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分析《红字》中主要人物海斯特·白兰、及牧师丁梅斯代尔的主要圣经原型,以此探讨作者霍桑的写作意图及宗教观念。
关键词:《红字》;霍桑;原型批评:宗教观
一、引言
纳撒尼尔·霍桑:美国19世纪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生活在一个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的社会环境中,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圣经》堪称基督教文学的经典之作,霍桑在创作《红字》时不可避免的受到《圣经》的巨大影响,从而有意识地将大量《圣经》原型“移植”到作品中来。所以《红字》不仅以创作题材和艺术手法著称,而且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观、宗教观以及对清教主义统治下的社会的看法!本文试图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尤其是 《圣经》原型批评的方法分析主人翁的圣经原型,揭示作家的写作意图和宗教思想。
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诺思洛普·弗莱。弗莱认为最初的文学样式是神话,即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正是在这个最一般的意义上,弗莱把神话称为文学的原型。所谓“原型批评”,就是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而各种文学类型都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神话,又主要指圣经神话故事,也包括古代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对作家及其创作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很多作家的人生道路、人格构成与《圣经》紧密相连。这种关联反映到作品中,即作者的文学思想理念及作品的人物、主题等都打下了深刻的《圣经》烙印。当然,霍桑和他的《红字》也不例外。
二、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的亚当/夏娃原型分析
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之后,给予了他们管理伊甸园中万物的权利,但是让他们在伊甸园中幸福生活的前提是绝对不可碰善恶之树的果子,如果吃掉善恶之树上的果子则必将受到惩罚。但是隐身与蛇中的魔鬼诱惑夏娃吃“禁果”,并告诉夏娃,吃掉那個果子之后你的眼睛就明亮了,就知道善恶了。夏娃没经受得住诱惑自己吃了一个果子,并给亚当留了一个。吃了果实之后他俩的眼睛果然就明亮了,知道善恶也知道羞耻了,于是引来上帝大怒,将他们逐出伊甸园,并令蛇永远趴在地上吃土。基督教中的“原罪”由此得出,由于人类违背了上帝的意志,所以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已经行将就木的老人,所有人身上都背负有亚当夏娃的罪孽。罪,与生俱来,生命则是对罪的赎救。在《红字》里,海丝特·白兰也难脱窠臼。她本来是一个有丈夫的人,如果她遵守妇道安心等待丈夫归来那么她不会在以后身负罪孽隔离与人世间,本可以生活在“天堂”中。海丝特此时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受到诱惑的夏娃的形象,因为偷吃了禁果所以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牧师丁梅斯代尔也正好对位于和夏娃同吃禁果的亚当形象,亚当本是上帝亲自创造出来的子民。但是也和夏娃一样背叛了上帝,作为维护上帝和上帝在人间的代言者,丁梅斯代尔隐藏在一副温柔虔诚外表下面的是伤痕累累的灵魂,因为无法站在世人面前坦白自己的罪孽,他选择了沉默和自我惩罚,胸口戴上和海丝特一样的红字,承受的却是一种双重折磨。一方面维持着受人尊敬爱戴的形象,一方面是个人内在精神的放逐。外在的还有奇林沃思魔鬼式的催逼追逐。直到最后鼓起勇气坦白自己的罪行之后支撑着他最后一点精神的大厦也轰然倒塌。
三、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的圣母/圣徒原型分析
在对待“罪”的态度时主人翁们又各自奔向自己的归宿:海丝特以善德洗涤自己的过失,丁梅丝代尔受良心谴责而死去,我们也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其赎罪的原型。
海斯特作为一个罪人,她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赎罪,所以她被判胸口上戴着红色的“A”字站在刑台上示众三小时,并且将自己隔离于世人。从齐灵渥斯、海丝特、丁梅斯代尔和小珠儿这几个主要人物关系的角度审视,海丝特的遭遇和圣母有着惊人的相似。《圣经》上记载,玛利亚是木匠约瑟的妻子,她在生耶稣之前从未和约瑟同房,她生下耶稣是受圣灵感孕。在《红字》中海丝特自己所说的,“我的孩子应该寻求一个上天的父亲, 她将永远不会知道有一个世俗的父亲的。”珠儿的诞生使海丝特受到了所处社会的严厉谴责和惩罚,如同圣母受到希律王追杀而不得不逃亡的经历一样,海丝特在监禁期满之后,也只能带着珠儿离开镇区,过着一种类似放逐的生活。但是,面对没有勇气承担责任的牧师,她却选择了友善和包容,这又和庇护世人的圣母联系起来。无论是《圣经》,还是后世的宗教记载,都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圣母在世人迷途、遇险的情况下显圣使人们逢凶化吉的事件。
