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两年,全国对高等教育体系调整力度加大,四川省概不例外。随着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四川省高职院校在这轮改革发展浪潮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越发得到重视。文章审视了当前全省高院校的发展压力,得出若要进一步改革发展,必须要建构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基于此结论,探讨了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建构核心竞争力面临的主要压力,对建构途径进行了探讨,对此变革期的四川省高职院校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81-03
一、前言
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强调要促进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有机衔接,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2015年5月,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改革自主招生考试评价办法,选拔技术技能型人才。2015年,四川省高职单招院校增至39所,自主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大幅增加,面向中职生的招收力度进一步加大,首次实行由学校自行组织的单招文化考试统一命题。
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比分析,不难看出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普通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正向纵深发展。在此情况下,四川省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
一是一批拥有师资、生源、专业及其他资源优势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而朝着应用型高校发展,对广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形成挑战。二是四川省教育主管部门逐步调整高校招生政策,进一步扩大高职单独招生院校范围和规模,对试点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进一步“松绑”,加大了高职院校的优胜劣汰,使一些发展优势不突出、育人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较单一的高职院校面临较大招生压力。三是部分高职院校受制于资源条件限制,对本校核心竞争力探索力度不够,没有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有效合力,没有树立建高职名校或王牌专业的概念,使得所属院校日趋式微,终“泯然众人矣”。但深究其根本原因,无非是因为没有深入挖掘所属高校核心竞争力。
二、文献综述
所谓“普通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即是将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放到当前高等教育面临转型发展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讨论。文中指涉的“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理论源点来自C.K.普拉海拉德与G.哈默于《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标志性文章,代表了技能与竞争力集合的“核心竞争力”由此而生①。梳理相关文献,近年来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从核心竞争力理论出发,探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外延、构成要素、影响因素等研究。朱方鸣、陈华、王蕴弢②(2011)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体现在领导群体、管理团队、师资队伍、教育理念、管理机制、专业建设、服务能力几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培育手段。二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探索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构的研究。刘凤云③(2015)指出文化管理是培育学校办学特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保障,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探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三是从专业能力建设入手,探索其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许海潮、王淑荣、江铁成(2010)④指出特色化的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所在。王成荣、龙洋⑤(2014)提出了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品牌化竞争、结构化竞争及守成与创新相协调的“四化一协调”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四是以人为本,探讨高职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优秀人才培育与学院核心竞争力建构。王泽华、卿勇、李荣(2015)从人才培养角度探讨了其培养模式改革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关系,认为它是提高办学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论述集中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塑造与传播上,属方法论范畴,具有一定普适性特点。但诸研究与当前四川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有一定出入,对省内各高职院校在建构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压力分析不够,故系统性方法论建设稍显滞后。
三、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建设核心竞争力面临的压力
四川省是人口大省,适龄考生数较多。近年来,全省高考报名人数屡创新高,各高职院校生源充足且质量不断提高。2015年全省高考实考人数约52.53万人⑥,全国共有1884所院校在川录取本专科新生约45.5万人,本科约19.85万人,专科约25.65万人(不含9月专科层次补录人数)⑦,录取率高达86.62%。随着全省人口红利趋于消失,适龄考生数不断下降,东部地区已经出现的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局面或会在四川出现,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必须深刻分析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建设核心竞争力面临的主要压力。
(一)缺乏明确发展方向
当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时,四川省部分高职院校一是限于自身条件,无法对目前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不清楚该项变动将给全省高等教育带来何种变化,自身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避免被边缘化,没有明确发展思路。二是即便了解当前高等教育变革正加深加剧,但受保守思想限制,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没有特色化发展的独到眼光,使得一批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引进、文化建设、校企合作上均逐渐趋同,数所院校千篇一律,没有在变革期为本校发展树立明确的发展方向,更谈不上构建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缺乏纵向绝对优势
所谓纵向绝对优势,须从高等教育体系中找根源,主要指的是高等教育转型期全省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学校相比,缺乏绝对优势。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教育网)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6月,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共计109所。以学历层次细分,普通本科学校51所(含民办院校科7所、独立学院9所),高职高专院校58所(含民办院校18所);以隶属层级划分,部委属普通高校6所(均为本科),地方属普通高校103所(含45所本科院校、58所高职高专院校)。
按照前述背景,“十三五”期间四川省部分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将朝应用型人才培育方向转变,这类应用型转向的本科院校不管是在生源质量上,还是在校园活动开展、专业(群)建设,抑或是人才队伍引进与培养、优秀人才培育上,均具有绝对优势(尤其是当两所不同层次高校处于相同或相近专业、行业、领域时,该优势更加明显),全省高职院校从这几个方面探索核心竞争力建构面临较大压力。
(三)缺乏高素质核心队伍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但是,根据近两年四川省委巡视组对十余所省属公办高校巡视后的反馈意见显示,部分高校存在领导班子求稳怕乱、班子开拓创新和谋划学校长远发展不够、选人用人问题突出等诸多不足。虽则意见主要针对公办本科院校,但在全省58所高职高专院校中,隶属四川省教育厅管辖的民办院校仅18所(理论上其领导班子及核心团队组建不受行政干预),而隶属四川省管辖的公办院校共40所,其领导班子的产生、任免受行政管辖,以巡视组反馈意见衡量这40所公办高职院校的队伍建设,善开拓创新者几?善组建高素质团队者又几?高等教育加速转型的当下,全省58所高职院校中有多少学校的领导班子、核心队伍既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抱负、志向远大,又坚定团结、不好高骛远;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又务实勤勉、兢兢业业,还专业精通、眼光敏锐?
