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近北京海淀走读大学,我们被这所学校全新的办学模式和惊人的发展速度所吸引。
海淀走读大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所民办学校办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也是国家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示范试点校。这里专业设置齐全、招生规模大,每年一次就业率高达95%以上。创建于1984年的海淀走读大学,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由初创的8个专业发展到上百种专业,由最初的280名学员发展到21600名。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裂变在这里发生,在短短十几年中,就使海大成长为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民办公助大学?日前,我们专程拜访了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宝瑜教授,通过他对学校和他直接管理的培训学院的成长过程的介绍,从中解读了民办高校的成功所在。
陈校长向我们介绍说:在西方发达国家,最著名的一流高校,如剑桥、牛津、哈佛等等都是民办。在中国,民办教育源远流长,但现阶段又处于一个新的起步阶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民办教育又始而复兴。古人云“笔墨当随时代”。现今应为“育人当随时代”。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类型和每一类型的不同层次,而且无论类型或层次,都需要一个合理教育教学结构。现代教育的功能决不仅仅是“精英”的选拔和培养,更不应该设置单一类型人才的选拔标准,限制多数人的发展。“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就是现代教育理念之真谛所在。海淀走读大学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面对社会旺盛的教育需求,硬是趟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办学之路。
1998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治理、整顿,海淀走读大学曾一度因校舍不合格被出示黄牌警告,一下步入低谷,难以回升。当时,陈宝瑜校长从现代京剧《龙江颂》中的一段话“堤内损失堤外补”得到启示,提出“计划内损失计划外补”,于是成立了海淀走读大学培训部(现培训学院),从当时并不看好的非计划自考学员23名发展到11100名,与计划内10200名学员基本形成1:1的格局,使海大在国家规定的整改期限内走出困境,培训学院也在肩负重担和完成使命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十一种办学模式和优势,即宽进严出,实行教、考分离;主考院校为重点大学;自考学历得到国际认可;学费低;自由择业;灵活的学制;自由选择专、本科;高自考面向全国招生;自考形式培养为学生的能动性;将传统的校园教育为与自考机制相结合。
海大培训学院为探索更加灵活的办学模式,并打通了从初中到研究生课程进修的“直通车”,为拓展更大的教育空间,他们建立了四座“立交桥”,第一是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相互沟通;第二是学科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相互转型;第三是全日制的业余制的灵活变通;第四是搭设国内进修与国外进修的桥梁。这种“一修直通车,四架立交桥”不仅成为培训学院的办学特色,更为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有识之士广开教育大门。正象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2002年5月20日至24日,陈宝瑜校长作为团长,率领中国民办教育学校校长代表团,参加了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第三次国际教育产业大会, 这是中国民办教育第一次以团体形式参加的国际性教育大会。到会有72个国家、两千多位代表。陈校长的论文《中国民办教育产业发展及所见》及发言和海淀走读大学的展览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其中有两个国际最大教育投资集团FFC和SYVEN与海大洽谈了教育投资问题。欧洲共同体的电视台也采访报道了代表团,使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相继崛起,社会的教育需求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战略性的转变。民办教育以她特有的灵活机制会更加迅速地发展再壮大。特别对海淀走读大学,东临北京学院路、西紧中关村大街、南有科技园、北靠清华路,形成得天独厚的“井”心位置。中国教育精英的集中带为海大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也为海大培训学院的进一步发展,积蓄了再一次的雪崩之势。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是一个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世纪,每个希望以真才实学报效祖国的人,只要走进海淀走读大学都将有美好的未来。我们希望有一天,海大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效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面所具有的特色和声誉能与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相媲美。因为,新世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让我们立马昆仑、极目远眺……
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前程无限,江山有待。
海淀走读大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所民办学校办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也是国家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示范试点校。这里专业设置齐全、招生规模大,每年一次就业率高达95%以上。创建于1984年的海淀走读大学,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由初创的8个专业发展到上百种专业,由最初的280名学员发展到21600名。是什么样的力量,使裂变在这里发生,在短短十几年中,就使海大成长为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民办公助大学?日前,我们专程拜访了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宝瑜教授,通过他对学校和他直接管理的培训学院的成长过程的介绍,从中解读了民办高校的成功所在。
陈校长向我们介绍说:在西方发达国家,最著名的一流高校,如剑桥、牛津、哈佛等等都是民办。在中国,民办教育源远流长,但现阶段又处于一个新的起步阶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民办教育又始而复兴。古人云“笔墨当随时代”。现今应为“育人当随时代”。社会需要不同的人才类型和每一类型的不同层次,而且无论类型或层次,都需要一个合理教育教学结构。现代教育的功能决不仅仅是“精英”的选拔和培养,更不应该设置单一类型人才的选拔标准,限制多数人的发展。“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就是现代教育理念之真谛所在。海淀走读大学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面对社会旺盛的教育需求,硬是趟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办学之路。
1998年,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治理、整顿,海淀走读大学曾一度因校舍不合格被出示黄牌警告,一下步入低谷,难以回升。当时,陈宝瑜校长从现代京剧《龙江颂》中的一段话“堤内损失堤外补”得到启示,提出“计划内损失计划外补”,于是成立了海淀走读大学培训部(现培训学院),从当时并不看好的非计划自考学员23名发展到11100名,与计划内10200名学员基本形成1:1的格局,使海大在国家规定的整改期限内走出困境,培训学院也在肩负重担和完成使命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十一种办学模式和优势,即宽进严出,实行教、考分离;主考院校为重点大学;自考学历得到国际认可;学费低;自由择业;灵活的学制;自由选择专、本科;高自考面向全国招生;自考形式培养为学生的能动性;将传统的校园教育为与自考机制相结合。
海大培训学院为探索更加灵活的办学模式,并打通了从初中到研究生课程进修的“直通车”,为拓展更大的教育空间,他们建立了四座“立交桥”,第一是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相互沟通;第二是学科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相互转型;第三是全日制的业余制的灵活变通;第四是搭设国内进修与国外进修的桥梁。这种“一修直通车,四架立交桥”不仅成为培训学院的办学特色,更为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有识之士广开教育大门。正象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2002年5月20日至24日,陈宝瑜校长作为团长,率领中国民办教育学校校长代表团,参加了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第三次国际教育产业大会, 这是中国民办教育第一次以团体形式参加的国际性教育大会。到会有72个国家、两千多位代表。陈校长的论文《中国民办教育产业发展及所见》及发言和海淀走读大学的展览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其中有两个国际最大教育投资集团FFC和SYVEN与海大洽谈了教育投资问题。欧洲共同体的电视台也采访报道了代表团,使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相继崛起,社会的教育需求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也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战略性的转变。民办教育以她特有的灵活机制会更加迅速地发展再壮大。特别对海淀走读大学,东临北京学院路、西紧中关村大街、南有科技园、北靠清华路,形成得天独厚的“井”心位置。中国教育精英的集中带为海大提供了雄厚的师资力量,也为海大培训学院的进一步发展,积蓄了再一次的雪崩之势。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是一个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世纪,每个希望以真才实学报效祖国的人,只要走进海淀走读大学都将有美好的未来。我们希望有一天,海大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高效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方面所具有的特色和声誉能与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相媲美。因为,新世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让我们立马昆仑、极目远眺……
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前程无限,江山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