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能提供给学生认识化学规律感性材料,同时还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科学自然观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课堂实验手段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当的实验手段,不仅活跃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加快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领会掌握,那么课堂实验手段如何运用,这里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实验设疑
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是引导创新、探寻精神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活化思维的催化剂,是培养学生自行探寻知识这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通过一些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加速教学内容的完成和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例如:化学第一课——“绪言”,教师可以先演示两个不同层次的“趣味实验”——“喷雾成字”和“清水变成牛奶”,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将水喷到白纸上能显示出红色大字‘化学世界’?为什么向清水喷气体就变成‘牛奶’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崭新的学习领域,同时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知道“为什么”的求知欲,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听课的兴趣、学习化学的愿望,开启了学生学习化学之门。
二、借用实验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讲究启发、启发思维,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分析概括,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通过启发,教会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碳粉、氧化铜、铁粉三种黑色粉末的鉴别。这一命题下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内容,通过分析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设计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案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后,可通过命题变换开拓学生的思路。①怎样证实一包黑色粉末是由碳粉、氧化铜、铁粉混合而成的(多种成分混合要考虑一定条件下相互反应的可能性,难度加大);②怎样证实一包黑色粉末是由碳粉、氧化铜、铁粉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由已知到部分未知,考虑更强深化);③怎样证实一包黑色粉末可能是什么物质(未知物检测需考虑因素更复杂)。
又如:有一包粉末,可能由氧化铜、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借用化学实验引导得出命题。①如何证实这包粉末中只含氯化钠;②如何证实这包粉末中含有碳酸钠;③如何证实这包粉末含中硫酸钠;④如何证实这包粉末中含有氯化钠、硫酸钠和碳酸钠;⑤如何证实这包粉末中含有硫酸钠和碳酸钠。
利用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使一题变多题,让有限的命题发挥更大的效益,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也为实验设计教学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实验解疑
运用实验直观手段,往往可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将探索问题答案的认识活动进行到底。
例如:分子能运动吗?分子之间有间隔吗?分子这一微观世界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避免学生发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实验来解疑。
①在两个小烧杯A和B中分别加入浓氨水和滴有酚酞的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同时把两个烧杯罩在里面,过一会儿,则观察到装有水的烧杯中水的颜色变成红色。
②把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到体积小于200毫升了。
让学生通过直观现象观察、分析:从实验中可知,水加入酚酞试剂,再加入浓氨水能呈红色。烧杯B中只有水和酚酞试剂,不呈红色的B烧杯的液体和浓氨水罩在一起后,也慢慢变成红色。可见把浓氨水和烧杯B中液体罩在一起,它的效果和往A中滴加浓氨水是一样的。由此可见,浓氨水和烧杯B中液体罩在一起,浓氨水中看不见的微小的氨微粒,可以通过空气进入烧杯B中。这就说明了分子是运动的。
酒精和水是不同的物质,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也不相同,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相混和,体积小于200毫升,说明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这样通过直观的现象观察,学生可以形象地解答问题。学生既领会的深,又学的快,学得活,学得津津有味。
四、应用实验对比
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认识过程中的难点。对比法是把要学习的内容和过去学习的内容加以比较,得出共性和特性。它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加深旧知识的加快再现,而且可以使知识技能融会贯通,进一步得到拓展延伸,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特殊性。
例如:氧气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及一氧化碳还原某些金属的氧化物等实验,它们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尾气收集处理。它们都是:①先将还原性气体(氧气或一氧化碳)通往盛有金属氧化物的容器中,排净容器内的空气;②继续通入还原性气体的同时,加热,使容器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把金属还原出来;③金属全部被还原出来后,先停止加热,并继续通入还原性气体,直到金属在还原气体中冷却为止。
又如,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药品状态、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加以比较。