(四)缺乏竞争策略体系
目前,全省58所高职院校分属不同所有制体系,各院校生存发展基础不同,其存在目的与发展方向也多有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当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以突出其优势,赢得竞争。遗憾的是,当前高等教育变化迅速,相当部分高职院校未能根据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势作出快速调整,应对策略有失特色,或是单一竞争策略,或是竞争策略不成体系,对本院校建设核心竞争力助益较少。
四、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确立发展目标
我国是第一个以立法形式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最初,高职院校的设立是为了“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从对百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百所国家骨干性高职院校统计来看,高职教育更多源自于职业教育土壤而非高等教育领域⑧。基于此历史事实,全省高职院校在当前变化期应加快总结三十余年来我省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与经验,审视高职教育的核心与实质,反思当前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或差距),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确立发展目标。
这里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要注重所培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四川省大部分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重心偏向实践实训。这种强调动手实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其出发点来讲本没有错,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职教育应跨越“培养高级职业技术工人”的局限,朝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前进。在这里,技能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较高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学习能力与个人发展理念将为其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不断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强化院校本身可持续发展理念,这包括硬实力建设与软实力建设两部分。比对四川省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建设,发现两地不光是在硬件投入上还是软实力建设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若忽视问题,一味满足现状,保守求稳,为当前局面沾沾自喜,不在改革创新中获得发展的新动力,随着适龄考生数目下降,未来一段时间全省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必将进入招生的寒冬期(目前沿海地区某些民办高职已经出现这种局面)。因此,若全省高职院校没有做好应对挑战的充分准备,没有以院校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确立发展目标,步入关、停、并、转、挂牌交易结局的也许并非一两所民办高职而已。
(二)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建立战略联盟
前文中提及四川省普通本科院校较高职院校而言具有绝对资源优势。这是否意味着当它们中的一部分朝着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时,全省58所高职院校便会被挤占得毫无生存之路?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从转型初期来看,虽与本科院校在其他诸多方面比较或有短板,但全省高职院校从开办之初便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从实践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到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均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具有校具有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先发优势。故应考虑在院校内部加强专业集群假设,以核心优势专业为基础,辐射发展衍生专业,建立专业集群联盟,形成优势专业群核心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高职院校间横向联盟。随着高职单独招生院校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全省高职院校普遍面临招生压力。按照市场竞争法则,优胜劣汰,未来5-10年内必将有一批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压力,没有竞争优势的一批民办高职院校将逐渐被淘汰。因此,这类高职院校更应加强对创新发展的研究。同时,为避在未来陷入“生源大战”——为求生源不择手段,在招生宣传中恶性竞争、虚假宣传,使高职教育落入恶性循环中——各高职院校应从当前着手,相互间不搞敌对,以各自优势资源为基础,面向全国,加强战略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三,要加强高职院校与其他层次高等教育的纵向联盟。从全省高等教育的类别来看,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除了横向联盟外,还要加强纵向合作,包括以院校名义加强与优势本科院校的合作,利用专升本考试、自学考试等引入该类学校的师资;要利用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创新教学形式,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全方位建构文化品牌
