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思考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ot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小学校本教研;选题策略;研究策略;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1128(2008)01-0062-02
  
  校本教研作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研形式,正在广大中小学逐步推开,并以其特有的优势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认可,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小学校本教研过程中出
  现的某些现象,影响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现 象
  
  1.校本教研选题“偏”
  当前小学校本教研选题“偏”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选题太大,比如“我与新课程同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等,这样的选题可以说是“无用的真理”、“正确的废话”。二是选题不切实际,比如有些学校的教师多为中老年教师,中老年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水平有限,而学校选择“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这样的选题,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三是选题不具普遍性,没有研讨的价值。比如有一所学校把一位低年级教师提出的“提高学生口算正确率”确定为全校数学教师的研究选题,这样的问题其实只要让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去探讨就行了,作为全校性的选题价值不大。
  2.校本教研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本学期校本教研的内容是“七个一”活动:每位教师看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摘抄一万字的业务学习笔记,研究一个课题,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和一篇专题论文,每周一次业务学习,听一次专家的专题报告……
  ——摘自某小学教研工作计划
  如此校本教研只会出现两种结果:或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形式主义,为应付学校检查而机械完成任务;或远离实践高谈阔论,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使教师对理论研究敬而远之。教师的能力能发展吗?
  3.研究者态度不端正
  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是要把学生“教好”,进行校本教学研究自己没精力也没能力,教学研究是专家的事情,与我们普通教师无关;另一些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是为应付上级的工作检查,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中看不中用。这些认识和现象存在的原因,是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涵义缺乏正确的理解,同时也是教师在参与“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收获所造成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校本教研,如何开展校本教研,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探讨。
  
  二、校本教研的涵义
  
  校本教研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工作”而进行的研究。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以研究解决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为内容,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学科教研组为研究的组织单位,以边研究、边解决、边提高为基本特征,以直接解决具体问题为原则,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活动。
  可以看出,校本教研既不是否定原来的学校教研工作,也不是拒绝新的做法,而是对原来教研工作的继承与创新。特别是集体备课、随堂听课、集体评课这些原有的教研方式仍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不能放弃,需要继承,并增加新的内容使其更好的发展。要形成学校教研特色,就要拓宽教师的视野,丰富教研的形式,充实教研的内容,提升教研理论水平,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此形成学校教研的共同愿景,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三、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策略
  
  1.“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的选题策略
  校本教研的内涵应该是教学研究向学校的回归、向教师的回归、向教学实践的回归。其选题应该历经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的过程。具体地说,首先,校本教研的选题不是学校领导、专家学者、行政部门从上而下强加给教师的“他人的问题”,而应该是教室里、教学中,发生的真实问题,是教师发现并提出的自己的问题。其次,校本教研选题还应该历经一个收集、分析、提炼、整合,再由学校确定下达教师、教研组的过程。在科学、合理选题过程中采用“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的选题策略,是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有力保障。
  所谓“大题小做”是指校本教研的目光着眼于教学的微观层面,把大课题分解为更符合教育教学实际的小课题加以研究,使校本研究的课题更小一些,更具体一些。如在研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样的校本课题时,可以将这个大课题分解为“学生评价的原则”、“科学评价学生的方法”、“教师评价的作用”等若干子课题,教师可以从大课题的各个小层面开展研究,更具针对性、可操作性。
  所谓“小题大做”是指在校本教研中重视每个小问题,教师立足课堂将小问题看作大课题进行研究,放大其研究价值。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个根本问题上。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理念、教学即研究的理念、过程即研究的理念、反思即研究的理念。同时,可以把本校已经立项的旧课题放在新课改的环境下重新审视,充分挖掘旧课题在新课改中的科研价值,把校本教研的小课题认真大做。
  2.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研究策略
  所谓“大处着眼”是指校本教研具有校本性、科研性、人本性、牵引性。校本教研的根本在于观念和意识,不在于方法。方法不是不重要,但意识和观念更具根本性、先导性。因此,校本教研要着眼于学校、老师、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要着眼于学校、老师,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要以人为本,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校本研究的全过程应该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
  所谓“小处着手”是指运用“案例分析”开展校本教研。案例分析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通过案例分析研究可以“解读”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实现资源的真正共享,促进案例的研究者、参与者及相关人员反思教学实践,深入思考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而调整或改进教学,实现教学工作的创新和突破。因此,案例分析被认为是课改中“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和教学理论的故乡”。
  3.建立多元评价机制的管理策略
  学校应改革“考试成绩”这个一元评价模式,建立教学过程、教研成果等多元的评价体系,在教师的晋级、评优、提干、福利待遇等方面,既要注重教师的敬业精神和教学业绩,又要注重他们的研究精神和理论素养,用科学的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的健康成长。例如,将教师分为合格型、经验型、研究型、专家型四种类型,制订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教师可参照评价标准自主评价,申报所属类型,由学校组织专家组审核评定。同时,给予“研究型”和“专家型”特殊奖励,并为不同类型、不同个性特长的教师搭建学习、锻炼和展示的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构建一种和谐、平等、共同发展的校本教研体系。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吴国良)
其他文献
【关键词】 数学课堂;兴趣;教学媒体;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1—0059—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效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课堂的高效,始于教师,源于学生。高效课堂是“围绕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生、发展学生”的教学活动。本文结合笔者实践经验谈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怎样
韩国现代建设集团CEO出身的李明博出任新一届总统后,就明确提出了自己“实用主义外交”、“能力型政府”以及注重市场经济原理的“CEO型”国家执政路线。李明博总统更是充分地把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原理广泛地运用到教育领域,其教育政策可以简略概括为“自由、多样、竞争、评价”八个宇,以从根本上提高韩国各级教育机关的水平和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力。李明博明确表示要对韩国现行教育政策的根基“三不政策”——禁止大学自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业务素养;形式;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2—0124—01  作业既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又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和衡量标准。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作业却成了学生的 “包袱”和负担,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和对后续学习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重视作业布置这一环节,将其纳入教学的
[目的]w-6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2)催化油酸(18∶1)去饱和形成亚油酸(18∶2),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第一个关键酶。为了探究DsFAD2在盐藻油脂合成积累中的作用。[方法]本文以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0例和辛伐他汀治疗组31例。常规治疗组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采用阿司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