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乌镇戏剧节开幕了。2018年,已是它的第六届。有人说,来到乌镇,从此余生皆假期。无数人奔赴于此,无数故事发生于此。
这些文化艺术活动,让乌镇区别于江南其他同类别的水乡——在各个行业都在强调打造文化IP的时候,戏剧节、艺术展、木心美术馆等等,从不同角度扎实地建立起了“乌镇”的独有品牌。“文化活动就是放大IP的最好手段。”乌镇戏剧节主席、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说。
以戏之名,聚众狂欢
在全年中,乌镇“戏”最足的时候便在这十一日。
10月18日,第六届乌镇戏剧节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组艺术表演团体,各凭创意,将以乌镇西栅内一屋一桥、一草一木为舞台,献上全天候无间断的精彩演出。
剧场里,人们可以领略到世界顶尖的好戏,甚至会在台下压低的帽檐下发现一张大明星的脸——徐峥、黄磊、谢娜、何炅……但在这里,他们基本不会遭到簇拥围堵,因为戏剧才是绝对焦点。
买张剧票,花上數十分钟,静静地看一场戏剧。一呼一吸,一张一弛。每一个动作与细节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不曾做过的,未敢表露的,从未思考过的,在这个舞台上,张狂,内敛,癫狂,含蓄。一束光,一把椅子,一个人,一群人。
剧场外,同样有“戏”。
刚观看完一场热情洋溢的弗朗明戈舞蹈,一转身就踏入了另一场来自异国的“爱情风波”;走走停停,忽然听见一阵“哈哈”大笑声,原来是角落里正在上演的温情默剧;累了,随意找一处美人靠休息,却不知从何处传来“咿咿呀呀”的唱腔,一回头,只见那小桥流水下的摇橹船上站着披挂戴冠的花旦,唱着曲调婉转的戏词。
戏剧节期间,乌镇嘉年华让整个古镇变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乐园。不用刻意寻找,它在任意一个角落;也不用刻意停留欣赏,因为你和它一样,都是乌镇整个大舞台上的演员。
有戏迷说,“古镇嘉年华,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乌托邦国度,将所有的无常变化都抛之脑后,开心是主旋律,大家以戏之名,聚众狂欢。”
戏剧节期间,数十场“小镇对话”轮番上演。“这是北上广以外的一个千年小镇发出的声音,来自世界各地,讨论明天未来,话题超越本土,却关乎这个普通小镇的文化自信。”乌镇戏剧节主席、发起人陈向宏说。
在乌镇的街头,手里拈一块定胜糕,边吃边逛,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踏入某场戏里,成为一场戏的主角。
无论是普通游客和专程来看戏的观众都能各取所需。你可以撂下一句“什么啊?看不懂!”,然后继续着游客的本分,观观景、拍拍照、吃吃萝卜丝饼;也可以席地而坐,把自己与背景抽离,专注地与剧中人神交。
只有在一个干净、安静且善意的环境里,艺术才是能被讨论和存在的。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光滑的青石板路,感触岁月烙下的深浅痕迹。好似轻轻一碰,就会抖落一地的故事。