近三年,四川省高职院校持续新增,一旦行政主管部门对普通高职教育放开单独招生院校范围与规模,随着适龄考生数量下降,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将退出历史舞台。同时,随着高校扩招,高考录取率大幅提高,读大学不再是一件难事,“读什么样的大学”成为考生及其家长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以提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为己任,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高职教育服务的品质要求日益增高,这就对全省高职院校提出了办名校、创品牌的要求。
目前全省高职院校共分三个梯队: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11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9所)、普通高职院校。一方面,普通高职院校要以省级示范校条件审视自身,省级则要朝着国家级示范(骨干)校方向奋斗,国家级院校要学习海内外先进经验,引领高职教育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相比,我省高职院校综合素质不高、知名度较低、品牌吸引力不够,因此,要将核心竞争力化为资源优势,创建文化品牌。
建构文化品牌有两条路径可走,一条是综合权衡、通盘考量,由顶层设计并向下贯彻执行,可考虑从建校宗旨、校训等入手,与大型校园活动、传媒推广等结合,重点和难点在于前期理念统一与综合设计上。另一条路径是以特色院系、核心专业群为试点推广单位,提炼该院系、核心专业群的文化内涵,一旦确定便使其专业建设(包括硬、软件两部分)、活动开展、综合素质培养、品牌推广等诸方面均围绕此核心价值展开,最终树立核心文化品牌。小规模试点路径的优缺点明显,一方面稳妥、易于实施且具有可推广性,短期内能获得较大成效,另一方面却容易使弱势专业更弱势。但是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在文化品牌的建构上都要注意其理性价值与情感价值,能否与受众形成共鸣,它的名称、设计、包装是否能形成吸引力。
注解:
①C.K.Prahalad &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Boston:pp.79-91,1990.Gary Hamel & Aime Heene,eds.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John Wiley & Sons,New York:pp.11-16,1994
②朱方鸣、陈华、王蕴弢,《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教育与职业,2011年36期。
③刘凤云,《文化管理:高职院校管理的新趋势与新境界》,职教论坛,2015年2期。
④许海潮、王淑荣、江铁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从专业建设角度分析》,大众文艺,2010年13期。
⑤王成荣、龙洋,《高职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24期。
⑥汪玲、张兴钊,《全省5万弃考考生走向何方?》,成都商报,2015年6月24日,第4版。
⑦汪玲,《高考录取结束注意9月还有补录》,成都商报,2015年8月15日,第3版。
⑧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中国对世界教育的独特贡献》,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7日,第15版。
关键词: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281-03
一、前言
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强调要促进与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有机衔接,广泛开展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2015年5月,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改革,改革自主招生考试评价办法,选拔技术技能型人才。2015年,四川省高职单招院校增至39所,自主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大幅增加,面向中职生的招收力度进一步加大,首次实行由学校自行组织的单招文化考试统一命题。
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四川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比分析,不难看出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普通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正向纵深发展。在此情况下,四川省高职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
一是一批拥有师资、生源、专业及其他资源优势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而朝着应用型高校发展,对广大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形成挑战。二是四川省教育主管部门逐步调整高校招生政策,进一步扩大高职单独招生院校范围和规模,对试点自主招生的高职院校进一步“松绑”,加大了高职院校的优胜劣汰,使一些发展优势不突出、育人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较单一的高职院校面临较大招生压力。三是部分高职院校受制于资源条件限制,对本校核心竞争力探索力度不够,没有整合优势资源形成有效合力,没有树立建高职名校或王牌专业的概念,使得所属院校日趋式微,终“泯然众人矣”。但深究其根本原因,无非是因为没有深入挖掘所属高校核心竞争力。
二、文献综述
