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新文学与市民小报曾势同水火,但最终由排斥、抗拒,到逐渐接受、认同,其中过程颇有意思。
从传统道德的观点看来,文以载道,文学作品承担着教化的使命,而市民文学,则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现代文化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市民文学走出了边缘,大放异彩。到了五四运动期间,新文学猛烈抨击大肆泛滥的市民文学,市民文学遭到重创,新文学占据了文坛的制高点,居于正统的地位。
民国时期的小报,用游戏的文字描绘出市井的众生相,是近现代都市中以消闲趣味为主旨、拥有广大中下层市民读者的小型报纸。小报文学,是一种市民文学。正是因为如此,小报文学成为新文学抨击的对象。以上海小报为例,面对新文学的攻击,小报文学也做出多方面的调整,由排斥、抗拒,到逐渐接受、认同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伊始,新文学就非议小报文学的创作。小报文学虽然不以为然,却无法从正面做出反击,因为它以娱乐大众为宗旨,艺术水平与新文学相比,固然是相对粗俗一些。所以,小报文学只能避重就轻地进行回击。小报文学先是从道德层面上讽刺新文学宣扬“不孝”,再攻击新文学倡导的“自由恋爱”是“自由性爱”,又说新文学半欧化的语言犹如天书般晦涩,甚至嘲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说胡适迷信“赛先生”,但常年的旧患糖尿病最终是让“腐败”的中医给治好的。小报刊登的这类反击新文学的文章,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学理论支持,大多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游戏之作,很少有使人信服的作品。即使有的小报作家注意到新文学否定传统的问题,也只是流于表面地批评几句,指出新文学家倡白话、废文言的主张强词夺理、矛盾百出,但是如何无理、如何矛盾,小报并没有给出深入的解释分析。
尽管小报文学和新文学曾经水火不容,但在1927年前后,新文学开始对自身进行反省,不再批评指责小报文学。小报文学也开始重新认识新文学的价值,重新评估新文学所取得的成绩。小报在讨论什么是不朽的作品时,认为新文学中鲁迅和巴金的作品是真正的不朽之作。20世纪30年代后期,小报文学提出新旧调和的理论,寻找到与新文学调和的可能。所谓新旧调和,即新文学源出于旧文学,新旧文学各有优点和局限,可以相互沟通。小报指出,凡是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新旧调适的结果,张恨水和张爱玲是新旧文学调和得最好的作家。尤其是张恨水的《啼笑因缘》,融新旧于一炉,描写细腻胜于新文艺小说,布局精细又不落旧小说的窠臼,是最优秀的作品。到了20世纪40年代,小报文学更是融合文言和白话,每一份小报在同一个版面上,都同時刊登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写成的文章。可见,与当初对新文学深恶痛绝相比,此时的小报文学逐渐向新文学靠拢。
小报文学之所以愿意接近新文学,在新文学面前甘拜下风,实际上是顺应新的文学格局的需要。小报文学意识到,新文学自面世起,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文坛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面对新文学星星之火势必燎原的趋势,小报文学如果仍然顽固抗拒,最终就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所以,面对文坛的新格局,小报文学只好重新定位自己与新文学的关系,以求继续生存。
从传统道德的观点看来,文以载道,文学作品承担着教化的使命,而市民文学,则一-直处于边缘的地位。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现代文化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市民文学走出了边缘,大放异彩。到了五四运动期间,新文学猛烈抨击大肆泛滥的市民文学,市民文学遭到重创,新文学占据了文坛的制高点,居于正统的地位。
民国时期的小报,用游戏的文字描绘出市井的众生相,是近现代都市中以消闲趣味为主旨、拥有广大中下层市民读者的小型报纸。小报文学,是一种市民文学。正是因为如此,小报文学成为新文学抨击的对象。以上海小报为例,面对新文学的攻击,小报文学也做出多方面的调整,由排斥、抗拒,到逐渐接受、认同新文学。
新文化运动伊始,新文学就非议小报文学的创作。小报文学虽然不以为然,却无法从正面做出反击,因为它以娱乐大众为宗旨,艺术水平与新文学相比,固然是相对粗俗一些。所以,小报文学只能避重就轻地进行回击。小报文学先是从道德层面上讽刺新文学宣扬“不孝”,再攻击新文学倡导的“自由恋爱”是“自由性爱”,又说新文学半欧化的语言犹如天书般晦涩,甚至嘲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说胡适迷信“赛先生”,但常年的旧患糖尿病最终是让“腐败”的中医给治好的。小报刊登的这类反击新文学的文章,由于缺乏足够的文学理论支持,大多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游戏之作,很少有使人信服的作品。即使有的小报作家注意到新文学否定传统的问题,也只是流于表面地批评几句,指出新文学家倡白话、废文言的主张强词夺理、矛盾百出,但是如何无理、如何矛盾,小报并没有给出深入的解释分析。
尽管小报文学和新文学曾经水火不容,但在1927年前后,新文学开始对自身进行反省,不再批评指责小报文学。小报文学也开始重新认识新文学的价值,重新评估新文学所取得的成绩。小报在讨论什么是不朽的作品时,认为新文学中鲁迅和巴金的作品是真正的不朽之作。20世纪30年代后期,小报文学提出新旧调和的理论,寻找到与新文学调和的可能。所谓新旧调和,即新文学源出于旧文学,新旧文学各有优点和局限,可以相互沟通。小报指出,凡是好的文学作品都是新旧调适的结果,张恨水和张爱玲是新旧文学调和得最好的作家。尤其是张恨水的《啼笑因缘》,融新旧于一炉,描写细腻胜于新文艺小说,布局精细又不落旧小说的窠臼,是最优秀的作品。到了20世纪40年代,小报文学更是融合文言和白话,每一份小报在同一个版面上,都同時刊登用文言文和白话文写成的文章。可见,与当初对新文学深恶痛绝相比,此时的小报文学逐渐向新文学靠拢。
小报文学之所以愿意接近新文学,在新文学面前甘拜下风,实际上是顺应新的文学格局的需要。小报文学意识到,新文学自面世起,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文坛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面对新文学星星之火势必燎原的趋势,小报文学如果仍然顽固抗拒,最终就会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所以,面对文坛的新格局,小报文学只好重新定位自己与新文学的关系,以求继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