可以泡一盏茶,坐在窗台上,看着轻漾的河面静静发呆;可以在夜幕降临时,雇一条船,漫游流光溢彩的乌镇夜景;也可以买一张明信片,投进老邮局,捎一份祝福给好友。到了晚上,乌镇的夜景、聚会的人群,参杂酒精、笑声、音乐还有微风,不管为了观景还是看戏,乌镇都能让人笑意盈盈、满载而归。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乌镇戏剧节的印象,远远不只是剧场看戏的那一部分,而是所有细节堆砌起来的美好感受。这就是乌镇戏剧节最迷人的地方。
乌镇就是个民间的奇迹
在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顾问邵云的眼里,陈向宏是个工匠,表现在三个层面:文采卓然的文化匠人,大气磅礴的规划设计师和精工细作的泥瓦工、木工甚至是花匠。
作为乌镇景区的总规划师,陈向宏认为自己是个修书匠,“乌镇就像一个图书馆,很大的图书馆,有很多的残本孤本,还有破损,我就不停地拿去修复。”
黄磊、孟京辉、赖声川、田沁鑫和陈向宏聚在一起,每个人用两个字来形容乌镇,最后他们眼里的乌镇是个天真、热情、执着、聪明的“小孩”。
在文艺评论家陈丹青眼里,“贼聪明的能吏、善周旋的官员、会盈利的老总,有理想的士子,所在多多,集一身者,眼前就是向宏”。陈丹青还观察到这个乌镇气质的塑造者,他自己身子里就住着个小男孩,性情毕露,圆头圆脑在那儿一站,笑起来嘎嘎响。
乌镇在苏杭之间,曾经是人流如织的风尚之地,陈向宏是乌镇北栅人,在他的印象里乌镇就是一个巨大的城镇,各路消息灵通,时髦得很。但之后没落颓败得完全被世界遗忘,乌镇曾是桐乡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河边衰墙、垃圾堆、鸟笼子,还有家家的马桶。镇上的人下岗、打工、留守。
陈向宏只是简单想着怎么能让乌镇活过来,并且能让它更美。
2001年,安徽、浙江拆了老街、老桥、老房子,线人第一时间通知他,他就派人派车运过来。编好号,后来全用在西栅。2016年初,乌镇国际艺术节上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代表作大黄鸭)那条粉红鱼停靠的地方——水剧场的断桥就是他移花接木而来。
2005年,改造中的西栅,陈丹青和中国当代文学大师木心亲眼看见掏空抽干的河道,泥浆累累,像个狭长的大战壕,两岸民宅只有屋架子,瓦片还没铺。
2006年西栅改造完工,河里放了水,陈丹青再次看到的西市河,艳阳高照,两岸白墙黑瓦,与旧乌镇天壤之别。那么多的房舍、转角、桥洞都是陈向宏画出来的。
陈向宏的办公室里最多的是他画的草图。山型河道村庄房舍,简直是宋明时代的工笔彩绘军事图,一画数千幅。
他最初画图始于改造东栅,当时他邀请古建筑保护专家画出了东栅茅盾故居两侧200米范围的改造设计图,最后实在没钱了,剩余的1000多米他就自己来画。
画图非常煎熬,有时候图纸上每一块会出现在梦里。古镇修复,需要的是实地场景的建筑,协调性要求高。建筑师画一个建筑或一群建筑,特别讲究的是建筑的风格和特性,希望旁人在一堆建筑里能看出他的作品,“我不一样,我希望建筑高度协调在整体风貌中间”,“这个地方空气中应该飘什么味道我都知道”。 “我先把整个区域做什么東西想清楚,哪些是收费的,哪些是公共空间都想清楚,然后一块块画草图,更多的时间是晚上画,白天走工地,我晚上画的东西白天在施工我要去看,是不是我想要的东西,然后不断跟工人讨论。定升桥一个转角推翻几次重来,我老说不要用水平仪,我喜欢它更自然的感觉,就是这样做出来的。”陈向宏说。
他老怀疑自己这种笨方法拿不出手,不过陈丹青说,你是回归规划建筑本身,当年文艺复兴的那些画家,就是这样把托斯卡纳地区的小城一笔笔画出来,然后造就的。在陈丹青眼里,乌镇就是个民间的奇迹。
乌镇的IP到底是什么?
