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设疑提问,学生质疑问难,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手段。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怎样进行提问,尤其是在新课程中如何进行启发式提问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谈谈在教学中的肤浅认识: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使学生的学充满快乐,提高效率,能够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着几个误区:
1.提问频繁,数量多
试想一想,一堂课45分钟,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几乎只有一个答案。学生被诸多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连着一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这样的提问毫无效果。因此我们应该精心备课,精心挑选,精心设计问题,做到越精越好。
2.不给学生思考空间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教学中,只是把提问作为教学的一个表现形式,不注重提问的教学效果,往往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急于让学生回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提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就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真正地提高的教学效果。
3.教师倾听缺乏耐心
很多时候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因为老师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热情。比如,学生的话还没有说完,你就抢口强说;学生的话还没有听清,你就迫不及待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兴致勃勃地发言,你却心荡魂游目光斜视。学生还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吗?
因此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还要会倾听,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与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所说的一切很重要。只有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认真倾听,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才能使提问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若提问不恰当,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实际效果。因此,课堂提问的效果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去提问呢?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1.摸清学生,面向全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有了这些方面的基础,教师方有可能有针对性提问启发,既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做到面对个别学生,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对课堂提问做出层次设计以后,到课堂上实施时,应注意把较难问题安排给“优生”答,或在合作学习时讨论解决。把容易的问题安排给“差生”答,这样可以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还要随机点拨,为学生的思考“架桥”,降低问题的坡度,以利于逐步接近“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得班内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2.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针对所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好问题,比如说我需要在哪个环节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该怎样来引入?这样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等等这些都要提前想一想,千万不能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漫无中心。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理解课文。若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跳跃性比较大,学生就会不明所以,来不及思考。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所以在教学中设计问题不求多,而求精。问题不宜太简单,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对教学不起作用,不能发展学生,不宜太难,太难的问题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出的问题,就如跳一跳能摘到的苹果,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教师提出“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她原来什么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黄河的变化?”既难易适度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问与答
“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堂上教师要问,学生也要问。有时问了还要依靠自己的回答。教师在学生读完新课文后可以提问﹕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有,请提出来。讲课开始让学生问,讲完后还是让学生问。遇到有启发性的问题也不妨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找到答案回答。这不是走形式让学生问,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问,让学生回答。例如教授《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学生问,小壁虎是动物不是人为什么用单人旁“他”而不用“它”老师说:“有没有那位同学帮助他?”马上有学生回答,“那是作者叔叔把壁虎当作人来写,把他看成有生命的人。学问,原来有学有问,在学生的问题中体现了学生参与精神,在学生的回答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问与作答的结合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实在训练。提问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语文的热爱,对学习充满信心。
4.善于把握提问、启发的最佳时机
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前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最后的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的次数是不定的,但一定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什么时候提问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仔细思考和观察,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深入展开提问。这也需要老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例如:《大瀑布的葬礼》。先让学生观看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枯竭过程录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提问:“大瀑布即将无奈地走完她短暂的人生之路,面对一群群深深伤害过她,又来祭奠她的人,大瀑布想说的话是什么?”学生回答:“如果我是大瀑布,我想说的话是,我的今天就是你们人类的明天。”“你们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我对这位巴西总统有意见,你为什么不早惩治乱砍滥伐的人?”。这样的提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将学生引入到情景当中。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推进教学进程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一座桥梁。我们应该认真思考“问什么”和“怎么问”,让课堂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成功互动学习的最好体现。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好的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链接,使学生的学充满快乐,提高效率,能够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课堂提问存在着几个误区:
1.提问频繁,数量多
试想一想,一堂课45分钟,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所提问题过于简单,几乎只有一个答案。学生被诸多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连着一个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这样的提问毫无效果。因此我们应该精心备课,精心挑选,精心设计问题,做到越精越好。
2.不给学生思考空间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教学中,只是把提问作为教学的一个表现形式,不注重提问的教学效果,往往一个问题提出来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急于让学生回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提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就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真正地提高的教学效果。
3.教师倾听缺乏耐心
很多时候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因为老师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挫伤了孩子学习的热情。比如,学生的话还没有说完,你就抢口强说;学生的话还没有听清,你就迫不及待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兴致勃勃地发言,你却心荡魂游目光斜视。学生还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中去吗?
因此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还要会倾听,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因为“听”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到人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各个层次,而且需要心与心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明显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与兴趣。学生可从教师的这些行为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老师对我说的很在乎,我所说的一切很重要。只有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认真倾听,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才能使提问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活跃课堂气氛。若提问不恰当,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实际效果。因此,课堂提问的效果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怎样去提问呢?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看法:
1.摸清学生,面向全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有了这些方面的基础,教师方有可能有针对性提问启发,既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做到面对个别学生,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对课堂提问做出层次设计以后,到课堂上实施时,应注意把较难问题安排给“优生”答,或在合作学习时讨论解决。把容易的问题安排给“差生”答,这样可以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还要随机点拨,为学生的思考“架桥”,降低问题的坡度,以利于逐步接近“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得班内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2.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针对所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好问题,比如说我需要在哪个环节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该怎样来引入?这样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等等这些都要提前想一想,千万不能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漫无中心。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理解课文。若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跳跃性比较大,学生就会不明所以,来不及思考。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所以在教学中设计问题不求多,而求精。问题不宜太简单,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对教学不起作用,不能发展学生,不宜太难,太难的问题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出的问题,就如跳一跳能摘到的苹果,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教师提出“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她原来什么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黄河的变化?”既难易适度又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激发兴趣,引导学生问与答
“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课堂上教师要问,学生也要问。有时问了还要依靠自己的回答。教师在学生读完新课文后可以提问﹕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有,请提出来。讲课开始让学生问,讲完后还是让学生问。遇到有启发性的问题也不妨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找到答案回答。这不是走形式让学生问,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问,让学生回答。例如教授《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学生问,小壁虎是动物不是人为什么用单人旁“他”而不用“它”老师说:“有没有那位同学帮助他?”马上有学生回答,“那是作者叔叔把壁虎当作人来写,把他看成有生命的人。学问,原来有学有问,在学生的问题中体现了学生参与精神,在学生的回答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问与作答的结合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实在训练。提问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语文的热爱,对学习充满信心。
4.善于把握提问、启发的最佳时机
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前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最后的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的次数是不定的,但一定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什么时候提问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一定要仔细思考和观察,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深入展开提问。这也需要老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反思,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例如:《大瀑布的葬礼》。先让学生观看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枯竭过程录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提问:“大瀑布即将无奈地走完她短暂的人生之路,面对一群群深深伤害过她,又来祭奠她的人,大瀑布想说的话是什么?”学生回答:“如果我是大瀑布,我想说的话是,我的今天就是你们人类的明天。”“你们早知如此,何必当初?”“我对这位巴西总统有意见,你为什么不早惩治乱砍滥伐的人?”。这样的提问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将学生引入到情景当中。
总之,课堂提问既是推进教学进程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一座桥梁。我们应该认真思考“问什么”和“怎么问”,让课堂提问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之间成功互动学习的最好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