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铜仁市川硐中学 (554300)
【摘要】本文论述了初中物理学习中易犯的错误:思维缺乏完整性,严密性、准确性、思维混乱,往往答非所问,故需采取比较法,掌握解题技巧,养成物理情感,用物理头脑分析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学物理;易犯错误
学生进入初二开始学习物理,而在这个年龄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急速发展,由儿童步入少年的人生大转变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半是青年,一半是儿童”的特点,加之不同的学生成长的步伐不同,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其思维依然缺乏严谨和全面,甚至表现出混乱。另外初学物理,不懂方法,不入门,致使在学习当中出现这样那样不该出现的错误。下面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举例说明,以期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或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够有所帮助。
1思维缺乏完整性表现在学习当中,遇到简答说明题出现说半截话的现象,把问题说不完整,说不透;有时只说因为不说所以,有时又只说所以不说因为,遇到一题多解的情况,总是考虑不周。例:要想使一束水平光线变成与水平面成60°角的光线、平面镜与水平面夹角为多少度?答案应为30°或60°,但学生多数只答出一个答案,虽然平时老师对一题多解的情况多次强调,但是学生一遇到新的题目,仍然会顾此失彼,考虑详尽。
2.思维缺乏严密性叙述问题时不注意定语的使用。例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情况”,学生叙述则为:“温度、面积和空气流动情况”,丢掉了相应的定语,然而正是定语代着某一现象发生的条件,没有相应的条件或者条件不符,现象就不会发生。
3.思维缺乏准确性,用词不注意近义词的区别例如,填空: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要--被测液体中。答案为:“安全浸入”或“浸没到”,而学生不注意“浸入”与“浸没”的区别,不加思考地填为“浸入”一然而物理是一门科学,要讲究严谨,来不得半丝马虎。
4.思维肤浅,以点代面,不能由现象深入到本质例如1:填空:______________吸热熔化时温度不变,而______________吸热溶化时温度升高。最佳答案为“晶体”,和“非晶体”,而有的学生则填写为“冰”和“松香”,这,大概老师讲解晶体和非晶体时,用的是冰和松香做的实验,结果学生只记住了实验现象,而对它们所代表的一般性的、本质的规律认识不够。例2:教材在讲解“惯性”概念(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时,是由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亦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间,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直接得出来的,于是学生脑子里就产生了死结,认为物体只有不受力的时候,才具有惯性,而对“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一本质现象理解不了。
5.思维混乱,答非所问或本末倒置例:写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生答为: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这显然与题目“加快蒸发的措施”的答案相混淆,答非所问。
以上只是例举了有限的几个例子,学生作业当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多。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我认为小事不小,小中见大,由小事可以窥见学生思维当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如果从一开始就对学生严格要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弓l导和帮助,培养学生严谨、深刻和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使学生做得更加完美,并且对以后的学习大有帮助。
另外,学生初学物理,不懂方法,不入门,下面谈一些这一方面的体会。
1、采用“比较法”来加强对物理单位的感性认识有一类题目考察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感到茫然失措,无从下手。例如,选择:(1)下列几种动物,其重可能是30N的是()
A、一只鸽子 B、一只老母鸡
C、一只成年羊D、一头老年
(2)常见的热水瓶,其容积大约为()
A、200mlB、20CLC、2LD、20ml
对于(1),学生对“牛顿”大小的感性认识不强,但是对“斤”都比较熟悉,而“斤”与“牛”之间又存在着关系,1斤=0.5千克,1千克对应于约1 0牛,所以1斤对应于5牛,那么30N就对应于6斤,显然应该选择B;对于(2),我们知道,实验室有一种烧杯,其容积是500ml,而一个暖瓶的容积大约为其4倍,即2L,故应选择C。在这里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注重实践,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方法,即采取把不熟悉的东西设法变成自己熟悉的东西,然后再以熟悉的东西为参照物,进行对比的方法。此法我认为非常行之有效。
