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景散文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的重点。本文讲述了通过创设情境、朗读训练、具体分析、开展联想和想象等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成为作者的朋友,感知作者的深意,从而使写景散文的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所谓的写景散文就是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它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它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地描绘。
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能绘出影像的是画,能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诗和好的画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同样好的散文也是文中有画。从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竣青的《海滨仲夏夜》、到矛盾的《白杨礼赞》以及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写景散文的经典之作,这些散文无论是是写景还是状物,都写的文质兼美,具有诗歌的韵味,丰富的想象力,细致的描摹,饱满的情思,意境悠远,让人余味无穷,因此,学习这类散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学习写景散文,就是要引领学生立足文本,在反复诵、品味中感受美的景、美的人、美的情,感悟作者借助文字所表达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从而深入作者内心的情怀,到达作者精神的彼岸。那么,要引导学生进入那种迷人的意境,就要开展审美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审美教学活动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审美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感情活动。如果没有感情,特别是审美活动所需要唤醒的驱动情感,那么审美活动只能是一种被动的活动,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客体(散文)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很难进入其意境。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就要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选择图片、音乐、录像等激活学生情感。如教学《海滨仲夏夜》,可在课前播放一段有关海滨的录像,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海滨的夜晚美不美?”“在座的有谁去过海滨?”……只要教师点拨得当,学生定会七嘴八舌地畅谈自己到过海滨什么城市,见过哪些最美的沙滩等。这样学生的情感就激发起来了,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教学。
其次,要加强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通过读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审美主体获得散文作品美感的必要途径,审美主体调动了他所有的感官活动:眼到、口到、心到。这是一个综合的心理过程,能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使他在优美的画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反复朗读会驱使学生神与物游,亲临其境,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散文描绘的意境中。如教学《春》可先激情导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教师指导他们读。学生经多次朗读后,会对课文所描绘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画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再次,要进行具体分析。
散文应该多读,反复读,读出意思,读出韵味。但是,仅仅是朗读还不够,教师应抓住形象的字词句作重点分析,让审美主体能领悟到散文所蕴含的更深邃的意境。因为好的散文家都工于炼字,精于炼意。如朱自清写沐浴在春雨中的房屋时,这样写:“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着。”其中“静默”二字最妙!拟人的笔法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象,那是一种静态美。又如《荷塘月色》中写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这一片叶和花上”一个“泻”字境界全出,顿时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写水:“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作者笔下的水是多情的,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俏影竟不忍得冻上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这些形象的字词句进行具体的分析,那么审美主体领悟审美客体的意境就不是难事了。
四、要开展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感情的强烈反射。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类似经验推见作家经验,鼓励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意境,这样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滋味才更隽永。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当学生读到“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时,就要教导学生在他们的脑海里想象相应的画面。又如在教完《春》后,学生定会对课文所描绘的五幅图画所形成的意境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散文意境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活动,只要教师点拨得当,学生定会七嘴八舌地描绘自己见过的草地,甚至在草地上做过的动作。这样便创造出新的意境来了。
总之,在写景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所谓的写景散文就是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它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它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地描绘。
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能绘出影像的是画,能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诗和好的画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同样好的散文也是文中有画。从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竣青的《海滨仲夏夜》、到矛盾的《白杨礼赞》以及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写景散文的经典之作,这些散文无论是是写景还是状物,都写的文质兼美,具有诗歌的韵味,丰富的想象力,细致的描摹,饱满的情思,意境悠远,让人余味无穷,因此,学习这类散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学习写景散文,就是要引领学生立足文本,在反复诵、品味中感受美的景、美的人、美的情,感悟作者借助文字所表达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从而深入作者内心的情怀,到达作者精神的彼岸。那么,要引导学生进入那种迷人的意境,就要开展审美教学活动,如何开展审美教学活动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审美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感情活动。如果没有感情,特别是审美活动所需要唤醒的驱动情感,那么审美活动只能是一种被动的活动,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审美主体(学生)对审美客体(散文)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很难进入其意境。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就要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选择图片、音乐、录像等激活学生情感。如教学《海滨仲夏夜》,可在课前播放一段有关海滨的录像,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海滨的夜晚美不美?”“在座的有谁去过海滨?”……只要教师点拨得当,学生定会七嘴八舌地畅谈自己到过海滨什么城市,见过哪些最美的沙滩等。这样学生的情感就激发起来了,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教学。
其次,要加强朗读训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好文章是通过读出来的,因此,教师要将各种方式的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朗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也是审美主体获得散文作品美感的必要途径,审美主体调动了他所有的感官活动:眼到、口到、心到。这是一个综合的心理过程,能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使他在优美的画境中得到美的享受。反复朗读会驱使学生神与物游,亲临其境,从而不知不觉地进入散文描绘的意境中。如教学《春》可先激情导入激发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教师指导他们读。学生经多次朗读后,会对课文所描绘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画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再次,要进行具体分析。
散文应该多读,反复读,读出意思,读出韵味。但是,仅仅是朗读还不够,教师应抓住形象的字词句作重点分析,让审美主体能领悟到散文所蕴含的更深邃的意境。因为好的散文家都工于炼字,精于炼意。如朱自清写沐浴在春雨中的房屋时,这样写:“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中静默着。”其中“静默”二字最妙!拟人的笔法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象,那是一种静态美。又如《荷塘月色》中写月光:“如流水一般泻在这一片叶和花上”一个“泻”字境界全出,顿时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再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写水:“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作者笔下的水是多情的,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俏影竟不忍得冻上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抓住这些形象的字词句进行具体的分析,那么审美主体领悟审美客体的意境就不是难事了。
四、要开展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感情的强烈反射。教师应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类似经验推见作家经验,鼓励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意境,这样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滋味才更隽永。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当学生读到“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时,就要教导学生在他们的脑海里想象相应的画面。又如在教完《春》后,学生定会对课文所描绘的五幅图画所形成的意境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散文意境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活动,只要教师点拨得当,学生定会七嘴八舌地描绘自己见过的草地,甚至在草地上做过的动作。这样便创造出新的意境来了。
总之,在写景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师要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