大的爱意,也因他们的惨死而承受巨大的痛苦。不论他如何地背叛了美狄亚,但他都在争取让自己的孩子最大程度上减少苦难,这也让美狄亚疯狂地以杀死孩子来折磨报复他。
而陈世美却打破了东方传统的伦理道德中“虎毒不食子”的人伦道德底线。面对可能威胁到自己地位的妻儿,陈世美不但冷漠拒绝相认,更是步步紧逼直到夺取性命才肯罢休。陈世美对待妻子不仅仅是情感上的背叛,而是贪图名利丧失人性的赶紧杀绝。面对这样有背景且手段毒辣的复仇对象,秦香莲不仅力量薄弱更担心自己的孩子死于非命,因此她不會有美狄亚玉石俱焚的勇气,更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实现复仇。
3社会效益的差异性
回归到复仇行为本身,美狄亚的复仇是一种爱情遇折的复仇形态,“渴望家庭美满、人生幸福是她最大的人生目标,而丈夫伊阿宋的移情别恋使她的人生遭受了巨大挫折...而她的后半生都将在悲愤和痛苦中度过...人生位置的巨大落差使美狄亚身处逆境,造成了美狄亚在极度压抑和郁闷的非正常心态...” 因此,她报复杀子的行为成为了整个复仇行动中最为残酷的情节。也正是由于她对于伊阿宋的报复十分残酷,也使得《美狄亚》的残酷成为了一种美感:由悲痛而来的报复,由痛快报复而来的快感,由快感衍生出来的美感,也成为了《美狄亚》最美的东西。
《美狄亚》的残酷酝酿出了美感,增添了西方文化中的残酷之美。而《铡美案》实则是一出正义对邪恶的复仇,虽然讲的是秦香莲的复仇,实质上却是秦、包二人代表的正义与陈世美代表的邪恶势力的斗争,最终皇权规则和道德约束促使包拯帮助秦香莲完成复仇,这样的复仇为“正义”增添了美感,而最终对社会是一种教化。因此,美狄亚的复仇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残酷型复仇,给社会带来的是审美功能;而秦香莲的复仇是以社会正义为中心的教化型复仇,给社会带来的是教化功能。
参考文献
[3]胡楚梦.中西古典戏剧中的复仇女性留给当代的社会反思[J].戏剧之家,2015(06):29+31.
[1]《美狄亚》罗念生译.
[2]《铡美案》中国京剧戏考
[4]袁晨晨.浅论京剧《秦香莲》中悲剧观念的现代生成[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03):56-57.
[5]华金余.京剧《铡美案》文本解读[J].四川戏剧,2008(02):82-84.
[6]韩霞.自己把锁链砸开——美狄亚与秦香莲悲剧的思考[J].戏剧文学,2006(01):97-100.
作者简介
刘娟(1994—),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在校研究生,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中外戏剧史论专业,研究方向:中外戏剧史论。
注释
①《悲剧:中国与西方——中戏悲剧的文化思考》.
②《从中西弃妇形象看审美观念的差异》,刘忠洋,韶关学院学报,2008年2月.
③《美狄亚》,罗念生译.
④《<美狄亚>的复仇形态分析》朱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