2、掌握计算题的解题“学问”
对于计算题,最好采取步步为营,分步求解的方法,而不要图省事,把所有的物理过程“杂烩”到一个式子中去。否则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出错,将会造成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失去整个题的得分的“悲剧”。例如,有一题目为:一辆集装箱长为30m,以7m/s的速度通过一座桥,所花时间为20s,求桥的长度。此题解的过程可以分为两步:(1)车在20s为通过的路程为S1=v车t=7m/s×20s=140m(2)桥的长度S2=S1- S车=140m-30m=110m,有的学生将(1)、(2)两步合而为一,S=v车t+S车,并且由于失误,将(2)中的“一”号写成了“+”号,这样在要求严格的教师手下,将会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一分不得。而如果分步求解,则将分步给分。
3、要培养物理情感和素质,用物理头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方法的应用不如数学方法显得轻车熟路,遇到某些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时,不会用物理方式去解决,而是表现出惯性思维,采取纯数学方法。例如:在一只空心铁球内充满铅,总质量为2690克,体积为300厘米。,这只金属球含有铁、铅的体积之比多大?(P铁=7.8×103千克/米。P铝=11.3×103千克/米。)学生解:设铁、铅的体积分别为x、y,则据已知条件有:
x+y=3007.8x+11.3y=2690
解方程组得:x=2 00,y=100
答:铁、铅之比为2:1。
这样用x、y来表示某些物理量,把物理问题纯粹数学化,就容易忽略物理量的意义。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物理头脑,教会学生在理解各个量的物理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书写物理过程,用物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4、适当记忆或了解一些常识性的物理数据现在的物理学习越来越注重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好多题目都要求对一些常识性的数据有所了解。
例,选择:能装下1kg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 kg的( )
A、硫酸B、汽油C、煤油D、酒精
要回答此间题,需要比较硫酸、汽油、煤油和酒精与水的密度,因此要对它们的密度有所了解。大纲不要求记忆除水以外其他物质的密度,但是对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要求对它们的密摩值有所了解。
【摘要】本文论述了初中物理学习中易犯的错误:思维缺乏完整性,严密性、准确性、思维混乱,往往答非所问,故需采取比较法,掌握解题技巧,养成物理情感,用物理头脑分析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学物理;易犯错误
学生进入初二开始学习物理,而在这个年龄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急速发展,由儿童步入少年的人生大转变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一半是青年,一半是儿童”的特点,加之不同的学生成长的步伐不同,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其思维依然缺乏严谨和全面,甚至表现出混乱。另外初学物理,不懂方法,不入门,致使在学习当中出现这样那样不该出现的错误。下面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举例说明,以期对老师的教学工作或学生今后的学习能够有所帮助。
1思维缺乏完整性表现在学习当中,遇到简答说明题出现说半截话的现象,把问题说不完整,说不透;有时只说因为不说所以,有时又只说所以不说因为,遇到一题多解的情况,总是考虑不周。例:要想使一束水平光线变成与水平面成60°角的光线、平面镜与水平面夹角为多少度?答案应为30°或60°,但学生多数只答出一个答案,虽然平时老师对一题多解的情况多次强调,但是学生一遇到新的题目,仍然会顾此失彼,考虑详尽。
2.思维缺乏严密性叙述问题时不注意定语的使用。例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和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情况”,学生叙述则为:“温度、面积和空气流动情况”,丢掉了相应的定语,然而正是定语代着某一现象发生的条件,没有相应的条件或者条件不符,现象就不会发生。
3.思维缺乏准确性,用词不注意近义词的区别例如,填空: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要--被测液体中。答案为:“安全浸入”或“浸没到”,而学生不注意“浸入”与“浸没”的区别,不加思考地填为“浸入”一然而物理是一门科学,要讲究严谨,来不得半丝马虎。