2013年,陈向宏又开始办起了乌镇戏剧节。作为乌镇的总设计师,陈向宏的超前理念再次贯彻在戏剧节里。
要给乌镇注入一些新的内容,办旅游节?搞选美?做实景演出?陈向宏不喜欢做人家做过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些都与乌镇不搭。
几年前,陈向宏在上海大剧院看了《暗恋桃花源》,惊讶地发现有那么多的年轻人去看戏剧,他立刻觉得做个戏剧节和乌镇老镇新生活氛围对路,他看重的是一种年轻的文化,新生的文化的加入,这会给乌镇带来不同的气质。
西栅的龙形田和乌镇大剧院都是房产地,用房产地种稻田做文化用地,这怕是全国最贵的房产地。
欧洲的古城古镇比比皆是,辉煌的爱丁堡、小小的阿维尼翁、偏僻的利贺,已经成了文化地标。陈向宏觉得现在的乌镇也让人自豪,“构建了我们的文化堡垒”。
陈向宏说,乌镇戏剧节最大的长处是把不真实的梦搬到真实的生活里。戏剧节的进入带给乌镇的是文化生态的提升。培养中国本土的青年戏剧人的同时,20出头的年轻人,因为戏剧节爱上乌镇,他会一生爱上乌镇。戏剧节还能让乌镇这个小镇的孩子睁开眼就能看到世界的文明。
那么多的古镇也有那么多的戏剧,为什么戏剧节和乌镇一结合,就产生出了奇幻的效果?乌镇的IP到底是什么?
“是乌镇。”陈向宏回答,“当你有一天意识到IP是什么的时候,你要小心了”。说玄一些,它是气息,是氛围,只有到乌镇这个地方来,你才能感觉到那气息的逼近。它可能是一面旗子、一块黑板或者是平常见不到的人情味。
陈向宏曾经说过,他知道文人艺术家要什么,老百姓要什么,自己要什么。艺术家要什么?很简单,给我舞台,给我展厅,给我机会,给我人气,再加一条,别管我。老百姓要什么?要过得好,要改善生活。
从1999年东栅改造开始至今,乌镇有70%的居民从事服务业,70%的GDP来自服务业,70%的服务业来自旅游业。截至目前,乌镇共有各类服务业单位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万人。
陈向宏看重做事的节奏。戏剧节、艺术展、动漫展、互联网大会都是配角,乌镇才是永远的主角。乌镇戏剧节还是个收敛的戏剧节,戏剧节一过,乌镇又会回到生活本来的样子,还是按照自己稳妥的步子往前走。
这些文化艺术活动,让乌镇区别于江南其他同类别的水乡——在各个行业都在强调打造文化IP的时候,戏剧节、艺术展、木心美术馆等等,从不同角度扎实地建立起了“乌镇”的独有品牌。“文化活动就是放大IP的最好手段。”乌镇戏剧节主席、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说。
以戏之名,聚众狂欢
在全年中,乌镇“戏”最足的时候便在这十一日。
10月18日,第六届乌镇戏剧节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上百组艺术表演团体,各凭创意,将以乌镇西栅内一屋一桥、一草一木为舞台,献上全天候无间断的精彩演出。
剧场里,人们可以领略到世界顶尖的好戏,甚至会在台下压低的帽檐下发现一张大明星的脸——徐峥、黄磊、谢娜、何炅……但在这里,他们基本不会遭到簇拥围堵,因为戏剧才是绝对焦点。
买张剧票,花上數十分钟,静静地看一场戏剧。一呼一吸,一张一弛。每一个动作与细节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不曾做过的,未敢表露的,从未思考过的,在这个舞台上,张狂,内敛,癫狂,含蓄。一束光,一把椅子,一个人,一群人。
剧场外,同样有“戏”。
刚观看完一场热情洋溢的弗朗明戈舞蹈,一转身就踏入了另一场来自异国的“爱情风波”;走走停停,忽然听见一阵“哈哈”大笑声,原来是角落里正在上演的温情默剧;累了,随意找一处美人靠休息,却不知从何处传来“咿咿呀呀”的唱腔,一回头,只见那小桥流水下的摇橹船上站着披挂戴冠的花旦,唱着曲调婉转的戏词。