在赎罪的过程中,丁梅斯代尔又像圣徒一样拯救世人,并且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一开始霍桑笔下的丁梅斯代尔就让读者和他的教民感觉到他是一个圣徒一样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都少不了像“神圣的”、“虔诚的”、“天使般的”、“上天任命的使徒”这样的溢美之词。他的堕落却让他对自身和周围的人们的遭遇有了一种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在身心遭受折磨的同时,他的灵魂却得到了升华, 就像《圣经》中其他圣徒一样,他带着上帝的使命接受人间的考验和磨难,因为上帝往往让他的信徒们身处险地,甚至让他们牺牲自己来向凡人昭示他们的罪恶和解脱之道。牧师的外衣使得他可以更好地拯救周围那些已经或者即将堕落的人们——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罪人, 深知作为罪人的心境,可以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活生生的说教材料。他的布道不啻是罪人的忏悔,能够直接引起教民的心灵颤动,这也是为什么他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超越那些长年在神学的领域中追求深奥学识的同行,在神职上大放异彩,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最后,丁梅斯代尔的死也是救赎的一种体现,他站在“绞刑架”上坦白了自己的罪行,获得精神的解脱和自我的救赎。
《红字》通过对人物命运及其情感的书写,霍桑明确地表明了他地写作思想和固有的宗教善恶观,他给小说中的人物安排的命运,也就是他为人的命运所设计的道路。在他看来,人类有罪恶是天性,都难免犯亚当、夏娃的过失,但只要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内在世界的净化,人就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旧约·创世纪[M] .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4.
[2]纳撒尼尔·霍桑. 红字[M] 胡允桓,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3]田俊武. 霍桑《红字》中的人名寓意研究[ J ] . 外国文学研究,1999,(01).
[4]叶舒宪. 神话——原型批评[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1.
[5]虞建华.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王翠(1986— ),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关键词:《红字》;霍桑;原型批评:宗教观
一、引言
纳撒尼尔·霍桑:美国19世纪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生活在一个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的社会环境中,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圣经》堪称基督教文学的经典之作,霍桑在创作《红字》时不可避免的受到《圣经》的巨大影响,从而有意识地将大量《圣经》原型“移植”到作品中来。所以《红字》不仅以创作题材和艺术手法著称,而且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观、宗教观以及对清教主义统治下的社会的看法!本文试图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尤其是 《圣经》原型批评的方法分析主人翁的圣经原型,揭示作家的写作意图和宗教思想。
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诺思洛普·弗莱。弗莱认为最初的文学样式是神话,即文学起源于神话,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正是在这个最一般的意义上,弗莱把神话称为文学的原型。所谓“原型批评”,就是要求从整体上来把握文学类型的共性及演变规律。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就是神话,而各种文学类型都是神话的延续和演变。神话,又主要指圣经神话故事,也包括古代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对作家及其创作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很多作家的人生道路、人格构成与《圣经》紧密相连。这种关联反映到作品中,即作者的文学思想理念及作品的人物、主题等都打下了深刻的《圣经》烙印。当然,霍桑和他的《红字》也不例外。
二、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的亚当/夏娃原型分析
