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政以德”思想是儒家学派给中国的政治哲学带来的宝贵财产。两千年的封建历史表明,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它是行之有效的,作为一种为政之道它使许多仁人志士名留青史,即使是在今天,它的深刻内涵也值得我们借鉴。从“为政以德”到如今的“讲好政德”,时代在变,不变的是道德对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于个人而言道德是从政为政的要求,于执政党而言是其有效行政的保障和永葆生机的源泉。
关键词:政德;儒家思想;以德为政
一、“为政以德”的双重意蕴
“为政以德”语出《论语》,在为政篇中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以北辰比拟道德,指明道德于政治生活而言如同北辰之于众星,以德为政在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就如同宇宙星辰各居其所是不变的自然法则。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加以注释,他认为北辰是天之枢也,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1](61)儒家强调统治者要善于用道德的力量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也要善于做道德的榜样,如此才能够天下归之。
(一)推崇德治的治国方略
为政以德,就是要以道德的力量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重德治轻刑法,在国家治理层面追求内法外儒、德法双全的政治局面。道德,作为抽象的伦理概念,它是一切美好德行的集合,儒家力图通过构建起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体系为世人描述一个美好的君子世界,用以规范和引导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在儒家经典中可以看到,孔子言必称尧舜,尧舜禹禅让一直被看作是儒家典范和政治理想,这是因为尧舜禹能够尊贤任能、以德治天下,从而能够取信于民、赢得拥护,因此“仲尼祖述尧舜”[2](143),要求遵先王之法。道德能够在潜移默化间将社会准则转化为个人的信念和习惯,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恪。”(《论语·为政》)这就是说,严刑峻法只能被动地避免犯罪,但不会使人生出犯罪可耻的心理,而用道德和礼制加以教化,则能诱人向善、恪守正道。尽管孔子的仕途之路充满坎坷,周游列国均以失败告终,他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征伐不断,统治者已无法放慢脚步倾听他的政治诉求,但孔子以德为政思想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核心理念,融入传统文化之中。
(二)修身为本的为政之道
“以德为政”还是对执政者提出的執政要求,它指出领导者需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个人道德的高低是能否有效行政的重要因素,为政以德的另一层意蕴就在于探讨道德修养与政治参与的关系。儒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从对什么是政治这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开始的。春秋时期鲁国的权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答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认为,“政”就是“正”的意思,即正名、正人,孔子所正之名指的是周王朝的等级制度以及据此所制定的周礼,但是其最基本的内容就是通过正人进而正名的方式维护社会的秩序,这就是孔子对于何为政治的回答。而能够达到正人这一目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挥执政者的榜样作用,统治者以自己的言行做表率,小到行为举止大到治国方略,处处符合儒家学说对于君子的规范要求和内圣外王的政治追求,自然能够上行下效、民风纯正,能够政治清明、天下归之,这就转向了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探索。《大学》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18-19先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探究事物的原理,从中获得智慧;在对外部事物有了更为通透的认知之后,就能够顺其自然地达到意念真诚、心思纯正的境界;最终通过学识的积累和道德修养的提升,实现自我道德的完善和家齐国治天下平的政治抱负。“以德为政”的思想融贯于儒家学说的始终,不论是对于追求止于至善的个人追求还是明明德于天下的政治诉求,“道德”二字始终是其学说的核心概念。
二、“为政以德”的当代启示
儒家“以德为政”思想的双重意蕴,向我们揭示出道德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它对今天我们探讨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如何讲好政德也意义深刻。如今我们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政德思想日臻完善,增添许多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的新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
明大德,就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明大德,就是要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3]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此对于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们来说,更应该将对共产主义的深刻信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力量,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坚定理想信念还要与时俱进,时代背景的变换和历史条件的转移,都不应该动摇我们坚定的信念,反而会成为进一步坚定的契机。要讲党性、对党忠诚,政治立场坚定,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要求,在一些带有原则性、根本性的是非问题面前,坚决地向党看齐。
守公德,就要强化宗旨意识。“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3]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长久以来一直保存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孔子“使民以时”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再到王夫之“不以天下私一人”,其基本思想就是重民、爱民、利民,这在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创造历史、推动社会滚滚向前的不是帝王将相和少数精英,而是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名的广大人民群众,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在一切工作当中都必须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清代郑燮有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曾被习近平主席多次引用,告诫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就要求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要做好人民的公仆,踏踏实实做实事,勤勤恳恳做好事,让人民真正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严私德,就要提升个人修养。修身,始终是中国哲学中所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那里,就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诉求联结在一起,如今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仍然是考察领导干部官德政德的重要标准。“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3]要做到严私德,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期许,广大领导干部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一是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领导干部手握权力,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着滋生腐败的可能性,要防范廉政风险,做到自警、自省,自觉接受监督。二是要严于律己、正心明道。正心明道,即是在个人道德修养中所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心思纯正无私心杂念,明确前进的方向和路径。三是要慎独慎微、自制自律。在独处时依然坚守原则,慎微,于细微处也能审慎对待,慎独慎微的道德要求更加强调一个人的自觉性,通过自制自律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讲政德[EB/OL].[2018.03.11].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3/11/c_137030269.htm.