4.思维肤浅,以点代面,不能由现象深入到本质例如1:填空:______________吸热熔化时温度不变,而______________吸热溶化时温度升高。最佳答案为“晶体”,和“非晶体”,而有的学生则填写为“冰”和“松香”,这,大概老师讲解晶体和非晶体时,用的是冰和松香做的实验,结果学生只记住了实验现象,而对它们所代表的一般性的、本质的规律认识不够。例2:教材在讲解“惯性”概念(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时,是由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亦即“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间,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直接得出来的,于是学生脑子里就产生了死结,认为物体只有不受力的时候,才具有惯性,而对“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一本质现象理解不了。
5.思维混乱,答非所问或本末倒置例:写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生答为: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这显然与题目“加快蒸发的措施”的答案相混淆,答非所问。
以上只是例举了有限的几个例子,学生作业当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多。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我认为小事不小,小中见大,由小事可以窥见学生思维当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如果从一开始就对学生严格要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弓l导和帮助,培养学生严谨、深刻和完善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使学生做得更加完美,并且对以后的学习大有帮助。
另外,学生初学物理,不懂方法,不入门,下面谈一些这一方面的体会。
1、采用“比较法”来加强对物理单位的感性认识有一类题目考察学生对物理单位大小的感性认识,但是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感到茫然失措,无从下手。例如,选择:(1)下列几种动物,其重可能是30N的是()
A、一只鸽子 B、一只老母鸡
C、一只成年羊D、一头老年
(2)常见的热水瓶,其容积大约为()
A、200mlB、20CLC、2LD、20ml
对于(1),学生对“牛顿”大小的感性认识不强,但是对“斤”都比较熟悉,而“斤”与“牛”之间又存在着关系,1斤=0.5千克,1千克对应于约1 0牛,所以1斤对应于5牛,那么30N就对应于6斤,显然应该选择B;对于(2),我们知道,实验室有一种烧杯,其容积是500ml,而一个暖瓶的容积大约为其4倍,即2L,故应选择C。在这里我们一方面要求学生注重实践,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方法,即采取把不熟悉的东西设法变成自己熟悉的东西,然后再以熟悉的东西为参照物,进行对比的方法。此法我认为非常行之有效。
2、掌握计算题的解题“学问”
对于计算题,最好采取步步为营,分步求解的方法,而不要图省事,把所有的物理过程“杂烩”到一个式子中去。否则如果其中某一个环节出错,将会造成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失去整个题的得分的“悲剧”。例如,有一题目为:一辆集装箱长为30m,以7m/s的速度通过一座桥,所花时间为20s,求桥的长度。此题解的过程可以分为两步:(1)车在20s为通过的路程为S1=v车t=7m/s×20s=140m(2)桥的长度S2=S1- S车=140m-30m=110m,有的学生将(1)、(2)两步合而为一,S=v车t+S车,并且由于失误,将(2)中的“一”号写成了“+”号,这样在要求严格的教师手下,将会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一分不得。而如果分步求解,则将分步给分。
3、要培养物理情感和素质,用物理头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初学物理,对物理方法的应用不如数学方法显得轻车熟路,遇到某些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时,不会用物理方式去解决,而是表现出惯性思维,采取纯数学方法。例如:在一只空心铁球内充满铅,总质量为2690克,体积为300厘米。,这只金属球含有铁、铅的体积之比多大?(P铁=7.8×103千克/米。P铝=11.3×103千克/米。)学生解:设铁、铅的体积分别为x、y,则据已知条件有:
x+y=3007.8x+11.3y=2690
解方程组得:x=2 00,y=100
答:铁、铅之比为2:1。
这样用x、y来表示某些物理量,把物理问题纯粹数学化,就容易忽略物理量的意义。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物理头脑,教会学生在理解各个量的物理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和书写物理过程,用物理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4、适当记忆或了解一些常识性的物理数据现在的物理学习越来越注重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好多题目都要求对一些常识性的数据有所了解。
例,选择:能装下1kg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 kg的( )
A、硫酸B、汽油C、煤油D、酒精
要回答此间题,需要比较硫酸、汽油、煤油和酒精与水的密度,因此要对它们的密度有所了解。大纲不要求记忆除水以外其他物质的密度,但是对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要求对它们的密摩值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