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酒店、作家,这两者能有什么必然关系呢?
梁文道说:“我有一套听起来很荒谬的作家分类法,那就是把他们分成在咖啡馆写作和在酒店房间写作这两大派。而我自然倾向酒店作家那一派。”
现代文学两派作家:咖啡馆作家和酒店作家
很多年前去维也纳的时候,正好住在传奇性的哈维卡咖啡楼上,于是每晚也装模作样地去那里读书写字,直至凌晨三点店家打烊。
这是家典型的欧陆文学咖啡馆,阴暗破旧,但墙上贴满了正在城中上演的各种文艺节目宣传海报,还钉着许多讲座与论坛的通告。有人喝酒聊天,有人下棋,还有人像我一样正在看书看报看杂志。
这种咖啡馆能聚人。
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去不同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明星。老一辈的人常爱当年为了结识心中的偶像诗人,刻意去一家他老呆在那里思考聊天见朋友的店,然后写一封情深意切的信与自己青涩的习作,托老堂倌传递过去。
运气好的话,偶像或许会招呼你过去一坐。不少文学巨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诞生的,所以我呆了一个礼拜,好让自己摸一摸边。
综观现代文学史,我有一套听起来很荒谬的作家分类法,那就是把他们分成在咖啡馆写作和在酒店房间写作这两大派。
在咖啡馆写作这一派比较显眼,出了不少明星,比如波伏娃和萨特这帮巴黎知识贵族。
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各大城市,从布拉格、维也纳、罗马,一直到巴黎,有多少文人每天过着“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的日子呀。
他们真把咖啡馆当作办公室,每天上班,就连人家送信送书报,也都晓得应当送上某间咖啡馆请侍应代转,所以文艺青年,要亲近偶像,也就变得格外容易了,用不着四处寻觅芳踪,只需要跑到他常去的咖啡馆,走到他常坐的那一桌旁恭候便好。
我也曾想感染一下传说中的文艺气息,于是在维也纳入住卡夫卡当年经常下榻的旅舍,夜里走到不远处的“哈维卡咖啡”,自据一桌作状写字。这种傻事干过一两回就够了,因为我发现那根本不是理想的工作环境,很难了解当年那些大家怎能在如此喧闹的空间里创作。
虽然当年那些见惯世面圆熟人事的侍应晓得挡住粉丝的热情,留下一點私隐和宁静给自己的明星老主顾;但是这么开放的场所,人来人往,众声喧哗,难道茨威格他们真的可以安心沉思?于是我自然倾向酒店作家那一派。
海明威解放丽兹酒店事件
《旺多姆的丽兹》,作者是美国作家提拉·马奇奥。
旺多姆是巴黎的一个区域,这块街区是许多豪华奢侈名店的聚集地,很多昂贵的酒店也在此开设,而其中最有名的一间酒店就是丽兹。丽兹酒店从一开幕以来,就和文艺界发生了不解的关系。
当时丽兹开幕没多久,就有一位“常客”每天晚上都到酒店报到,喝酒吃饭。总是一个人在包厢里吃东西,白天很晚才起床,然后拼命写作。这个人就是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在每晚去丽兹酒店报到的十几年期间,写完了他的《追忆似水年华》。
其实,很多有名的作家,他们能够长期入住豪华酒店,很多就像普鲁斯特这样,是因为他家真的有钱,或者是后来赚到了很多钱。
如果身上真没有足够的钱,还想凭着自己是大作家的名义,就让酒店免费招待吃喝,或者给到低至一两折的折扣,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海明威。
海明威在那个年代也已经很有名了,他也是丽兹酒店的常客。但是,这位作家身上只带着够买两杯酒的小钱,而且每个月只来一次。
这就是当年海明威所怀念的《流动的盛宴》。
他并非真的常去丽兹酒店,他的确很渴望、很羡慕丽兹酒店里的生活和精美藏酒,但是他又花不起钱长期享受。
但是后来,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终于可以去正儿八经地霸占这个酒店了,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海明威解放丽兹酒店事件”。
传说当年盟军光复巴黎,海明威曾带领一支小部队,拿着机关枪就冲进巴黎市区,二话不说来到丽兹酒店,他决定要解放丽兹酒店的酒窖。
丽兹酒店的酒窖有二三十万瓶上好年份的法国葡萄酒,不知道这些美酒在德国的铁蹄统治之下被糟蹋了多少,于是海明威非常担心,就要回去解放它们,海明威当时就凭着战地记者的身份,跟着战斗部队前进解放。
当然,《旺多姆的丽兹》里又澄清了这其实有所夸张。事实上,当年在海明威带着人马进去之前,就已经有英国军队先行入驻丽兹酒店了。因为丽兹酒店过去是德军占领巴黎之时一个重要的核心基地。
但是当海明威到了之后,他居然是看了一眼英国军人,理由十足地声称:丽兹大酒店他说了算,而且立刻傲慢无礼地吵闹起来,“我就是要占领丽兹大酒店的人”,还气势汹汹地冲英国军队嚷道,“我们是美国人,我们要像过去那样美好生活!”
