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中学生因各种心理问题而产生过激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屡有发生。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自杀已经成为人口死亡的一大重要原因。而在我国中学生死亡的各种原因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自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为花季凋零、青春陨落的悲剧扼腕叹息的同时,不能不深思:中学生为何要用如此过激的手段应对人生的苦恼和挫折,为何会对自己的生命如此轻率?其中他们挫折承受力脆弱不能不算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挫折承受力脆弱与不少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对生命缺乏应有的热爱、尊重和珍惜密切相关。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不仅漠视和践踏自己的生命,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挽回的悲剧和不幸。
面对这一现状,不少有识之士已开始对我国教育本身进行深刻的反省,呼吁教育不能漠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特别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挫折承受力越来越被视为人心理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培养中学生挫折承受力?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渗透生命教育不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 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引导他们感受生命之宝贵
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首先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多年来,我国教育一直倡导实施正面积极的教育,认为死亡是一个消极的话题,从而有意识地加以回避。其实,不管是伟人、名人还是普通的人,当他不得不面对死亡这个问题时,他所受到的震撼都是巨大的。因为生命不可重复,而且转瞬即逝。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让学生追忆一位自己所熟悉的并且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在内心想像着与这位逝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使学生感悟到: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两次生命,生命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生命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相比,正因为其有限且不可逆转,所以才逾发显示出其更加珍贵。当学生真正发自内心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时,他们通常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当然,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可贵的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技能,掌握遇到突发事件时简单易行的自救方法,以规避危险和伤害,以此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必要前提。
二、 教育学生知恩感恩,让他们体味生命之不易
如果中学生对生命产生的过程、生命的价值没有太深的感性认识,就很难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难拥有自觉的人文关怀意识。为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资源,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知恩感恩教育。教师可让学生了解生命产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让学生明白:创造一个生命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要把这个小小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要历经千辛万苦。教师还要将知恩感恩教育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人,如亲友、老师、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能变得如此温情、和谐、丰富多彩。
知恩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美好的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而在冷漠中成长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会去主动地尊重他人,更难去自觉地关爱他人,他们往往把生命看成是自己的私有之物,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在今天,有的中学生结束自己生命的理由仅仅是以此作为报复、惩罚方式,让对他的成长付出辛劳的父母、老师、亲友痛苦。
知恩感恩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懂得和领悟爱,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试想,一个深深领悟生命来之不易的人,在暂时的挫折和困难面前,岂会轻易言败,放弃生命,当然也不会轻易伤害他人的生命。这必然会为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磨砺学生的耐挫力,打造他们坚强的意志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不可能万事如意,都难免会遇到挫折。所谓“挫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求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不同的人行为反应不尽相同。有的人能想办法排除障碍和干扰,有的人则或逃避、或冲动、自伤甚至自杀。
今天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亲友的呵护下成长。一旦遭遇困难和挫折,就会有人来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耐挫力一般比较弱。升入中学后,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和学业的加重以及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社会对其独立性要求也与日俱增,如果遇到挫折,得不到他人及时的帮助,部分学生很容易烦恼,甚至方寸大乱、不知所措。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助人自助,让学生掌握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使他们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能拥有健康心态,以较强的承受力去应对突如其来或不易战胜的挫折。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角色扮演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小冲突、小委屈……中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随时去接受生活的锻炼和考验;帮助他们改变不合理认知,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办事情;特别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冷静思考的习惯,对挫折作审慎的分析。诸如:挫折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是不可抗拒的还是可以改变的等等。学生认真深入分析、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本身也就是磨砺耐挫能力、打造坚强意志的过程。一个人应对挫折的能力与年龄的增长有关,更与他曾经应对挫折的经历有关。遇小挫折而战胜它,会不断增强自身的抗挫能力,在日后更大的困难和挫折面前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当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学生的同时,也要整合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四、引领学生升华生命,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
众所周知,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的载体,社会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两者缺一不可。生命教育的主旨不仅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还在于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人。
又一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与其思想境界、道德风尚联系紧密,受其“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制约。一个人只有拥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悲观情绪,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渴望。生命需要意义支撑,没有意义支撑的生命会行将就木。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不同,不论是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还是做默默无闻的小事情,只要是对国家社会他人有利有价值,都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充实而有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还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心灵需要心灵的碰撞,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教师惟有加强自身专业化修养,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观念,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才能以其深厚的知识底蕴、丰厚的人文素养、高超的教学机智,自如地驾驭教学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创分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升华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以广阔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去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
