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探索双元制教育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结合。转变职业教育理念,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改革教学考核方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探讨双元制高等职业教育结合一、引言
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各地政府的关注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招生规模和毕业生就业率再上新台阶,职业教育的发展已走过了高速扩张期,转而进入深入发展的 “快车道”上。高等职业教育虽不是新生事物,但在我国的发展还是较晚,有许多的理论和思路需要不断完善,国外的经验需要我们加以引进、吸收,并根据我国国情进行转化,才能找到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发展模式,开创高职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德国职业教育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被称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二支柱,而“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和核心,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际情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意义非凡。
二、“双元制”教育模式
“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教育源于德国,具有特定的内涵,一元是指企业,另一元是指职业院校。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教育在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人才培养、培训与考核以及师资建设等方面优势显著。该模式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具体工作中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其教育模式如下:
1.培训合同的签订是“双元制”职业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培训合同明确了企业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签订后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类似于我国前些年的中专定向招生与企业内部的技工教育。
2.“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方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和学校的不同特点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教科部和有关专业部共同颁布的培训条例进行。学生2/3时间在企业,1/3时间在学校,即一周5天,3天在企业,2天在学校。也有格局培训需要,集中一段时间在企业培训中心,之后轮换到职业学校的。
3.“双元制”职业教育考核形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证书发放由各行业会负责。考核分为中间考核和结业考核两种,两次考试成绩分别占总分数的40%和60%。从考核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获得学业证书(学校、企业)和技术证书(协会)的两类证书[1]。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高等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投入最多,发展规模为历史之最。尽管如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喜忧参半,依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观念偏颇
虽然近年来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逐渐有了很大突破,但尚未发展成为主流意识,接受职业教育的仍以高考落榜者为主。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工作排在最后,注定招收的生源比较差。于是在大家的印象中高职教育成了“低层次”高等教育。就业分配机制的不健全,不合理,技能型人才缺乏应有的社会地位,也导致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不高。
(2)师资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的主要问题是: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仍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不高。绝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达不到50%的要求,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少,外聘教师多,教师队伍不稳定。专业教学团队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比例偏低,承担的教学任务比例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尚未建立。
(3)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待深入
“校企结合、工学结合” 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命线,是公认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向,但高职院校和企业对于工学结合内涵的科学认知和理解还存在争议。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是套用工学结合这一概念,未能全面、科学地认识其内涵,认为学生只要利用一定时间到企业实习就是工学结合。导致工学结合人才模式的实践操作中存在简单化、机械化和随意化倾向,最终难以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标。多数高职院校推行的工学结合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与企业合作中,对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等不能设计出符合教学需求的合作项目,只是一味迎合企业需求,这样合作为教学为学生带来的收益微乎其微,而企业则只考虑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对于岗位是否符合学校教学计划,是否符合学生发展要求,却并没有经过仔细衡量,使学生的实习成为企业流水线上的“廉价工人”。这种简单的仅为“合作”而合作的方式,不能够实现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培养、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目标[4]。
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较弱,企业、行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活力不足。
(4)考试考核
考试考核是教育质量评价的有力工具。现阶段的高等职业院校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面向各个岗位的考工和技能证书教育也应运而生。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在评价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考试考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走过程、得过且过的现象,对理论知识的考核依然是壁垒森严。且考试方法手段僵化,采用期中期末统一考试,大大削弱考试在教学中的反馈作用。这种考核方式没有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突出职教特色,不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四、双元制教育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结合
1.转变职业教育观念
职业学校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了很多职业的技能,在毕业之后很适合社会的需求。在很多大学生毕业生空有一身理论知识而在社会上蹉跎的时候,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快速上手工作,受到企业的热烈欢迎。职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可是职业教育在中国还是需要很长的一段发展,特别是在教育理念上的转变。在中国,学习一直都受到很大的重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找到好工作。职业学校的宣传工作应突出其“就业轻松”优势,家长和社会也需要转变求学理念上,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硬道理。除此之外,国家还需要加大对于职业教育的投入,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比如很多的民办职业教育专业集中在美容美发以及汽修等等很适合上手的专业,一方面是这些专业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就是相对的投入较少。只有这样职业教育受到了社会的真正关注才能使职业教育得到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