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植物朋友——白玉兰

来源 :意林·少年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gh200603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早,我到家门口的学海边去玩,一跨上走道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学海边跑去。
  那里的白玉兰已经开了不少。玉兰枝向四面八方拜了拜,好像很期待人们去欣赏被它呵护的玉兰花。玉兰花千姿百态,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蕊害羞地藏在里面,像刚睡醒的美少女;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像一个落落大方的姑娘;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外面裹着一圈棕色的绒毛,像一个大大的鹅蛋。咦?树上竟然没有一片叶子,这真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
  我细心地观察着玉兰花,花瓣外面沾着几粒晶莹剔透的水珠,衬得玉兰花更加娇艳无比。我怀着要数数玉兰花有几片花瓣的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扒开一层层光滑而柔软的花瓣:“1、2、3……9。”原来玉兰花有9片花瓣呀!花瓣就像雪白的衣服,花瓣里一根根细细的、像火柴一样的紫红色花蕊簇拥着,可爱极了!一阵微风吹过来,玉兰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服随风飘动;风停了,玉兰花便停止了舞蹈,展示着自己端庄的风姿。
  我陶醉于眼前的美景,开始了美妙的遐想。玉兰花变成了小小的船,花蕊变成了船桨,我变成了小小人,坐上小船,划着桨,在学海里尽情地玩耍。玩得起劲时,一只蝴蝶飞过来,把小小船往后推,是在责怪我打破了学海海面的平静。我一着急就不小心用船桨打到了水里的金鱼,它气愤地把我一口吞进肚子,还施了魔法。我变了模样:有9只雪白的手,调皮地抱着紫红色的头。我恍惚间明白了,原来我是变成了一朵圣洁的玉兰花,接着金鱼又把我高高地挂在枝头,在春风中绽放。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反应过来,我没有变成白玉兰,我是在看白玉兰呢。我喜欢这样的朋友:洁白如玉的玉兰花,让我体味到一种高贵和圣洁的感觉。
  指导教师:郗登焕
  教师点评:
  作文整体生动活泼,文笔流畅。小作者观察仔细,修辭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对白玉兰的描写细腻,栩栩如生。遐想的故事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和想象力,牵动读者的心。看得出来,小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其他文献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虽占用的时间不长,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巧妙而恰当的课堂导入犹如一部好电影的序篇、一段好乐章的序曲、一本好书的前言,能够先声夺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把学生逐步引入课堂主题,从而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因此,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特点,
李海林老师在《生活化与语文化》一文中提到:语文教学要打破学科本位,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以语言为载体促进学生心智成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依托生活设计教学,让语文“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1] 281,从而使“语文生活化”成为一种可能?笔者现以《品质》(苏教版必修三)一课的三个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导入设计“生活化”    45分钟的课,始于导
听力理解是一个对意义进行构建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积极地对声学信号进行分辨、筛选、组合、记忆、释意、存储和预测的过程。语言学习的“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排在首位。关于听力理解的过程,肖礼全给出了听力教学的一般模式[1](见图1):   该模式从宏观上指明了听力教学的过程,强调听前的准备是提高效率的铺垫,听后的语言整合是听力教学的有效延伸,最终使课前预设有效引领,课堂生成绚丽绽放。因此
教研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肩负着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改变教师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任。在新课程实施中该如何发挥教研员的研究、指导、服务功能?如何突显教研员的组织、示范、引领作用?笔者认为教研员“走进课堂上课、走出课堂研讨”则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它可在聚焦课堂教学、促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真正实现教研员、教师、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思想交流、思维碰撞、心灵沟通。下面就以笔者策划的
丼[ dǎn] [ jǐng]  大家有没有过指着日料菜单上的“某某丼”,不确定怎么念始终下不去嘴的尴尬?其实,这个字并非日本的自创字,也不是错别字,而是正宗的汉字。  “丼”在中文里有兩种读音,分别是:dǎn,指投物入井的声音;jǐng,“井”的异体字。玊[sù]  “玉”字大家都认识。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有一块“玊”,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很想把这个字上下翻转过来看?其实,这不是被弄反了,因为“
编者按:师生关系作为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影响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现实中存在的部分师生关系并非和谐愉悦。师生关系也是教育研究中亘古不衰的话题,不同时期教育理论对这一关系有着不同的研析与解读。所以,无论是实践创新还是理论发展的需要,我们都有必要来重新审视当前的师生关系。    19世纪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给教育界投下了一粒泛起层层涟漪的石子,正当学界还在热议这一学说的合理性或给予批判的
作为课程改革的产物,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学科,更是一门综合学科,所以,教学时用地理课堂模式教地理知识、用历史课堂模式教历史知识,就偏离了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大方向。如何恰当地、准确地把握历史与社会的教学呢?笔者认为,解读教材是根本。然而,解读教材首先应该解读课题,从课题之中找寻奥妙。  一、根据课题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教学的“衡”  《历史与社会》的编写者设计了一些因果关系鲜明的课题,如“变革与争霸”
关于灯笼果,传说是王母娘娘发怒,身边掌灯的仙女一惊,手中灯笼从天宫掉落人间,恰巧挂在树上,变成了果实。这当然是美妙的神话罢了。不过自然界确实存在很多酷似灯笼的果实,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栾树果——三棱灯笼  栾树的果实,由纸一样的三片三角形果皮包裹着。整个果实犹如精致的小灯笼,成串挂满树冠。微风吹过,耳畔一片沙沙之声,似乎是它们发出的嬉戏声。青绿的幼果逐渐转为淡黄,成熟后变为深红。严冬,树叶全落了,
导 读  你有没有问过“什么是幸福”“幸福在哪里”这些问题呢?本期的《青鸟》就是一本关于幸福的书。故事讲述了伐木工家的笛迪尔和美迪尔两兄妹为了救邻居家的女孩,在仙女的引导下,一路历险寻找象征幸福的青鸟。最后他们发现,幸福看似远在天边,其实近在眼前。只要我们擦亮眼睛、勇于追求,属于我们的那份幸福就会悄然来临。精彩选段  凛冽的寒风在窗外呼啸着,风声呜呜的,像在唱一首只有树林听得懂的神秘的歌。大片大片
“千呼万唤始出来”,2009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终于揭开神秘的面纱,露出庐山面目,向人们展示各自的风采。仔细领悟它们,无疑会对我们应对2010年高考作文有很大帮助。  笔者将其与去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作了一下比较(详见附表),得出如下整体感觉:基本稳定,小有变化;贴近生活,注重底蕴;强调理性思辨与创新精神。下面,笔者就今年的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的整体特征作一些分析,并结合《考纲》相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