戏剧节期间,乌镇嘉年华让整个古镇变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乐园。不用刻意寻找,它在任意一个角落;也不用刻意停留欣赏,因为你和它一样,都是乌镇整个大舞台上的演员。
有戏迷说,“古镇嘉年华,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乌托邦国度,将所有的无常变化都抛之脑后,开心是主旋律,大家以戏之名,聚众狂欢。”
戏剧节期间,数十场“小镇对话”轮番上演。“这是北上广以外的一个千年小镇发出的声音,来自世界各地,讨论明天未来,话题超越本土,却关乎这个普通小镇的文化自信。”乌镇戏剧节主席、发起人陈向宏说。
在乌镇的街头,手里拈一块定胜糕,边吃边逛,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踏入某场戏里,成为一场戏的主角。
无论是普通游客和专程来看戏的观众都能各取所需。你可以撂下一句“什么啊?看不懂!”,然后继续着游客的本分,观观景、拍拍照、吃吃萝卜丝饼;也可以席地而坐,把自己与背景抽离,专注地与剧中人神交。
只有在一个干净、安静且善意的环境里,艺术才是能被讨论和存在的。撑一把油纸伞,漫步在光滑的青石板路,感触岁月烙下的深浅痕迹。好似轻轻一碰,就会抖落一地的故事。
可以泡一盏茶,坐在窗台上,看着轻漾的河面静静发呆;可以在夜幕降临时,雇一条船,漫游流光溢彩的乌镇夜景;也可以买一张明信片,投进老邮局,捎一份祝福给好友。到了晚上,乌镇的夜景、聚会的人群,参杂酒精、笑声、音乐还有微风,不管为了观景还是看戏,乌镇都能让人笑意盈盈、满载而归。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乌镇戏剧节的印象,远远不只是剧场看戏的那一部分,而是所有细节堆砌起来的美好感受。这就是乌镇戏剧节最迷人的地方。
乌镇就是个民间的奇迹
在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品牌顾问邵云的眼里,陈向宏是个工匠,表现在三个层面:文采卓然的文化匠人,大气磅礴的规划设计师和精工细作的泥瓦工、木工甚至是花匠。
作为乌镇景区的总规划师,陈向宏认为自己是个修书匠,“乌镇就像一个图书馆,很大的图书馆,有很多的残本孤本,还有破损,我就不停地拿去修复。”
黄磊、孟京辉、赖声川、田沁鑫和陈向宏聚在一起,每个人用两个字来形容乌镇,最后他们眼里的乌镇是个天真、热情、执着、聪明的“小孩”。
在文艺评论家陈丹青眼里,“贼聪明的能吏、善周旋的官员、会盈利的老总,有理想的士子,所在多多,集一身者,眼前就是向宏”。陈丹青还观察到这个乌镇气质的塑造者,他自己身子里就住着个小男孩,性情毕露,圆头圆脑在那儿一站,笑起来嘎嘎响。
乌镇在苏杭之间,曾经是人流如织的风尚之地,陈向宏是乌镇北栅人,在他的印象里乌镇就是一个巨大的城镇,各路消息灵通,时髦得很。但之后没落颓败得完全被世界遗忘,乌镇曾是桐乡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镇,河边衰墙、垃圾堆、鸟笼子,还有家家的马桶。镇上的人下岗、打工、留守。
陈向宏只是简单想着怎么能让乌镇活过来,并且能让它更美。
2001年,安徽、浙江拆了老街、老桥、老房子,线人第一时间通知他,他就派人派车运过来。编好号,后来全用在西栅。2016年初,乌镇国际艺术节上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代表作大黄鸭)那条粉红鱼停靠的地方——水剧场的断桥就是他移花接木而来。