通过对比找出这些实验的异同点,归纳理解,同时又起到引导学生探索实验中的规律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加深印象和理解,增强记忆,进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课堂实验手段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课堂教学中采用适当的实验手段,不仅活跃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加快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领会掌握,那么课堂实验手段如何运用,这里我就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实验设疑
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是引导创新、探寻精神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活化思维的催化剂,是培养学生自行探寻知识这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通过一些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加速教学内容的完成和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例如:化学第一课——“绪言”,教师可以先演示两个不同层次的“趣味实验”——“喷雾成字”和“清水变成牛奶”,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将水喷到白纸上能显示出红色大字‘化学世界’?为什么向清水喷气体就变成‘牛奶’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崭新的学习领域,同时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知道“为什么”的求知欲,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听课的兴趣、学习化学的愿望,开启了学生学习化学之门。
二、借用实验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讲究启发、启发思维,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分析概括,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思维过程。通过启发,教会方法,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碳粉、氧化铜、铁粉三种黑色粉末的鉴别。这一命题下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内容,通过分析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设计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案在教师引导下确定后,可通过命题变换开拓学生的思路。①怎样证实一包黑色粉末是由碳粉、氧化铜、铁粉混合而成的(多种成分混合要考虑一定条件下相互反应的可能性,难度加大);②怎样证实一包黑色粉末是由碳粉、氧化铜、铁粉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的(由已知到部分未知,考虑更强深化);③怎样证实一包黑色粉末可能是什么物质(未知物检测需考虑因素更复杂)。
又如:有一包粉末,可能由氧化铜、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借用化学实验引导得出命题。①如何证实这包粉末中只含氯化钠;②如何证实这包粉末中含有碳酸钠;③如何证实这包粉末含中硫酸钠;④如何证实这包粉末中含有氯化钠、硫酸钠和碳酸钠;⑤如何证实这包粉末中含有硫酸钠和碳酸钠。
利用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的步步引导,使一题变多题,让有限的命题发挥更大的效益,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也为实验设计教学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通过实验解疑
运用实验直观手段,往往可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将探索问题答案的认识活动进行到底。
例如:分子能运动吗?分子之间有间隔吗?分子这一微观世界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何引导学生从宏观走向微观世界,避免学生发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实验来解疑。
①在两个小烧杯A和B中分别加入浓氨水和滴有酚酞的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同时把两个烧杯罩在里面,过一会儿,则观察到装有水的烧杯中水的颜色变成红色。
②把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在一起,观察到体积小于200毫升了。
让学生通过直观现象观察、分析:从实验中可知,水加入酚酞试剂,再加入浓氨水能呈红色。烧杯B中只有水和酚酞试剂,不呈红色的B烧杯的液体和浓氨水罩在一起后,也慢慢变成红色。可见把浓氨水和烧杯B中液体罩在一起,它的效果和往A中滴加浓氨水是一样的。由此可见,浓氨水和烧杯B中液体罩在一起,浓氨水中看不见的微小的氨微粒,可以通过空气进入烧杯B中。这就说明了分子是运动的。
酒精和水是不同的物质,构成酒精和水的分子也不相同,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相混和,体积小于200毫升,说明分子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这样通过直观的现象观察,学生可以形象地解答问题。学生既领会的深,又学的快,学得活,学得津津有味。
四、应用实验对比
有比较才能鉴别。通过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认识过程中的难点。对比法是把要学习的内容和过去学习的内容加以比较,得出共性和特性。它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加深旧知识的加快再现,而且可以使知识技能融会贯通,进一步得到拓展延伸,抓住事物的本质,认识事物的特殊性。
例如:氧气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及一氧化碳还原某些金属的氧化物等实验,它们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尾气收集处理。它们都是:①先将还原性气体(氧气或一氧化碳)通往盛有金属氧化物的容器中,排净容器内的空气;②继续通入还原性气体的同时,加热,使容器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把金属还原出来;③金属全部被还原出来后,先停止加热,并继续通入还原性气体,直到金属在还原气体中冷却为止。
又如,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从反应原理、药品状态、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加以比较。
通过对比找出这些实验的异同点,归纳理解,同时又起到引导学生探索实验中的规律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加深印象和理解,增强记忆,进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