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实际需求,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当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使课堂教学更加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优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一成不变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导致了课堂教学无法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在过去的课堂当中,教师习惯通过单向的知识传授体系来完成教学,所谓的“单向”,指的就是由教师主导,学生学习地位较为被动,知识的内化过程由教师掌握,学生习惯了去接受“加工”后的信息,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
2、教学重心错误,数学学科价值难以发挥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学习它不仅仅是对学生能力的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有着巨大的帮助。通过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科思维和优秀的探究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过于重视分数,一切以分数提升为核心要素,忽视了数学的其他价值,导致了学科宏观性下降。学生在枯燥的理论讲解和机械化的题海练习中,会逐渐降低学习欲望,不仅学习效率较差,学习的激情也会下降,呆板的思维过程不能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导致教学模式的进步受限,无法达到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
3、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学习能力难以提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对于课堂有着极为强势的干涉和主导作用,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主意见,也不敢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师生间信息交互闭塞,不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学模式与学生的适配性会不断下跌。在这种教学当中,学生的学习问题无法得到反馈,会逐渐形成知识断层、认知脱节,教师不了解学生问题,盲目推进教学进度,会导致教学效率下滑,导致班级间优劣差距加大,这种忽视学生学习实情的教学现状,也是导致学生学习能力无法提升,核心素养难以得到强化的重要原因。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高优效路径
1、尊重学生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将整个课堂教学交还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热情地进行知识内容的探索以及学习,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高。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分类”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三角形图片展示出来,所展示的内容要包含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等,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些三角形的形状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师还要让学生将展示的三角形进行正确的分类,并且给每一个三角形写出独特的名称,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知识内容来对比自身的分类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在分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归纳能力的有效提高。
2、創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对小学生而言,小学是他们建立应用意识的启蒙时期,对后续的学习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构建情境时,应渗透生活化因素,将生活情境迁移到课堂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例如,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小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且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用小数。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便能够使他们联想到“超市购物”运用小数。随后,笔者便结合实际生活呈现出情境图,即超市的一角。这时,笔者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引导他们从中挑选出两件商品,并计算出总共的价格。这样的方式便使得每个学生主动融入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并切实体会挑选商品、计算价格的过程。但每个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运算时便陷入思考中。这时,笔者便发挥了学生学习引导者的作用,先引导学生估算两件商品的总价格,然后鼓励学生思考,将其转化为学习过的整数加法,最后由全班交流小数加法的算理过程,进而促进每个学生总结、归纳出具体的算法法则。
3、引入课外知识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点比较密集,学习任务较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会让学生利用一切时间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反复的学习。但对于课外的数学知识拓展不足,造成学生学习视野狭窄。对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课外知识拓展,让学生接触到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故事,提升数学学习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丰富的课外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外形看起来像三角形呢?”学生可以联想到粽子、风筝、切开的西瓜等事物。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外形是三角形呢?”学生能够联想到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等,体会数学与人文知识交融的奇妙性。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对学生联想到的事物进行展现,让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感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三角形都是平面的吗?”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现曲面三角形,开拓学生的认知。比如,教师可以在屏幕上呈现一只画有三角形的篮球,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曲面三角形的特点,生动体会数学知识的奇妙。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平面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曲面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或者大于180°,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究强烈的探究动力。
三、结语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非常重要,能够给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重视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给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宓宁.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研究[J]. 考试周刊,2018(1):91.
[2] 刘培学. 浅析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 学周刊,2018,30(30):35-3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优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一成不变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导致了课堂教学无法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在过去的课堂当中,教师习惯通过单向的知识传授体系来完成教学,所谓的“单向”,指的就是由教师主导,学生学习地位较为被动,知识的内化过程由教师掌握,学生习惯了去接受“加工”后的信息,养成了懒于思考的习惯。
2、教学重心错误,数学学科价值难以发挥
数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学习它不仅仅是对学生能力的强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有着巨大的帮助。通过分析、解决数学问题,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科思维和优秀的探究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师过于重视分数,一切以分数提升为核心要素,忽视了数学的其他价值,导致了学科宏观性下降。学生在枯燥的理论讲解和机械化的题海练习中,会逐渐降低学习欲望,不仅学习效率较差,学习的激情也会下降,呆板的思维过程不能够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会严重阻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导致教学模式的进步受限,无法达到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要求。
3、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学习能力难以提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对于课堂有着极为强势的干涉和主导作用,学生很少有机会发表自主意见,也不敢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师生间信息交互闭塞,不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学模式与学生的适配性会不断下跌。在这种教学当中,学生的学习问题无法得到反馈,会逐渐形成知识断层、认知脱节,教师不了解学生问题,盲目推进教学进度,会导致教学效率下滑,导致班级间优劣差距加大,这种忽视学生学习实情的教学现状,也是导致学生学习能力无法提升,核心素养难以得到强化的重要原因。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高优效路径
1、尊重学生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主动权和自主权,将整个课堂教学交还给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热情地进行知识内容的探索以及学习,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提高。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分类”这部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三角形图片展示出来,所展示的内容要包含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等,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这些三角形的形状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师还要让学生将展示的三角形进行正确的分类,并且给每一个三角形写出独特的名称,之后,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知识内容来对比自身的分类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在分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归纳能力的有效提高。
2、創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对小学生而言,小学是他们建立应用意识的启蒙时期,对后续的学习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构建情境时,应渗透生活化因素,将生活情境迁移到课堂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例如,在“小数加减法”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小数加减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且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哪些地方经常用小数。由于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便能够使他们联想到“超市购物”运用小数。随后,笔者便结合实际生活呈现出情境图,即超市的一角。这时,笔者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引导他们从中挑选出两件商品,并计算出总共的价格。这样的方式便使得每个学生主动融入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并切实体会挑选商品、计算价格的过程。但每个学生在计算小数加法运算时便陷入思考中。这时,笔者便发挥了学生学习引导者的作用,先引导学生估算两件商品的总价格,然后鼓励学生思考,将其转化为学习过的整数加法,最后由全班交流小数加法的算理过程,进而促进每个学生总结、归纳出具体的算法法则。
3、引入课外知识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点比较密集,学习任务较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普遍会让学生利用一切时间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反复的学习。但对于课外的数学知识拓展不足,造成学生学习视野狭窄。对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课外知识拓展,让学生接触到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故事,提升数学学习的思维品质和意志品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特性”时,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丰富的课外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外形看起来像三角形呢?”学生可以联想到粽子、风筝、切开的西瓜等事物。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哪些著名的建筑物外形是三角形呢?”学生能够联想到埃菲尔铁塔、埃及金字塔等,体会数学与人文知识交融的奇妙性。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对学生联想到的事物进行展现,让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学习感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三角形都是平面的吗?”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现曲面三角形,开拓学生的认知。比如,教师可以在屏幕上呈现一只画有三角形的篮球,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曲面三角形的特点,生动体会数学知识的奇妙。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在平面三角形中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曲面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或者大于180°,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究强烈的探究动力。
三、结语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非常重要,能够给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重视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给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宓宁. 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之研究[J]. 考试周刊,2018(1):91.
[2] 刘培学. 浅析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 学周刊,2018,30(3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