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英国剑桥大学则把古希腊一位哲学家的话作为校训: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充的容哭,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因此,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应成为教师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主动学习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二是学习的过程充满快感,三是对未知世界保持强烈的兴趣。当一个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的时候,用成尚荣研究员的话说,他就步入了“学习的高速公路”。
怎样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呢?
一、思想上相信学生
北大教授汪丁丁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小时候我是最淘气的一位,我一二年级的时候因为太闹,二年级的老师给我起了外号,说你这块肉是臭肉,结果我的外号就叫‘臭肉’,到四年级碰到一个好老师,她看着这孩子太淘,但又聪明,她就想办法刺激他的自尊心,淘气孩子无非就是自尊心没有开发出来,她突然出乎我意料,把我的一篇作文当范文全班读了一下。我很惊奇,从来没人表扬我,其实范文也不好,用了一个词儿是成语,她就唯独把我的文章挑出来重点表扬成语的用法,那一刺激也不知道哪根神经乱了,数学竞赛第一,语文竞赛第一,全都第一了。四年级碰上这位好老师,以后就没事儿了。” 汪教授从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感悟到成长的真谛:“所有的锁都肯定有一把钥匙能开。”(《汪丁丁访谈录:教育是一件最最难的事》)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应当坚信:学习是儿童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性,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每一个儿童都能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这是大自然的赋予,是人类进化的成果。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创造让学生接纳自我、欣赏自我、成就自我的契机,然后以一种平和的心情,聆听生命花开的声音。
二、行为上尊重学生
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人格平等的人,他们需要教师的尊重;学生是成长中的儿童,个个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理解。
如何去理解尊重学生,华东师范大学的鞠玉翠教授对“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行为”进行专题研究,她在告诉我们理解尊重学生的途径、方法和艺术的同时,又这样告诫我们:如果教育在教给人知识的同时,又打击了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削弱了好奇心、求知欲,就不是好的教育,甚至可说是无情的教育。她还说:我们做老师的往往不会喜欢那些自卑的、目光无神的学生,但我们可能忘记了,这些学生的自卑,他们的目光无神,恰恰与我们对他们的态度相关。她讲述了一个教师“换一种方式批作业,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案例:不再是对错误的题目打叉,而是只在正确的题后打勾。教师这一小小的改变,给了学生自信,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和谐、平等的伙伴关系,即“亦师亦友”,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话说,就是教师“如同學习的一位向导,如同解决问题的模范,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以及如同学生能带着他们的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
“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有理解尊重学生的观念,就一定会产生理解尊重学生的行为和智慧,就一定能为学生创造幸福的学习生活,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三、让课堂贴近学生
知识的学习是怎么一回事呢?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说: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变成已有发展区的过程。外在的知识通过内在的知识消化,已知的知识是外在知识的停靠点。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有效呢?
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我们必须相信,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他能够先学一步。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也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提供了可能和方便,一是学习目标是连续的,能力的培养是螺旋式上升的,教材内部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是课本编写,其指导思想是首先是学生的学材——课本形成了完善的助学系统:单元导读,文前导语,文中提示,课后练习——次之才是教师的教材。
小组合作的价值在哪里呢?华东师范大学的吴庆麟教授指出:学习知识,因为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不同,因此他往往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而难以看到全部,小组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群体的互动,实现纠偏、互补。知识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群体。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则用实践印证了这一结论,他说在上大学的时候,对想不明白、说不清楚的知识,找到几个同学去说,就在你说我说的过程中,理解了知识,疏通了思维,打通了障碍。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结论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教师,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
如何还呢?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疑问,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陶行知先生认为:“书既不可以全信,那么,应当怀疑的地方就得问,学非问不明。”因而,我们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人云亦云,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学会生存》)只有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幸福和持久发展的动力,课堂才能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时下,教育的目的越来越复杂,不再仅仅是知识,而是强调能力、意识、视野;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师生成长经验的差异造成深刻的沟通困难;教育过程越来越复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基于多种心理学假设的教学模式,“乱花渐欲迷人眼”。教师要胜任今天的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一位校长对自己的老师说:“你可以不做名师,但是你不能不进步,因为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教书育人是你的职责。”
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扬雄有言:“师之贵也,知大知也。大知者圣道。小知之师,亦贱矣。”(《法言》)我们教师应“知大知”,做大家,让成为主动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创造幸福的课堂生活。
主动学习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二是学习的过程充满快感,三是对未知世界保持强烈的兴趣。当一个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的时候,用成尚荣研究员的话说,他就步入了“学习的高速公路”。
怎样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呢?