所谓“普通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即是将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放到当前高等教育面临转型发展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讨论。文中指涉的“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理论源点来自C.K.普拉海拉德与G.哈默于《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标志性文章,代表了技能与竞争力集合的“核心竞争力”由此而生①。梳理相关文献,近年来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从核心竞争力理论出发,探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外延、构成要素、影响因素等研究。朱方鸣、陈华、王蕴弢②(2011)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体现在领导群体、管理团队、师资队伍、教育理念、管理机制、专业建设、服务能力几方面,并提出了相应的培育手段。二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探索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构的研究。刘凤云③(2015)指出文化管理是培育学校办学特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与保障,从校园文化建设角度探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育。三是从专业能力建设入手,探索其与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许海潮、王淑荣、江铁成(2010)④指出特色化的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所在。王成荣、龙洋⑤(2014)提出了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品牌化竞争、结构化竞争及守成与创新相协调的“四化一协调”专业核心竞争力培育途径。四是以人为本,探讨高职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优秀人才培育与学院核心竞争力建构。王泽华、卿勇、李荣(2015)从人才培养角度探讨了其培养模式改革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关系,认为它是提高办学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论述集中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塑造与传播上,属方法论范畴,具有一定普适性特点。但诸研究与当前四川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有一定出入,对省内各高职院校在建构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的压力分析不够,故系统性方法论建设稍显滞后。
三、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建设核心竞争力面临的压力
四川省是人口大省,适龄考生数较多。近年来,全省高考报名人数屡创新高,各高职院校生源充足且质量不断提高。2015年全省高考实考人数约52.53万人⑥,全国共有1884所院校在川录取本专科新生约45.5万人,本科约19.85万人,专科约25.65万人(不含9月专科层次补录人数)⑦,录取率高达86.62%。随着全省人口红利趋于消失,适龄考生数不断下降,东部地区已经出现的高职院校招生困难局面或会在四川出现,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必将被社会淘汰。因此,必须深刻分析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建设核心竞争力面临的主要压力。
(一)缺乏明确发展方向
当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时,四川省部分高职院校一是限于自身条件,无法对目前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不清楚该项变动将给全省高等教育带来何种变化,自身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避免被边缘化,没有明确发展思路。二是即便了解当前高等教育变革正加深加剧,但受保守思想限制,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没有特色化发展的独到眼光,使得一批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引进、文化建设、校企合作上均逐渐趋同,数所院校千篇一律,没有在变革期为本校发展树立明确的发展方向,更谈不上构建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缺乏纵向绝对优势
所谓纵向绝对优势,须从高等教育体系中找根源,主要指的是高等教育转型期全省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学校相比,缺乏绝对优势。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教育网)官方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6月,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共计109所。以学历层次细分,普通本科学校51所(含民办院校科7所、独立学院9所),高职高专院校58所(含民办院校18所);以隶属层级划分,部委属普通高校6所(均为本科),地方属普通高校103所(含45所本科院校、58所高职高专院校)。
按照前述背景,“十三五”期间四川省部分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将朝应用型人才培育方向转变,这类应用型转向的本科院校不管是在生源质量上,还是在校园活动开展、专业(群)建设,抑或是人才队伍引进与培养、优秀人才培育上,均具有绝对优势(尤其是当两所不同层次高校处于相同或相近专业、行业、领域时,该优势更加明显),全省高职院校从这几个方面探索核心竞争力建构面临较大压力。
(三)缺乏高素质核心队伍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但是,根据近两年四川省委巡视组对十余所省属公办高校巡视后的反馈意见显示,部分高校存在领导班子求稳怕乱、班子开拓创新和谋划学校长远发展不够、选人用人问题突出等诸多不足。虽则意见主要针对公办本科院校,但在全省58所高职高专院校中,隶属四川省教育厅管辖的民办院校仅18所(理论上其领导班子及核心团队组建不受行政干预),而隶属四川省管辖的公办院校共40所,其领导班子的产生、任免受行政管辖,以巡视组反馈意见衡量这40所公办高职院校的队伍建设,善开拓创新者几?善组建高素质团队者又几?高等教育加速转型的当下,全省58所高职院校中有多少学校的领导班子、核心队伍既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抱负、志向远大,又坚定团结、不好高骛远;既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又务实勤勉、兢兢业业,还专业精通、眼光敏锐?
