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阅读能够陶冶情操,提高自我修养。传统的阅读教学偏重于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的教授,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及阅读习惯的培养。批注式阅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批注式阅读教学能够以注释、批语、提要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挖掘文本内涵与特点,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文章就批注式阅读在小学高年段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几点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高年段;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引言
批注式阅读,简而言之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具体是指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时,使用线条、符号或者文字对文章的内容、句式、写作手法或情感等表达自己的理解,以此做到真正理解文章内容。批注式阅读对学生优秀阅读习惯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还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其他阅读方式相比,批注式阅读更注重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也能促进学生在阅读时和文本进行对话,更深人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小学高段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一、我国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重要性和现状分
(一)批注式阅读的重要性
在之前较为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讲解相关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知识接受情况的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很难形成独立的学习思维,这也使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基于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某些语言或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随后阐明文章的写作技巧、主题、情感、水平、结构等,以此总结和分析文章的主旨,并使用自己的文字符号和标记进行批注,这种阅读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批注式阅读现状分析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认知和理解能力普遍较弱,没有完全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使学生对批注式阅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加之教师并未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效的阅读指导,导致学生对哪些内容需要进行批阅注释并不清楚,进而注释随意。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还未能发挥批注式阅读的效果。而这也恰恰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只能依据教师的规划去进行相关学习,难以对学习形成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重视课前批注,在好奇心驱动下提高学生自主批注阅读的兴趣
批注式阅读教学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前提环节,开展课前批注式阅读也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性,对新鲜事物、新课文、新文段的好奇度非常大,课前预习时刚接触到课文,学生对文段内容充满未知与好奇。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能自主地通过课前批注阅读开展文段学习,一方面初步走近文本,一方面可让学生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在走进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主感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个切人点,开展课前批注式阅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成效显著。
(二)趣味问题引导,培养批注习惯
在高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还属于发展阶段,所以学生会对批注式阅读产生疑问,这属于小学生的天性,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天性,将学生的好奇心加以引导,通过趣味化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批注式阅读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学统编版教材《穷人》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篇课文中所体现的写作表现手法与作者的写作情况,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时,可以通过问题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批注习惯,帮助学生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首先,针对题目,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进行引导:“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穷人’,那么同学们是如何理解‘穷’这个字的?”随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文章中有哪些句子能够将‘穷’表现出来?标记你认为可以体现‘穷’的句子,并说一说你的理解。”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内容后,教师再提出问题:“文章是一篇小说,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来概括该篇课文具体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虽然叫作‘穷人’,但为什么文章中全篇内容都没有出现一个‘穷’字?”这样的趣味问题引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时找准批注方向,从而深化知识学习,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对《穷人》展开批注阅读,并对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从而提出以下问题:“这篇文章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问题展开创意理解,并在文章中进行相应的阅读批注。比如可以用蓝色的笔表示对比的修辞手法,用红色的笔代表衬托的修辞手法,在自主阅读批注结束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整体性的总结与归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便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的作用,能够将渔夫妻子桑娜整体的心理矛盾充分呈现出来,同时还能够展现出渔人夫妇宁愿自己克服困难,甘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崇高精神与品质。
三、结语
批注式阅读,以文字或符号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动笔记录,动手思考,既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批注式阅读,更好地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彩霞.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意见分析[J].才智,2019(30):169.
[2]程庆娣,张旭.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索[J].农家参谋,2019(03):168.
[3]刘晓利.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关键词:小学高年段;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獻标识码:A
引言
批注式阅读,简而言之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具体是指学生在进行自主阅读时,使用线条、符号或者文字对文章的内容、句式、写作手法或情感等表达自己的理解,以此做到真正理解文章内容。批注式阅读对学生优秀阅读习惯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还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其他阅读方式相比,批注式阅读更注重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也能促进学生在阅读时和文本进行对话,更深人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小学高段开展批注式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一、我国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重要性和现状分
(一)批注式阅读的重要性
在之前较为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较深,在课堂教学中,只是一味讲解相关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知识接受情况的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很难形成独立的学习思维,这也使学生很难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基于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某些语言或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随后阐明文章的写作技巧、主题、情感、水平、结构等,以此总结和分析文章的主旨,并使用自己的文字符号和标记进行批注,这种阅读方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批注式阅读现状分析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认知和理解能力普遍较弱,没有完全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使学生对批注式阅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加之教师并未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有效的阅读指导,导致学生对哪些内容需要进行批阅注释并不清楚,进而注释随意。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还未能发挥批注式阅读的效果。而这也恰恰反映出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只能依据教师的规划去进行相关学习,难以对学习形成自己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重视课前批注,在好奇心驱动下提高学生自主批注阅读的兴趣
批注式阅读教学可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前提环节,开展课前批注式阅读也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性,对新鲜事物、新课文、新文段的好奇度非常大,课前预习时刚接触到课文,学生对文段内容充满未知与好奇。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能自主地通过课前批注阅读开展文段学习,一方面初步走近文本,一方面可让学生自主扫清字词障碍,在走进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主感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个切人点,开展课前批注式阅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成效显著。
(二)趣味问题引导,培养批注习惯
在高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还属于发展阶段,所以学生会对批注式阅读产生疑问,这属于小学生的天性,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天性,将学生的好奇心加以引导,通过趣味化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批注式阅读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学统编版教材《穷人》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篇课文中所体现的写作表现手法与作者的写作情况,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时,可以通过问题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批注习惯,帮助学生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首先,针对题目,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进行引导:“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穷人’,那么同学们是如何理解‘穷’这个字的?”随后教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文章中有哪些句子能够将‘穷’表现出来?标记你认为可以体现‘穷’的句子,并说一说你的理解。”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内容后,教师再提出问题:“文章是一篇小说,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来概括该篇课文具体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题目虽然叫作‘穷人’,但为什么文章中全篇内容都没有出现一个‘穷’字?”这样的趣味问题引导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批注习惯,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时找准批注方向,从而深化知识学习,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在对《穷人》展开批注阅读,并对文章有了大概的了解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从而提出以下问题:“这篇文章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之后教师再让学生结合问题展开创意理解,并在文章中进行相应的阅读批注。比如可以用蓝色的笔表示对比的修辞手法,用红色的笔代表衬托的修辞手法,在自主阅读批注结束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整体性的总结与归纳。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便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对比与衬托修辞手法的作用,能够将渔夫妻子桑娜整体的心理矛盾充分呈现出来,同时还能够展现出渔人夫妇宁愿自己克服困难,甘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崇高精神与品质。
三、结语
批注式阅读,以文字或符号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过程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动笔记录,动手思考,既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批注式阅读,更好地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彩霞.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意见分析[J].才智,2019(30):169.
[2]程庆娣,张旭.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策略探索[J].农家参谋,2019(03):168.
[3]刘晓利.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