英国人虽然非常吃惊,但更让人感到吃惊的是,他们居然还服从了海明威的命令。此后,海明威还真把自己当成了酒店主人,霸占了最好套房,还下令酒店为他提供美食美酒,并且呼朋引伴一起庆祝巴黎光复。
我们只是想配得起酒店的住客罢了
历史上虽然有许多酒店都和文学大作家发生过各种各样的联系,但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再去参访,恐怕会有点失望,那些传说中的文艺气息通常都已经所剩无几了,剩下的只有奢华。
可是我真的遇到过一家文艺到顶的酒店,这是耶路撒冷的一家酒店,酒店的名字很古怪,叫做“美国殖民地酒店”。
但事实上,这并非真的是美国殖民地,而是指的在以色列还没有独立建国之前,英国控制着耶路撒冷,在这里划分了许多不同区域,由于有一小区主要是美国人居住,由此便被称作“美国殖民地”了。
酒店里有一家书店,酒店开书店本来并不太稀奇,但稀奇的是这家酒店书店里呈放的书籍,有一整套非常了不起的叙利亚大诗人达尔维什的诗,还有阿多尼斯的诗集,以及刚刚从伊朗逃到以色列的同志诗人费利的短篇小说集。
另外,店内有一边书架上摆放的则是真正的学术书籍,几乎都是关于中东问题的研究。与当下时事相关的书籍也有不少,比如当时的伊斯兰国势力正嚣张,书店内居然就有七本关于伊斯兰国的研究著作。更不要说还有许多古典文学,波斯文、希伯来文的文学作品,甚至宗教研究。
当时我就向店内的店员打探,我先和他打听一本书的信息,结果他给了我一系列非常充分的以色列新史学运动发展近况的介绍,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最后我问他,为什么你们的书店如此厉害?
他给我的答案是:我们只不过是想配得起酒店的住客罢了。
原来,在这家酒店入驻过的人,包括阿拉伯的劳伦斯,也包括约翰·勒卡雷。直到今天,都还有很多大作家,以及知名学者、记者来到耶路撒冷,还会住在这里。
梁文道说:“我有一套听起来很荒谬的作家分类法,那就是把他们分成在咖啡馆写作和在酒店房间写作这两大派。而我自然倾向酒店作家那一派。”
现代文学两派作家:咖啡馆作家和酒店作家
很多年前去维也纳的时候,正好住在传奇性的哈维卡咖啡楼上,于是每晚也装模作样地去那里读书写字,直至凌晨三点店家打烊。
这是家典型的欧陆文学咖啡馆,阴暗破旧,但墙上贴满了正在城中上演的各种文艺节目宣传海报,还钉着许多讲座与论坛的通告。有人喝酒聊天,有人下棋,还有人像我一样正在看书看报看杂志。
这种咖啡馆能聚人。
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去不同的地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明星。老一辈的人常爱当年为了结识心中的偶像诗人,刻意去一家他老呆在那里思考聊天见朋友的店,然后写一封情深意切的信与自己青涩的习作,托老堂倌传递过去。
运气好的话,偶像或许会招呼你过去一坐。不少文学巨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诞生的,所以我呆了一个礼拜,好让自己摸一摸边。
综观现代文学史,我有一套听起来很荒谬的作家分类法,那就是把他们分成在咖啡馆写作和在酒店房间写作这两大派。
在咖啡馆写作这一派比较显眼,出了不少明星,比如波伏娃和萨特这帮巴黎知识贵族。
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各大城市,从布拉格、维也纳、罗马,一直到巴黎,有多少文人每天过着“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的日子呀。
他们真把咖啡馆当作办公室,每天上班,就连人家送信送书报,也都晓得应当送上某间咖啡馆请侍应代转,所以文艺青年,要亲近偶像,也就变得格外容易了,用不着四处寻觅芳踪,只需要跑到他常去的咖啡馆,走到他常坐的那一桌旁恭候便好。
我也曾想感染一下传说中的文艺气息,于是在维也纳入住卡夫卡当年经常下榻的旅舍,夜里走到不远处的“哈维卡咖啡”,自据一桌作状写字。这种傻事干过一两回就够了,因为我发现那根本不是理想的工作环境,很难了解当年那些大家怎能在如此喧闹的空间里创作。
虽然当年那些见惯世面圆熟人事的侍应晓得挡住粉丝的热情,留下一點私隐和宁静给自己的明星老主顾;但是这么开放的场所,人来人往,众声喧哗,难道茨威格他们真的可以安心沉思?于是我自然倾向酒店作家那一派。
海明威解放丽兹酒店事件
