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抒情是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状物、绘景,都离不开抒情。恰到好处地抒情,往往可以使文章的情感更加充沛。下面,笔者归纳几种常用的抒情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借鉴运用。
一、直抒胸臆法
直抒胸臆法是一种直接抒情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指不拐弯抹角,不借助任何“附着物”,直截了当地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倾诉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此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同学们在运用时要把握分寸,不可空洞地呼喊,无病呻吟。
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直抒胸臆,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苦闷、悲愤。又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毫不遮掩地袒露自己甘愿为天下寒士之幸福而牺牲的思想感情,这种发自肺腑的忧国忧民情怀、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以及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无不令人动容;再如,苏轼《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情如滔滔江水,飞流直下,喷涌而出,直接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二、绘景抒情法
绘景抒情法,主要包括借景抒情、移情于景、触景生情等方式,即在抒情时并不直接抒发感情,而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绘景抒情法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方法,其情感表达委婉含蓄,含而不露,往往以写景为手段,以抒情为目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选准写景角度,抓住景物的特征,融情于景。
朱自清的《春》一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可谓如诗如画。作者通过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有代表性的春天景物,赞美了春的生机盎然和蓬勃向上,抒发了对春天的由衷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融情于景,通过抓住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描写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冬景图,抒发了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赞美和怀念之情。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三、咏物抒情法
咏物抒情,又被称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通过描写具体的物象抒发某种思想感情,寄寓某种抱负、志趣、情操以及意愿。咏物抒情法常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咏物,乍看是在咏物,实则是在咏怀、抒情、言志,其特点是“以物为喻,物中有情,情中有物,物我交融,相映生辉”。其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情深意远。在运用时,同学们要找准所咏之物,找到物象与情志之间的相似点,不可牵强附会,无中生有。
譬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中采用类比起兴的手法,以“陋室”为依托,以“名人”对举,引古贤以自况,通过赞美陋室不“陋”,抒发自己不慕名利、高洁傲骨的节操以及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又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巧用映衬、比拟、象征的手法,通过咏莲,歌颂君子通达正直、志潔行廉的品格,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追名逐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堪称咏物词的绝唱,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通过赞颂梅花傲然不屈的品格,表明自己的坚贞不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是咏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精品,作者通过描写紫藤萝花,充分展示了藤萝花的外在形象美与内在意蕴美,进而由“实”转“虚”、由“物”升华为“情”,引发对苦难的深思,赞美了生命的美好,展现了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总之,“文章不是无情物”,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要注意归纳和掌握课本中的抒情技法,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赋“情”为文,以“情”动人,使文章更加出彩。
一、直抒胸臆法
直抒胸臆法是一种直接抒情的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指不拐弯抹角,不借助任何“附着物”,直截了当地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倾诉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此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同学们在运用时要把握分寸,不可空洞地呼喊,无病呻吟。
例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直抒胸臆,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苦闷、悲愤。又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毫不遮掩地袒露自己甘愿为天下寒士之幸福而牺牲的思想感情,这种发自肺腑的忧国忧民情怀、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以及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无不令人动容;再如,苏轼《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感情如滔滔江水,飞流直下,喷涌而出,直接抒发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二、绘景抒情法
绘景抒情法,主要包括借景抒情、移情于景、触景生情等方式,即在抒情时并不直接抒发感情,而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绘景抒情法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方法,其情感表达委婉含蓄,含而不露,往往以写景为手段,以抒情为目的。在运用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选准写景角度,抓住景物的特征,融情于景。
朱自清的《春》一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可谓如诗如画。作者通过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有代表性的春天景物,赞美了春的生机盎然和蓬勃向上,抒发了对春天的由衷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融情于景,通过抓住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描写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冬景图,抒发了对济南冬天深深的喜爱、赞美和怀念之情。如“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三、咏物抒情法
咏物抒情,又被称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通过描写具体的物象抒发某种思想感情,寄寓某种抱负、志趣、情操以及意愿。咏物抒情法常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衬托等修辞手法咏物,乍看是在咏物,实则是在咏怀、抒情、言志,其特点是“以物为喻,物中有情,情中有物,物我交融,相映生辉”。其情感表达曲折委婉,运用得当,可以使文章情深意远。在运用时,同学们要找准所咏之物,找到物象与情志之间的相似点,不可牵强附会,无中生有。
譬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一文中采用类比起兴的手法,以“陋室”为依托,以“名人”对举,引古贤以自况,通过赞美陋室不“陋”,抒发自己不慕名利、高洁傲骨的节操以及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又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巧用映衬、比拟、象征的手法,通过咏莲,歌颂君子通达正直、志潔行廉的品格,表明自己洁身自好、不追名逐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堪称咏物词的绝唱,作者托物言志,以物喻人,通过赞颂梅花傲然不屈的品格,表明自己的坚贞不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是咏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精品,作者通过描写紫藤萝花,充分展示了藤萝花的外在形象美与内在意蕴美,进而由“实”转“虚”、由“物”升华为“情”,引发对苦难的深思,赞美了生命的美好,展现了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总之,“文章不是无情物”,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要注意归纳和掌握课本中的抒情技法,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赋“情”为文,以“情”动人,使文章更加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