2005年,改造中的西栅,陈丹青和中国当代文学大师木心亲眼看见掏空抽干的河道,泥浆累累,像个狭长的大战壕,两岸民宅只有屋架子,瓦片还没铺。
2006年西栅改造完工,河里放了水,陈丹青再次看到的西市河,艳阳高照,两岸白墙黑瓦,与旧乌镇天壤之别。那么多的房舍、转角、桥洞都是陈向宏画出来的。
陈向宏的办公室里最多的是他画的草图。山型河道村庄房舍,简直是宋明时代的工笔彩绘军事图,一画数千幅。
他最初画图始于改造东栅,当时他邀请古建筑保护专家画出了东栅茅盾故居两侧200米范围的改造设计图,最后实在没钱了,剩余的1000多米他就自己来画。
画图非常煎熬,有时候图纸上每一块会出现在梦里。古镇修复,需要的是实地场景的建筑,协调性要求高。建筑师画一个建筑或一群建筑,特别讲究的是建筑的风格和特性,希望旁人在一堆建筑里能看出他的作品,“我不一样,我希望建筑高度协调在整体风貌中间”,“这个地方空气中应该飘什么味道我都知道”。 “我先把整个区域做什么東西想清楚,哪些是收费的,哪些是公共空间都想清楚,然后一块块画草图,更多的时间是晚上画,白天走工地,我晚上画的东西白天在施工我要去看,是不是我想要的东西,然后不断跟工人讨论。定升桥一个转角推翻几次重来,我老说不要用水平仪,我喜欢它更自然的感觉,就是这样做出来的。”陈向宏说。
他老怀疑自己这种笨方法拿不出手,不过陈丹青说,你是回归规划建筑本身,当年文艺复兴的那些画家,就是这样把托斯卡纳地区的小城一笔笔画出来,然后造就的。在陈丹青眼里,乌镇就是个民间的奇迹。
乌镇的IP到底是什么?
2013年,陈向宏又开始办起了乌镇戏剧节。作为乌镇的总设计师,陈向宏的超前理念再次贯彻在戏剧节里。
要给乌镇注入一些新的内容,办旅游节?搞选美?做实景演出?陈向宏不喜欢做人家做过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些都与乌镇不搭。
几年前,陈向宏在上海大剧院看了《暗恋桃花源》,惊讶地发现有那么多的年轻人去看戏剧,他立刻觉得做个戏剧节和乌镇老镇新生活氛围对路,他看重的是一种年轻的文化,新生的文化的加入,这会给乌镇带来不同的气质。
西栅的龙形田和乌镇大剧院都是房产地,用房产地种稻田做文化用地,这怕是全国最贵的房产地。
欧洲的古城古镇比比皆是,辉煌的爱丁堡、小小的阿维尼翁、偏僻的利贺,已经成了文化地标。陈向宏觉得现在的乌镇也让人自豪,“构建了我们的文化堡垒”。
陈向宏说,乌镇戏剧节最大的长处是把不真实的梦搬到真实的生活里。戏剧节的进入带给乌镇的是文化生态的提升。培养中国本土的青年戏剧人的同时,20出头的年轻人,因为戏剧节爱上乌镇,他会一生爱上乌镇。戏剧节还能让乌镇这个小镇的孩子睁开眼就能看到世界的文明。
那么多的古镇也有那么多的戏剧,为什么戏剧节和乌镇一结合,就产生出了奇幻的效果?乌镇的IP到底是什么?
“是乌镇。”陈向宏回答,“当你有一天意识到IP是什么的时候,你要小心了”。说玄一些,它是气息,是氛围,只有到乌镇这个地方来,你才能感觉到那气息的逼近。它可能是一面旗子、一块黑板或者是平常见不到的人情味。
陈向宏曾经说过,他知道文人艺术家要什么,老百姓要什么,自己要什么。艺术家要什么?很简单,给我舞台,给我展厅,给我机会,给我人气,再加一条,别管我。老百姓要什么?要过得好,要改善生活。
从1999年东栅改造开始至今,乌镇有70%的居民从事服务业,70%的GDP来自服务业,70%的服务业来自旅游业。截至目前,乌镇共有各类服务业单位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万人。
陈向宏看重做事的节奏。戏剧节、艺术展、动漫展、互联网大会都是配角,乌镇才是永远的主角。乌镇戏剧节还是个收敛的戏剧节,戏剧节一过,乌镇又会回到生活本来的样子,还是按照自己稳妥的步子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