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今的初中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享受给予和以自我为中心,养成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对待亲情、友情、甚至对生命都比较淡漠,对社会、对生活缺乏一颗“感·爱”之心,这些问题需要与之相应的道德教育来解决。 “爱心”就以主动的、不求回报的、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与人分享。因此,只有将感恩与爱心结合起来才能使学校道德教育落到實处,才能达到促进学生主动而全面发展的目的。
“感·爱”教育是一种基于人的道德情感的教育,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手段,通过一定的“感·爱”教育内容对学生的感恩、爱心的人文教育。作为一种唤起人内心良知的“感·爱”教育,对于提升公民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及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感·爱”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感·爱”意识对于健全他们的人格、营造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感·爱”教育的价值入手,加深对“感·爱”教育的认识,探索“感·爱”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感·爱” 价值 学校教育
一、“感·爱”教育,让爱回归人本
教育就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造就人的工作,因此教育更应体现人文关怀、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当今各地政府大力倡导和谐、关爱,做有道德之人,大力表彰奖励身边好人。然而,现实中,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及家校之间冲突甚至暴力冲突有上升的趋势,恶性事件开始屡见不鲜,教育和谐严重缺失。社会发展、机构改革,教育职场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面对新的复杂教育问题,教师、家长甚至相关的教育部门常感到无所适从。
“人之初,性本善”,情感与生俱来,不断发育成为支持德、智、美诸方面素质发展的基础性、内质性材料。要把这个人内在的材料真正成为一种让人健康“发育”的内驱力,当然是需要教育的。人是从“感动——感悟——‘感·爱’”中不断有爱的体验,爱的付出,爱的升华。教育,最终旨在支持人成长,支持人内心获得生活的意义、体会生命的尊严,从而完整人生、友善他人、建设社会、修身律己的热情和信心。“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人找寻心动的感觉,并因势利导,才能使人内心激发起生活和学习的动力。开展“感·爱”教育,有利于师生人生的完整,素质的提升,终身受用。
“感·爱”教育作为一种回归人本教育模式,能使学生心态,因感生爱,受爱而感,良性循环,从而内化行为,培养健康人格,塑造完美人生,是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教育;同时也是影响老师、带动家庭和睦的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对这个教育模式的创建进行总结,也是对我们工作的反思,不断完善,延续丰富“感·爱”的教育,强化教育的效果。
要让教育回归人本,构建“感·爱”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增进子女与父母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的了解,使学生体悟亲情的重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爱”,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优良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永不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别人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其实看似简单朴素的“感·爱”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情怀。
二、“感·爱”教育的价值
“感·爱”教育是感恩教育与爱心教育的结合。感恩教育是有恩而感,形成认识,是一种感觉,有恩则感,先恩后感,是被动的,针对的;爱心教育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关心、爱护、理解,是平等的,主动的,可普遍施与的。“感·爱”教育关键重“爱”,自己所受的感动与爱,内化为自愿的行动,再授施于别人,影响别人,影响社会,这是大爱。
“感·爱”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爱”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爱”之心,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常怀“感·爱”之心,会让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会让人更懂得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更容易感到快乐。
学校曾经收到过一封2011年刚刚初三毕业学生家长的来信。信中说,女儿曾××自小患上一种名为脊肌萎缩症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腰部不能正常支撑整个上半身,生活和学习中无法完全自理。当年××从小学毕业升上初中,家长既担心她在身体上不能承受,更担心她在心理上产生不好的变化。
但在这个时候学校的老师们给了家长很多信心。班主任甘老师给家长不少的建议,当时甘老师对家长说:“请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尝试一下能否安排同学帮助××完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给我一个机会。”这是家长对学校老师最初的、最深刻的印象。此后,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班里组成了雷锋小组,专门陪伴和帮助她完成学校里的全部教学活动和学习生活当中的种种需要。在这三年的日子里,家长时常都会生出无以为报的感激之情。
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曾××的家长能够感受到学校老师教育学生的用心。学校师生的一点一滴家长都记在心上,都使家长热泪盈眶。在校三年,家长见证了老师们的精心教育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也见证了老师教育下同学们的情谊。没有取笑,没有捉弄,有的只是关爱和友情。她说,自己的女儿感受到了这份关爱,逐渐成为一个精神独立、意志坚强的女孩,女儿在感激和愉快的心情中顺利度过了初中这个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克服了种种身体上的不适应,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前茅,同时获得了多个作文比赛的奖项,并且取得了7中、16中的入学邀请。对于未来,她的女儿有了更多的期待和信心。这是家长当初最担心的,也是今天最欣慰的事!