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之后,给予了他们管理伊甸园中万物的权利,但是让他们在伊甸园中幸福生活的前提是绝对不可碰善恶之树的果子,如果吃掉善恶之树上的果子则必将受到惩罚。但是隐身与蛇中的魔鬼诱惑夏娃吃“禁果”,并告诉夏娃,吃掉那個果子之后你的眼睛就明亮了,就知道善恶了。夏娃没经受得住诱惑自己吃了一个果子,并给亚当留了一个。吃了果实之后他俩的眼睛果然就明亮了,知道善恶也知道羞耻了,于是引来上帝大怒,将他们逐出伊甸园,并令蛇永远趴在地上吃土。基督教中的“原罪”由此得出,由于人类违背了上帝的意志,所以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已经行将就木的老人,所有人身上都背负有亚当夏娃的罪孽。罪,与生俱来,生命则是对罪的赎救。在《红字》里,海丝特·白兰也难脱窠臼。她本来是一个有丈夫的人,如果她遵守妇道安心等待丈夫归来那么她不会在以后身负罪孽隔离与人世间,本可以生活在“天堂”中。海丝特此时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受到诱惑的夏娃的形象,因为偷吃了禁果所以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牧师丁梅斯代尔也正好对位于和夏娃同吃禁果的亚当形象,亚当本是上帝亲自创造出来的子民。但是也和夏娃一样背叛了上帝,作为维护上帝和上帝在人间的代言者,丁梅斯代尔隐藏在一副温柔虔诚外表下面的是伤痕累累的灵魂,因为无法站在世人面前坦白自己的罪孽,他选择了沉默和自我惩罚,胸口戴上和海丝特一样的红字,承受的却是一种双重折磨。一方面维持着受人尊敬爱戴的形象,一方面是个人内在精神的放逐。外在的还有奇林沃思魔鬼式的催逼追逐。直到最后鼓起勇气坦白自己的罪行之后支撑着他最后一点精神的大厦也轰然倒塌。
三、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的圣母/圣徒原型分析
在对待“罪”的态度时主人翁们又各自奔向自己的归宿:海丝特以善德洗涤自己的过失,丁梅丝代尔受良心谴责而死去,我们也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其赎罪的原型。
海斯特作为一个罪人,她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赎罪,所以她被判胸口上戴着红色的“A”字站在刑台上示众三小时,并且将自己隔离于世人。从齐灵渥斯、海丝特、丁梅斯代尔和小珠儿这几个主要人物关系的角度审视,海丝特的遭遇和圣母有着惊人的相似。《圣经》上记载,玛利亚是木匠约瑟的妻子,她在生耶稣之前从未和约瑟同房,她生下耶稣是受圣灵感孕。在《红字》中海丝特自己所说的,“我的孩子应该寻求一个上天的父亲, 她将永远不会知道有一个世俗的父亲的。”珠儿的诞生使海丝特受到了所处社会的严厉谴责和惩罚,如同圣母受到希律王追杀而不得不逃亡的经历一样,海丝特在监禁期满之后,也只能带着珠儿离开镇区,过着一种类似放逐的生活。但是,面对没有勇气承担责任的牧师,她却选择了友善和包容,这又和庇护世人的圣母联系起来。无论是《圣经》,还是后世的宗教记载,都不止一次地提到了圣母在世人迷途、遇险的情况下显圣使人们逢凶化吉的事件。
在赎罪的过程中,丁梅斯代尔又像圣徒一样拯救世人,并且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一开始霍桑笔下的丁梅斯代尔就让读者和他的教民感觉到他是一个圣徒一样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评价都少不了像“神圣的”、“虔诚的”、“天使般的”、“上天任命的使徒”这样的溢美之词。他的堕落却让他对自身和周围的人们的遭遇有了一种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在身心遭受折磨的同时,他的灵魂却得到了升华, 就像《圣经》中其他圣徒一样,他带着上帝的使命接受人间的考验和磨难,因为上帝往往让他的信徒们身处险地,甚至让他们牺牲自己来向凡人昭示他们的罪恶和解脱之道。牧师的外衣使得他可以更好地拯救周围那些已经或者即将堕落的人们——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罪人, 深知作为罪人的心境,可以把自己当作是一个活生生的说教材料。他的布道不啻是罪人的忏悔,能够直接引起教民的心灵颤动,这也是为什么他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超越那些长年在神学的领域中追求深奥学识的同行,在神职上大放异彩,广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最后,丁梅斯代尔的死也是救赎的一种体现,他站在“绞刑架”上坦白了自己的罪行,获得精神的解脱和自我的救赎。
《红字》通过对人物命运及其情感的书写,霍桑明确地表明了他地写作思想和固有的宗教善恶观,他给小说中的人物安排的命运,也就是他为人的命运所设计的道路。在他看来,人类有罪恶是天性,都难免犯亚当、夏娃的过失,但只要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内在世界的净化,人就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
参考文献:
[1]旧约·创世纪[M] .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1994.
[2]纳撒尼尔·霍桑. 红字[M] 胡允桓,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3]田俊武. 霍桑《红字》中的人名寓意研究[ J ] . 外国文学研究,1999,(01).
[4]叶舒宪. 神话——原型批评[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1.
[5]虞建华.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王翠(1986— ),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