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数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学习讨论,对帮助参加者加深对自己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认识,对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讨论会可以分为自评和互评两种形式,讨论的内容可以是学习的过程,结果,学习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等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积极地对其实施监视,控制和调剂,并逐步使这种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从中体验和认识有关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开发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庞大资源库。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还不如说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
二.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黄爱华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黄老师也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金威啤酒”、“汾酒”、“金冠米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至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们在课末用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种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知识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邀了两个好朋友星期天要到洛阳桥(泉州)去游玩,准备买点饮料带去,(同时出示一些饮料的价钱)你们能帮老师出主意吗?”听到老师要请学生帮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想跃跃欲试,有的说,买3瓶矿泉水,花去2×3=6(元);有的说,买6瓶“红牛”,花去5×6=30(元);有的说,矿泉水和“红牛”各买3瓶,花去2×3 5×3=21(元),有学生补充也可以这样算:(2 5)×3=21(元)……还有的说,除了买些饮料吃的也得买点,比如面包之类的,矿泉水、“红牛”和面包各买三份,花去2×3 5×3 1×3=24(元),或(2 5 1)×3=21(元)。看,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探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然后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接上页) 注意多媒体的辅助性、工具性,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德育、美育的渗透及初中学生年龄特征;注重思维训练,贯穿数学思想。
总之,运用多媒体,使数学中的一些内容由静变为动,由抽象变为具体,由微观变为宏观,由呆板变得活泼,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益,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吸引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初中数学教育蒸蒸日上。从而为学生将来揭示数学世界的无穷奥秘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积极地对其实施监视,控制和调剂,并逐步使这种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从中体验和认识有关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乐思,巧思,善思,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开发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庞大资源库。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还不如说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
二.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果我们能把生活中的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黄爱华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百分数,然后黄老师也出示收集到的一组生活中的百分数:“金威啤酒”、“汾酒”、“金冠米酒”的酒精度,以“喝什么酒更容易醉些?为什么那么容易看出来?你认为喝什么酒好?”为题,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到酒的“酒精度”实际上就是酒精含量与酒的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模到应用的全过程;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体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达到拓展教材内容、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如:教学“11至20各数的认识”时,我们在课末用媒体展示了一个“六一”节举行套圈比赛的生动情景。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投11个,11个圈分成套入和未套入两部分,各个小朋友活动中的不同情况呈现了11的各种组成情况,这是小学生熟悉的游戏,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日常生活需要数数,需要知道数的组成,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移多补少、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量代换、按顺序思考等在生活现实中到处可见。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知识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邀了两个好朋友星期天要到洛阳桥(泉州)去游玩,准备买点饮料带去,(同时出示一些饮料的价钱)你们能帮老师出主意吗?”听到老师要请学生帮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想跃跃欲试,有的说,买3瓶矿泉水,花去2×3=6(元);有的说,买6瓶“红牛”,花去5×6=30(元);有的说,矿泉水和“红牛”各买3瓶,花去2×3 5×3=21(元),有学生补充也可以这样算:(2 5)×3=21(元)……还有的说,除了买些饮料吃的也得买点,比如面包之类的,矿泉水、“红牛”和面包各买三份,花去2×3 5×3 1×3=24(元),或(2 5 1)×3=21(元)。看,学生已经在自觉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来探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了。然后我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接上页) 注意多媒体的辅助性、工具性,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注重德育、美育的渗透及初中学生年龄特征;注重思维训练,贯穿数学思想。
总之,运用多媒体,使数学中的一些内容由静变为动,由抽象变为具体,由微观变为宏观,由呆板变得活泼,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益,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切实贯穿数学思想,充分展示数学美,吸引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初中数学教育蒸蒸日上。从而为学生将来揭示数学世界的无穷奥秘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