编辑/于 洪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为花季凋零、青春陨落的悲剧扼腕叹息的同时,不能不深思:中学生为何要用如此过激的手段应对人生的苦恼和挫折,为何会对自己的生命如此轻率?其中他们挫折承受力脆弱不能不算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挫折承受力脆弱与不少中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对生命缺乏应有的热爱、尊重和珍惜密切相关。一旦遇到挫折,他们往往就会采取极端的行为,不仅漠视和践踏自己的生命,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挽回的悲剧和不幸。
面对这一现状,不少有识之士已开始对我国教育本身进行深刻的反省,呼吁教育不能漠视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特别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挫折承受力越来越被视为人心理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培养中学生挫折承受力?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渗透生命教育不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 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引导他们感受生命之宝贵
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首先要引导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从而关注生命,珍爱生命。多年来,我国教育一直倡导实施正面积极的教育,认为死亡是一个消极的话题,从而有意识地加以回避。其实,不管是伟人、名人还是普通的人,当他不得不面对死亡这个问题时,他所受到的震撼都是巨大的。因为生命不可重复,而且转瞬即逝。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让学生追忆一位自己所熟悉的并且已经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在内心想像着与这位逝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使学生感悟到: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两次生命,生命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来。生命与世界上的其他事物相比,正因为其有限且不可逆转,所以才逾发显示出其更加珍贵。当学生真正发自内心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时,他们通常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放弃生命的。当然,在引导学生感受生命可贵的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各种生存的基本技能,掌握遇到突发事件时简单易行的自救方法,以规避危险和伤害,以此来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必要前提。
二、 教育学生知恩感恩,让他们体味生命之不易
如果中学生对生命产生的过程、生命的价值没有太深的感性认识,就很难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难拥有自觉的人文关怀意识。为此,教师要善于发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资源,寻找适宜的切入点,对学生适时地进行知恩感恩教育。教师可让学生了解生命产生的过程,使他们认识到:天下所有的母亲为了养育儿女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让学生明白:创造一个生命还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要把这个小小生命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还要历经千辛万苦。教师还要将知恩感恩教育进一步深化,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中应该感谢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还有很多人,如亲友、老师、朋友、同学甚至是陌生人……正是由于有了这些人的付出和爱心,我们的世界才能变得如此温情、和谐、丰富多彩。
知恩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美好的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而在冷漠中成长的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会去主动地尊重他人,更难去自觉地关爱他人,他们往往把生命看成是自己的私有之物,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在今天,有的中学生结束自己生命的理由仅仅是以此作为报复、惩罚方式,让对他的成长付出辛劳的父母、老师、亲友痛苦。
知恩感恩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懂得和领悟爱,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试想,一个深深领悟生命来之不易的人,在暂时的挫折和困难面前,岂会轻易言败,放弃生命,当然也不会轻易伤害他人的生命。这必然会为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磨砺学生的耐挫力,打造他们坚强的意志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人生历程都不可能万事如意,都难免会遇到挫折。所谓“挫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因客观或主观原因而受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实现、需求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不同的人行为反应不尽相同。有的人能想办法排除障碍和干扰,有的人则或逃避、或冲动、自伤甚至自杀。
今天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亲友的呵护下成长。一旦遭遇困难和挫折,就会有人来为他们排忧解难。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耐挫力一般比较弱。升入中学后,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和学业的加重以及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大,社会对其独立性要求也与日俱增,如果遇到挫折,得不到他人及时的帮助,部分学生很容易烦恼,甚至方寸大乱、不知所措。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助人自助,让学生掌握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使他们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使他们能拥有健康心态,以较强的承受力去应对突如其来或不易战胜的挫折。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角色扮演法、合理情绪疗法等,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小冲突、小委屈……中认识到挫折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让他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随时去接受生活的锻炼和考验;帮助他们改变不合理认知,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办事情;特别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冷静思考的习惯,对挫折作审慎的分析。诸如:挫折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是不可抗拒的还是可以改变的等等。学生认真深入分析、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本身也就是磨砺耐挫能力、打造坚强意志的过程。一个人应对挫折的能力与年龄的增长有关,更与他曾经应对挫折的经历有关。遇小挫折而战胜它,会不断增强自身的抗挫能力,在日后更大的困难和挫折面前镇定自若,泰然处之。
当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学生的同时,也要整合社会、家庭的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培养。
四、引领学生升华生命,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
众所周知,人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体,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的载体,社会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两者缺一不可。生命教育的主旨不仅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还在于帮助他们在此基础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促使他们感悟生命的价值,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一个有利于国家社会他人的人。
又一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与其思想境界、道德风尚联系紧密,受其“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制约。一个人只有拥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悲观情绪,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渴望。生命需要意义支撑,没有意义支撑的生命会行将就木。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不同,不论是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还是做默默无闻的小事情,只要是对国家社会他人有利有价值,都可以使自己的生命充实而有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还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养。心灵需要心灵的碰撞,道德需要道德的儒化,教师惟有加强自身专业化修养,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更新观念,密切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才能以其深厚的知识底蕴、丰厚的人文素养、高超的教学机智,自如地驾驭教学过程,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创分享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升华生命,感悟生命的价值,以广阔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去应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