《旺多姆的丽兹》,作者是美国作家提拉·马奇奥。
旺多姆是巴黎的一个区域,这块街区是许多豪华奢侈名店的聚集地,很多昂贵的酒店也在此开设,而其中最有名的一间酒店就是丽兹。丽兹酒店从一开幕以来,就和文艺界发生了不解的关系。
当时丽兹开幕没多久,就有一位“常客”每天晚上都到酒店报到,喝酒吃饭。总是一个人在包厢里吃东西,白天很晚才起床,然后拼命写作。这个人就是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在每晚去丽兹酒店报到的十几年期间,写完了他的《追忆似水年华》。
其实,很多有名的作家,他们能够长期入住豪华酒店,很多就像普鲁斯特这样,是因为他家真的有钱,或者是后来赚到了很多钱。
如果身上真没有足够的钱,还想凭着自己是大作家的名义,就让酒店免费招待吃喝,或者给到低至一两折的折扣,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比如海明威。
海明威在那个年代也已经很有名了,他也是丽兹酒店的常客。但是,这位作家身上只带着够买两杯酒的小钱,而且每个月只来一次。
这就是当年海明威所怀念的《流动的盛宴》。
他并非真的常去丽兹酒店,他的确很渴望、很羡慕丽兹酒店里的生活和精美藏酒,但是他又花不起钱长期享受。
但是后来,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终于可以去正儿八经地霸占这个酒店了,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海明威解放丽兹酒店事件”。
传说当年盟军光复巴黎,海明威曾带领一支小部队,拿着机关枪就冲进巴黎市区,二话不说来到丽兹酒店,他决定要解放丽兹酒店的酒窖。
丽兹酒店的酒窖有二三十万瓶上好年份的法国葡萄酒,不知道这些美酒在德国的铁蹄统治之下被糟蹋了多少,于是海明威非常担心,就要回去解放它们,海明威当时就凭着战地记者的身份,跟着战斗部队前进解放。
当然,《旺多姆的丽兹》里又澄清了这其实有所夸张。事实上,当年在海明威带着人马进去之前,就已经有英国军队先行入驻丽兹酒店了。因为丽兹酒店过去是德军占领巴黎之时一个重要的核心基地。
但是当海明威到了之后,他居然是看了一眼英国军人,理由十足地声称:丽兹大酒店他说了算,而且立刻傲慢无礼地吵闹起来,“我就是要占领丽兹大酒店的人”,还气势汹汹地冲英国军队嚷道,“我们是美国人,我们要像过去那样美好生活!”
英国人虽然非常吃惊,但更让人感到吃惊的是,他们居然还服从了海明威的命令。此后,海明威还真把自己当成了酒店主人,霸占了最好套房,还下令酒店为他提供美食美酒,并且呼朋引伴一起庆祝巴黎光复。
我们只是想配得起酒店的住客罢了
历史上虽然有许多酒店都和文学大作家发生过各种各样的联系,但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再去参访,恐怕会有点失望,那些传说中的文艺气息通常都已经所剩无几了,剩下的只有奢华。
可是我真的遇到过一家文艺到顶的酒店,这是耶路撒冷的一家酒店,酒店的名字很古怪,叫做“美国殖民地酒店”。
但事实上,这并非真的是美国殖民地,而是指的在以色列还没有独立建国之前,英国控制着耶路撒冷,在这里划分了许多不同区域,由于有一小区主要是美国人居住,由此便被称作“美国殖民地”了。
酒店里有一家书店,酒店开书店本来并不太稀奇,但稀奇的是这家酒店书店里呈放的书籍,有一整套非常了不起的叙利亚大诗人达尔维什的诗,还有阿多尼斯的诗集,以及刚刚从伊朗逃到以色列的同志诗人费利的短篇小说集。
另外,店内有一边书架上摆放的则是真正的学术书籍,几乎都是关于中东问题的研究。与当下时事相关的书籍也有不少,比如当时的伊斯兰国势力正嚣张,书店内居然就有七本关于伊斯兰国的研究著作。更不要说还有许多古典文学,波斯文、希伯来文的文学作品,甚至宗教研究。
当时我就向店内的店员打探,我先和他打听一本书的信息,结果他给了我一系列非常充分的以色列新史学运动发展近况的介绍,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最后我问他,为什么你们的书店如此厉害?
他给我的答案是:我们只不过是想配得起酒店的住客罢了。
原来,在这家酒店入驻过的人,包括阿拉伯的劳伦斯,也包括约翰·勒卡雷。直到今天,都还有很多大作家,以及知名学者、记者来到耶路撒冷,还会住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