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不越位但学要到位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xi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不断地提高认知水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一切知识、技能只有经过学生主体自身的认知结构的筛选和转换才能为学生所掌握,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使他们的所有感官(眼、耳、口、脑、手)都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一个“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快节奏反馈”的信息网络,使学习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优化,训练处处到位。学要到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根本。
  【关键词】教不到位学到位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然而有效的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但这种讲授应是不越位的师生互动中的点拨、引领、启发、强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那怎样才能体现教师的“教”既到位、又不越位,学生的“学”要到位、又不放任呢?我认为教师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空间,留出足够的余地,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对话”的教学活动的同时,还应在引趣、设问、点拨等环节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做文章。笔者在平时的听课、调研时也发现了不少“教师的‘教’不越位,学生的‘学’又落实到位”的精彩课堂,现择举“圆的周长”一例,与同仁一同分享。
  教不越位,学要到位,是对教和学辩证关系的生动概括,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保证,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
  一、引趣精妙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斯金娜认为:“认识兴趣则是促使教学——认识活动积极的某种独特‘震中’”。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课堂引趣,一是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或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或布迷设障等,但不能冗长。二是要“妙”,开课引题,要具有延伸性。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师首先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轻快的音乐把儿童带进这样的故事场面:唐老鸭要逛公园,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动不了。接着改乘椭圆形轮子的小车,车开动了,但唐老鸭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他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滚滚向前,唐老鸭舒心惬意。这时,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大家:“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子的小车开起来为什么平平稳稳?”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带着良好的状态进入学习。
  二、设问精当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教师重在授法,学习贵在领悟,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例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开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学生出现种种猜测后,借助多媒体电脑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感知:长方形的宽不变,长越长,面积越大;长方形的长不变,宽越长,面积也越大。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提出后,马上放手,引导学生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所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记录到表格中。在大量具体数据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之后,教师提出第三个问题“观察表格,回想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你们发现了什么?”组织讨论。有的学生借助具体数据,很快得出了“长方形面积=长×宽”的结论;有的学生结合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经过深入思考,慢慢悟出:摆长方形时,横着一排摆几个小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几厘米;竖着摆这样的几排,长方形的宽就是几;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排数=小正方形的总个数,因此,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以上教学,教师通过精心设问,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智慧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切实地培养。
  三、点拨精巧
  学资有思,教重在引。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这一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学中点拨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疏理;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可见,课堂上的灵活点拨是一种艺术,如果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比作画龙的话,那么,教者根据教学内容的精巧点拨就是点睛了。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新修订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法研究》云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从书
  [3]《云南教育》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2、6、8期;2004年3期
其他文献
在小数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学习讨论,对帮助参加者加深对自己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认识,对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讨论会可以分为自评和互评两种形式,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学习的过程,结果,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等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积极地对其实施监视,控制和调剂,并逐步使这种反思成为学生
期刊
为了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与主体作用,达到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知识的目的,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学生当“老师”批作业  把以往传统的旧课复习改为批改课外作业是这一做法的实质。  1、学生批改教师的“作业”  教师在上课前把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自己先做一遍,把学生可能做错的地方故意做错,提供一些“错例”;对多解的问题,可以列出几种解法。教师的作业事前要工整地写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以便上课时供学生批改。教师的
期刊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这里的“先学”就是生本教育教学下的课前预习,这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课前预习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新课的知识点,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意识,为学生的后继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那么生本教育下的小学数学课的课前预习,如何设计?怎样落实呢?下面是我在生本实验中的一些探索。  一、把握设计原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期刊
【摘要】新课程下,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功能越来越强大,教育软件越来越多样化,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了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如今的多媒体教学通常指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多种媒体组合,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伴随着新课改的有效实施以及
摘要】从师生的“教”与“学”的关系,课堂时间与知识量的结合,教学知识拓展的深度与广度来谈谈“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改革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不应当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应当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近几年来,课堂教学改革各地搞的如火如荼,其中不泛成功的典范,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许市中学”等
【摘要】创新教育是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创新教育中,保护和启迪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教育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立足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小学教学教师应当把传授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
计算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它是小学生的一项必备的数学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采取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提高。那么,如何让每个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能力呢?  一、“
期刊
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课堂回归生活,让课堂绽放独特魅力。什么样的课堂绽放独特魅力呢?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巧设开头、巧设障碍、主动探索和巧设练习等途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 让数学课堂绽放独特魅力。我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让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