(四)缺乏竞争策略体系
目前,全省58所高职院校分属不同所有制体系,各院校生存发展基础不同,其存在目的与发展方向也多有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当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以突出其优势,赢得竞争。遗憾的是,当前高等教育变化迅速,相当部分高职院校未能根据日新月异的变化形势作出快速调整,应对策略有失特色,或是单一竞争策略,或是竞争策略不成体系,对本院校建设核心竞争力助益较少。
四、高等教育转型期四川省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确立发展目标
我国是第一个以立法形式确认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并将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最初,高职院校的设立是为了“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从对百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百所国家骨干性高职院校统计来看,高职教育更多源自于职业教育土壤而非高等教育领域⑧。基于此历史事实,全省高职院校在当前变化期应加快总结三十余年来我省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与经验,审视高职教育的核心与实质,反思当前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或差距),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确立发展目标。
这里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要注重所培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四川省大部分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重心偏向实践实训。这种强调动手实操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其出发点来讲本没有错,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职教育应跨越“培养高级职业技术工人”的局限,朝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前进。在这里,技能成为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较高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学习能力与个人发展理念将为其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不断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强化院校本身可持续发展理念,这包括硬实力建设与软实力建设两部分。比对四川省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建设,发现两地不光是在硬件投入上还是软实力建设上都存在较大差距。若忽视问题,一味满足现状,保守求稳,为当前局面沾沾自喜,不在改革创新中获得发展的新动力,随着适龄考生数目下降,未来一段时间全省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院校)必将进入招生的寒冬期(目前沿海地区某些民办高职已经出现这种局面)。因此,若全省高职院校没有做好应对挑战的充分准备,没有以院校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确立发展目标,步入关、停、并、转、挂牌交易结局的也许并非一两所民办高职而已。
(二)以优势资源为基础建立战略联盟
前文中提及四川省普通本科院校较高职院校而言具有绝对资源优势。这是否意味着当它们中的一部分朝着应用技术型院校转型时,全省58所高职院校便会被挤占得毫无生存之路?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从转型初期来看,虽与本科院校在其他诸多方面比较或有短板,但全省高职院校从开办之初便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从实践实训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到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上均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具有校具有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先发优势。故应考虑在院校内部加强专业集群假设,以核心优势专业为基础,辐射发展衍生专业,建立专业集群联盟,形成优势专业群核心竞争力。
其次,要加强高职院校间横向联盟。随着高职单独招生院校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全省高职院校普遍面临招生压力。按照市场竞争法则,优胜劣汰,未来5-10年内必将有一批高职院校面临生存压力,没有竞争优势的一批民办高职院校将逐渐被淘汰。因此,这类高职院校更应加强对创新发展的研究。同时,为避在未来陷入“生源大战”——为求生源不择手段,在招生宣传中恶性竞争、虚假宣传,使高职教育落入恶性循环中——各高职院校应从当前着手,相互间不搞敌对,以各自优势资源为基础,面向全国,加强战略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三,要加强高职院校与其他层次高等教育的纵向联盟。从全省高等教育的类别来看,主要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除了横向联盟外,还要加强纵向合作,包括以院校名义加强与优势本科院校的合作,利用专升本考试、自学考试等引入该类学校的师资;要利用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创新教学形式,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全方位建构文化品牌
近三年,四川省高职院校持续新增,一旦行政主管部门对普通高职教育放开单独招生院校范围与规模,随着适龄考生数量下降,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将退出历史舞台。同时,随着高校扩招,高考录取率大幅提高,读大学不再是一件难事,“读什么样的大学”成为考生及其家长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以提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为己任,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人们对高职教育服务的品质要求日益增高,这就对全省高职院校提出了办名校、创品牌的要求。
目前全省高职院校共分三个梯队: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11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9所)、普通高职院校。一方面,普通高职院校要以省级示范校条件审视自身,省级则要朝着国家级示范(骨干)校方向奋斗,国家级院校要学习海内外先进经验,引领高职教育未来发展。另一方面,与东部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相比,我省高职院校综合素质不高、知名度较低、品牌吸引力不够,因此,要将核心竞争力化为资源优势,创建文化品牌。
建构文化品牌有两条路径可走,一条是综合权衡、通盘考量,由顶层设计并向下贯彻执行,可考虑从建校宗旨、校训等入手,与大型校园活动、传媒推广等结合,重点和难点在于前期理念统一与综合设计上。另一条路径是以特色院系、核心专业群为试点推广单位,提炼该院系、核心专业群的文化内涵,一旦确定便使其专业建设(包括硬、软件两部分)、活动开展、综合素质培养、品牌推广等诸方面均围绕此核心价值展开,最终树立核心文化品牌。小规模试点路径的优缺点明显,一方面稳妥、易于实施且具有可推广性,短期内能获得较大成效,另一方面却容易使弱势专业更弱势。但是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在文化品牌的建构上都要注意其理性价值与情感价值,能否与受众形成共鸣,它的名称、设计、包装是否能形成吸引力。
注解:
①C.K.Prahalad &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Boston:pp.79-91,1990.Gary Hamel & Aime Heene,eds.Competence-Based Competition,John Wiley & Sons,New York:pp.11-16,1994
②朱方鸣、陈华、王蕴弢,《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教育与职业,2011年36期。
③刘凤云,《文化管理:高职院校管理的新趋势与新境界》,职教论坛,2015年2期。
④许海潮、王淑荣、江铁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从专业建设角度分析》,大众文艺,2010年13期。
⑤王成荣、龙洋,《高职专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与培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24期。
⑥汪玲、张兴钊,《全省5万弃考考生走向何方?》,成都商报,2015年6月24日,第4版。
⑦汪玲,《高考录取结束注意9月还有补录》,成都商报,2015年8月15日,第3版。
⑧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中国对世界教育的独特贡献》,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7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