[4]鄯爱红、李淑英.领导干部必须讲政德[J].北京:红旗文稿,2018.
关键词:政德;儒家思想;以德为政
一、“为政以德”的双重意蕴
“为政以德”语出《论语》,在为政篇中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孔子以北辰比拟道德,指明道德于政治生活而言如同北辰之于众星,以德为政在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就如同宇宙星辰各居其所是不变的自然法则。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此加以注释,他认为北辰是天之枢也,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1](61)儒家强调统治者要善于用道德的力量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也要善于做道德的榜样,如此才能够天下归之。
(一)推崇德治的治国方略
为政以德,就是要以道德的力量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重德治轻刑法,在国家治理层面追求内法外儒、德法双全的政治局面。道德,作为抽象的伦理概念,它是一切美好德行的集合,儒家力图通过构建起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体系为世人描述一个美好的君子世界,用以规范和引导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在儒家经典中可以看到,孔子言必称尧舜,尧舜禹禅让一直被看作是儒家典范和政治理想,这是因为尧舜禹能够尊贤任能、以德治天下,从而能够取信于民、赢得拥护,因此“仲尼祖述尧舜”[2](143),要求遵先王之法。道德能够在潜移默化间将社会准则转化为个人的信念和习惯,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恪。”(《论语·为政》)这就是说,严刑峻法只能被动地避免犯罪,但不会使人生出犯罪可耻的心理,而用道德和礼制加以教化,则能诱人向善、恪守正道。尽管孔子的仕途之路充满坎坷,周游列国均以失败告终,他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征伐不断,统治者已无法放慢脚步倾听他的政治诉求,但孔子以德为政思想却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的核心理念,融入传统文化之中。
(二)修身为本的为政之道
“以德为政”还是对执政者提出的執政要求,它指出领导者需要注重自身品德修养,个人道德的高低是能否有效行政的重要因素,为政以德的另一层意蕴就在于探讨道德修养与政治参与的关系。儒家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从对什么是政治这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开始的。春秋时期鲁国的权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答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认为,“政”就是“正”的意思,即正名、正人,孔子所正之名指的是周王朝的等级制度以及据此所制定的周礼,但是其最基本的内容就是通过正人进而正名的方式维护社会的秩序,这就是孔子对于何为政治的回答。而能够达到正人这一目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挥执政者的榜样作用,统治者以自己的言行做表率,小到行为举止大到治国方略,处处符合儒家学说对于君子的规范要求和内圣外王的政治追求,自然能够上行下效、民风纯正,能够政治清明、天下归之,这就转向了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探索。《大学》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2](18-19先通过格物致知的方式探究事物的原理,从中获得智慧;在对外部事物有了更为通透的认知之后,就能够顺其自然地达到意念真诚、心思纯正的境界;最终通过学识的积累和道德修养的提升,实现自我道德的完善和家齐国治天下平的政治抱负。“以德为政”的思想融贯于儒家学说的始终,不论是对于追求止于至善的个人追求还是明明德于天下的政治诉求,“道德”二字始终是其学说的核心概念。
二、“为政以德”的当代启示
儒家“以德为政”思想的双重意蕴,向我们揭示出道德于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它对今天我们探讨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如何讲好政德也意义深刻。如今我们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政德思想日臻完善,增添许多符合时代特征和要求的新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3]
明大德,就要坚定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明大德,就是要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3]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此对于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们来说,更应该将对共产主义的深刻信仰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力量,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坚定理想信念还要与时俱进,时代背景的变换和历史条件的转移,都不应该动摇我们坚定的信念,反而会成为进一步坚定的契机。要讲党性、对党忠诚,政治立场坚定,始终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等要求,在一些带有原则性、根本性的是非问题面前,坚决地向党看齐。
守公德,就要强化宗旨意识。“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3]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长久以来一直保存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孔子“使民以时”到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再到王夫之“不以天下私一人”,其基本思想就是重民、爱民、利民,这在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创造历史、推动社会滚滚向前的不是帝王将相和少数精英,而是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名的广大人民群众,十九大报告也指出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在一切工作当中都必须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清代郑燮有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曾被习近平主席多次引用,告诫广大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就要求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要做好人民的公仆,踏踏实实做实事,勤勤恳恳做好事,让人民真正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严私德,就要提升个人修养。修身,始终是中国哲学中所探讨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那里,就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诉求联结在一起,如今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仍然是考察领导干部官德政德的重要标准。“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3]要做到严私德,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期许,广大领导干部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一是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领导干部手握权力,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着滋生腐败的可能性,要防范廉政风险,做到自警、自省,自觉接受监督。二是要严于律己、正心明道。正心明道,即是在个人道德修养中所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心思纯正无私心杂念,明确前进的方向和路径。三是要慎独慎微、自制自律。在独处时依然坚守原则,慎微,于细微处也能审慎对待,慎独慎微的道德要求更加强调一个人的自觉性,通过自制自律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16.
[3]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讲政德[EB/OL].[2018.03.11].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18-03/11/c_137030269.htm.
[4]鄯爱红、李淑英.领导干部必须讲政德[J].北京:红旗文稿,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