家长要借这封信,再道一声:谢谢!感谢学校师生所做的一切让女儿度过了如此难忘的初中生活,感谢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陪伴并且帮助她女儿走过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家长也坚信,女儿会带着这份浓浓的爱走向新的生活,女儿未来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沉甸甸的一封信,情真意切的一份情。“给我一个机会”,就在身边的实践,让班集体,让同学们,让受爱的曾同学,让家长,让我们的师生都收获了人性中最宝贵的爱与真诚,以三年实际的行动上了一堂丰富的人生综合课。这正如家长所说:千言万语,难于言表!这份感动与爱将陪伴我们经历与见证的人的一生,影响他们的生活,也会通过他们影响后人,这就是“感·爱”。
“感·爱”教育是一种基于人的道德情感的教育,是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或教育手段,通过一定的“感·爱”教育内容对学生的感恩、爱心的人文教育。作为一种唤起人内心良知的“感·爱”教育,对于提升公民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及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感·爱”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的“感·爱”意识对于健全他们的人格、营造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感·爱”教育的价值入手,加深对“感·爱”教育的认识,探索“感·爱”教育的实践。
关键词:“感·爱” 价值 学校教育
一、“感·爱”教育,让爱回归人本
教育就是为未来的社会培养人、造就人的工作,因此教育更应体现人文关怀、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当今各地政府大力倡导和谐、关爱,做有道德之人,大力表彰奖励身边好人。然而,现实中,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及家校之间冲突甚至暴力冲突有上升的趋势,恶性事件开始屡见不鲜,教育和谐严重缺失。社会发展、机构改革,教育职场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面对新的复杂教育问题,教师、家长甚至相关的教育部门常感到无所适从。
“人之初,性本善”,情感与生俱来,不断发育成为支持德、智、美诸方面素质发展的基础性、内质性材料。要把这个人内在的材料真正成为一种让人健康“发育”的内驱力,当然是需要教育的。人是从“感动——感悟——‘感·爱’”中不断有爱的体验,爱的付出,爱的升华。教育,最终旨在支持人成长,支持人内心获得生活的意义、体会生命的尊严,从而完整人生、友善他人、建设社会、修身律己的热情和信心。“没有感动就没有教育”,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人找寻心动的感觉,并因势利导,才能使人内心激发起生活和学习的动力。开展“感·爱”教育,有利于师生人生的完整,素质的提升,终身受用。
“感·爱”教育作为一种回归人本教育模式,能使学生心态,因感生爱,受爱而感,良性循环,从而内化行为,培养健康人格,塑造完美人生,是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教育;同时也是影响老师、带动家庭和睦的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对这个教育模式的创建进行总结,也是对我们工作的反思,不断完善,延续丰富“感·爱”的教育,强化教育的效果。
要让教育回归人本,构建“感·爱”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增进子女与父母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的了解,使学生体悟亲情的重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爱”,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优良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永不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别人的帮助之恩,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其实看似简单朴素的“感·爱”教育却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情怀。
二、“感·爱”教育的价值
“感·爱”教育是感恩教育与爱心教育的结合。感恩教育是有恩而感,形成认识,是一种感觉,有恩则感,先恩后感,是被动的,针对的;爱心教育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关心、爱护、理解,是平等的,主动的,可普遍施与的。“感·爱”教育关键重“爱”,自己所受的感动与爱,内化为自愿的行动,再授施于别人,影响别人,影响社会,这是大爱。
“感·爱”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情怀和行为。“感·爱”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爱”之心,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常怀“感·爱”之心,会让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和谐,会让人更懂得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更容易感到快乐。
学校曾经收到过一封2011年刚刚初三毕业学生家长的来信。信中说,女儿曾××自小患上一种名为脊肌萎缩症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腰部不能正常支撑整个上半身,生活和学习中无法完全自理。当年××从小学毕业升上初中,家长既担心她在身体上不能承受,更担心她在心理上产生不好的变化。
但在这个时候学校的老师们给了家长很多信心。班主任甘老师给家长不少的建议,当时甘老师对家长说:“请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尝试一下能否安排同学帮助××完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
“给我一个机会。”这是家长对学校老师最初的、最深刻的印象。此后,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导下,班里组成了雷锋小组,专门陪伴和帮助她完成学校里的全部教学活动和学习生活当中的种种需要。在这三年的日子里,家长时常都会生出无以为报的感激之情。
在初中三年的学习中,曾××的家长能够感受到学校老师教育学生的用心。学校师生的一点一滴家长都记在心上,都使家长热泪盈眶。在校三年,家长见证了老师们的精心教育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也见证了老师教育下同学们的情谊。没有取笑,没有捉弄,有的只是关爱和友情。她说,自己的女儿感受到了这份关爱,逐渐成为一个精神独立、意志坚强的女孩,女儿在感激和愉快的心情中顺利度过了初中这个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克服了种种身体上的不适应,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前茅,同时获得了多个作文比赛的奖项,并且取得了7中、16中的入学邀请。对于未来,她的女儿有了更多的期待和信心。这是家长当初最担心的,也是今天最欣慰的事!
家长要借这封信,再道一声:谢谢!感谢学校师生所做的一切让女儿度过了如此难忘的初中生活,感谢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陪伴并且帮助她女儿走过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家长也坚信,女儿会带着这份浓浓的爱走向新的生活,女儿未来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沉甸甸的一封信,情真意切的一份情。“给我一个机会”,就在身边的实践,让班集体,让同学们,让受爱的曾同学,让家长,让我们的师生都收获了人性中最宝贵的爱与真诚,以三年实际的行动上了一堂丰富的人生综合课。这正如家长所说:千言万语,难于言表!这份感动与爱将陪伴我们经历与见证的人的一生,影响他们的生活,也会通过他们影响后人,这就是“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