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才能及自信心是其外语能力提高的直接原因。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加强外语教学中的心理训练,使学生的心理因素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心理因素;英语教学;学习动机;自信心
对初中生来说,必须通过语言实践来逐步锻炼其外语能力。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与教师、学生、教学法、教材、教具、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即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才能及自信心是外语能力提高的直接原因。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并激励他们去获得一个结果或达到一个目标的内在动因,也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观动因。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学生对学习的需要是生活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常常以中学生对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对学习持高昂的情绪、主动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集中精力去完成确定的目标。所以,这种内部动力与中学生对外语知识的认识、兴趣以及掌握新知识的熟练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急切盼望能用英语与别人交流,这种动机也促使他们愿意提高自己的英语交流能力。培养初中生正确的学习外语的动机是外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实际生活需要联系起来。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中注意心理训练,首先使学生对外语产生强烈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只有当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会投入到学习外语的环境中去。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供给学生最新、最科学的教学内容,来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中学生学习外语能力的再认识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外语的人越来越多,而外语学习者的个体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学习外语能力的高低在同一课堂进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七年级新生入学后,教师在几节课后就会感觉到一些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强一些,另一些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一般或较差。所以,对于那些掌握语法知识比较容易,语音语调清晰正确,能记住较多词汇的学生,可在阅读和听力上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是争取在初中学习中具备较强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树立学好外语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要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需要教师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一方面,应对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并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专心程度、回答问题对否等)。另一方面,应了解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课外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出较科学的教学计划,提高每个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三、因人而异,增强自信心
我国普通初中学生的一般年龄是l3~16岁,是学习外语较为理想的年龄。从发展心理学来看,掌握词汇的能力随年龄而增长,由于初中学生在心理上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注重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训练是必要的。
笔者所教过的学生中,英语学习的个体差异十分突出。有些学生自身外语条件较好,发音规范,勇于在课堂上发言,学得既主动又活跃。另一类学生恰恰相反,虽然掌握了简单的语言知识,但动口能力差。对这两类学生,教师应首先明确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中的心理特点,区别对待。对前者,教师可以提一些较难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在讲评时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他们所犯的哪怕是很小的错误,以防止其产生骄傲的情绪;对后者,教师首先要有耐心,提问后不要在他们口头表达时打断或过多地去纠正错误,那样会加剧他们本来就羞怯和紧张的心理。教师不要轻易当众批评、指责学生,以免他们产生消极自卑的情绪,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及时帮他们补缺、纠差,增强他们学好外语的自信心。
四、迎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也好动。初中生都喜欢做游戏,教学游戏就对他们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其思维活动,克服紧张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说话的愿望,感到英语确确实实是交际工具,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提高了对英语的认识,使英语学习具有实际意义。当然,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
综上所述,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最优秀的教师、最完善的教材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都不能代替中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自觉性。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特点,调动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配之以切实的教学方法,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是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外语真正成为一种交际交流的工具。
参考文献:
张琴.外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心理因素;英语教学;学习动机;自信心
对初中生来说,必须通过语言实践来逐步锻炼其外语能力。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尽相同,这与教师、学生、教学法、教材、教具、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即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才能及自信心是外语能力提高的直接原因。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并激励他们去获得一个结果或达到一个目标的内在动因,也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观动因。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学生对学习的需要是生活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常常以中学生对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表现出来,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就会对学习持高昂的情绪、主动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集中精力去完成确定的目标。所以,这种内部动力与中学生对外语知识的认识、兴趣以及掌握新知识的熟练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急切盼望能用英语与别人交流,这种动机也促使他们愿意提高自己的英语交流能力。培养初中生正确的学习外语的动机是外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使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实际生活需要联系起来。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中注意心理训练,首先使学生对外语产生强烈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只有当学生对外语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会投入到学习外语的环境中去。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供给学生最新、最科学的教学内容,来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中学生学习外语能力的再认识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习外语的人越来越多,而外语学习者的个体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学习外语能力的高低在同一课堂进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七年级新生入学后,教师在几节课后就会感觉到一些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强一些,另一些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一般或较差。所以,对于那些掌握语法知识比较容易,语音语调清晰正确,能记住较多词汇的学生,可在阅读和听力上对他们提出较高的要求,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是争取在初中学习中具备较强的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树立学好外语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要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外语的能力,需要教师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一方面,应对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比较,并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专心程度、回答问题对否等)。另一方面,应了解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课外学习时间、学习方法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出较科学的教学计划,提高每个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三、因人而异,增强自信心
我国普通初中学生的一般年龄是l3~16岁,是学习外语较为理想的年龄。从发展心理学来看,掌握词汇的能力随年龄而增长,由于初中学生在心理上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注重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心理训练是必要的。
笔者所教过的学生中,英语学习的个体差异十分突出。有些学生自身外语条件较好,发音规范,勇于在课堂上发言,学得既主动又活跃。另一类学生恰恰相反,虽然掌握了简单的语言知识,但动口能力差。对这两类学生,教师应首先明确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中的心理特点,区别对待。对前者,教师可以提一些较难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在讲评时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他们所犯的哪怕是很小的错误,以防止其产生骄傲的情绪;对后者,教师首先要有耐心,提问后不要在他们口头表达时打断或过多地去纠正错误,那样会加剧他们本来就羞怯和紧张的心理。教师不要轻易当众批评、指责学生,以免他们产生消极自卑的情绪,进而影响学习积极性,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及时帮他们补缺、纠差,增强他们学好外语的自信心。
四、迎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也好动。初中生都喜欢做游戏,教学游戏就对他们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其思维活动,克服紧张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说话的愿望,感到英语确确实实是交际工具,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提高了对英语的认识,使英语学习具有实际意义。当然,不管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
综上所述,从心理学观点来看,最优秀的教师、最完善的教材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都不能代替中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和自觉性。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特点,调动他们学习外语的积极性,配之以切实的教学方法,使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是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外语真正成为一种交际交流的工具。
参考文献:
张琴.外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