一、思想上相信学生
北大教授汪丁丁这样描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小时候我是最淘气的一位,我一二年级的时候因为太闹,二年级的老师给我起了外号,说你这块肉是臭肉,结果我的外号就叫‘臭肉’,到四年级碰到一个好老师,她看着这孩子太淘,但又聪明,她就想办法刺激他的自尊心,淘气孩子无非就是自尊心没有开发出来,她突然出乎我意料,把我的一篇作文当范文全班读了一下。我很惊奇,从来没人表扬我,其实范文也不好,用了一个词儿是成语,她就唯独把我的文章挑出来重点表扬成语的用法,那一刺激也不知道哪根神经乱了,数学竞赛第一,语文竞赛第一,全都第一了。四年级碰上这位好老师,以后就没事儿了。” 汪教授从自己的成长历程中感悟到成长的真谛:“所有的锁都肯定有一把钥匙能开。”(《汪丁丁访谈录:教育是一件最最难的事》)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应当坚信:学习是儿童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性,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每一个儿童都能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这是大自然的赋予,是人类进化的成果。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创造让学生接纳自我、欣赏自我、成就自我的契机,然后以一种平和的心情,聆听生命花开的声音。
二、行为上尊重学生
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人格平等的人,他们需要教师的尊重;学生是成长中的儿童,个个有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理解。
如何去理解尊重学生,华东师范大学的鞠玉翠教授对“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行为”进行专题研究,她在告诉我们理解尊重学生的途径、方法和艺术的同时,又这样告诫我们:如果教育在教给人知识的同时,又打击了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削弱了好奇心、求知欲,就不是好的教育,甚至可说是无情的教育。她还说:我们做老师的往往不会喜欢那些自卑的、目光无神的学生,但我们可能忘记了,这些学生的自卑,他们的目光无神,恰恰与我们对他们的态度相关。她讲述了一个教师“换一种方式批作业,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案例:不再是对错误的题目打叉,而是只在正确的题后打勾。教师这一小小的改变,给了学生自信,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民主、和谐、平等的伙伴关系,即“亦师亦友”,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话说,就是教师“如同學习的一位向导,如同解决问题的模范,如同一种发动学习过程的催化剂,如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助力,以及如同学生能带着他们的问题前来拜访的朋友。”
“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有理解尊重学生的观念,就一定会产生理解尊重学生的行为和智慧,就一定能为学生创造幸福的学习生活,成为学生喜欢的教师。
三、让课堂贴近学生
知识的学习是怎么一回事呢?福建师范大学的余文森教授说: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变成已有发展区的过程。外在的知识通过内在的知识消化,已知的知识是外在知识的停靠点。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最有效呢?
先学后教,小组合作。我们必须相信,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他能够先学一步。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也为学生的独立学习提供了可能和方便,一是学习目标是连续的,能力的培养是螺旋式上升的,教材内部有着紧密的联系;二是课本编写,其指导思想是首先是学生的学材——课本形成了完善的助学系统:单元导读,文前导语,文中提示,课后练习——次之才是教师的教材。
小组合作的价值在哪里呢?华东师范大学的吴庆麟教授指出:学习知识,因为每个人的视角不同,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不同,因此他往往只能看到冰山一角,而难以看到全部,小组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群体的互动,实现纠偏、互补。知识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群体。著名教育改革家李希贵则用实践印证了这一结论,他说在上大学的时候,对想不明白、说不清楚的知识,找到几个同学去说,就在你说我说的过程中,理解了知识,疏通了思维,打通了障碍。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新基础教育实验的结论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班级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教师,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
如何还呢?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提出疑问,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陶行知先生认为:“书既不可以全信,那么,应当怀疑的地方就得问,学非问不明。”因而,我们要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人云亦云,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教育家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学会生存》)只有当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幸福和持久发展的动力,课堂才能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时下,教育的目的越来越复杂,不再仅仅是知识,而是强调能力、意识、视野;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师生成长经验的差异造成深刻的沟通困难;教育过程越来越复杂,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基于多种心理学假设的教学模式,“乱花渐欲迷人眼”。教师要胜任今天的工作,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一位校长对自己的老师说:“你可以不做名师,但是你不能不进步,因为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事业,教书育人是你的职责。”
西汉末年的一代大儒扬雄有言:“师之贵也,知大知也。大知者圣道。小知之师,亦贱矣。”(《法言》)我们教师应“知大知”,做大家,让成为主动学习者,与学生一起创造幸福的课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