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贯彻《数学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教师通过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还是采用传统“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比如题海战术、固定的解题套路等,学生缺少思考、质疑、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机会,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差异性,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同,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这些差异,因此错过了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具、学具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学具、教具,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只有当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时,才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事物和观察现象。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适时、适量、适度地引导学生操作学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去尝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概念的形成,进而获取和掌握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组织学生利用小棒摆三角形。先拿出10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问可以摆几个三角形?还剩几根小棒?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同时写出剩下的小棒数,然后再让学生分别取出11根至14根小棒,照样子进行操作,板书,强化训练。通过这一动手操作,学生初步理解了余数的产生和余数的含义,并初步概括出余数的概念。所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具、学具的直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让数学概念更容易理解,让数学思考变得更有方法,让数学变得更容易学习。
二、重视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发挥学生想象力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学生才会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探索精神。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想象力开始扩张,在大脑中形成表象,久而久之创造性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也更加有逻辑性。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钟面上时针转3圈,分针转了多少圈呢?我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思考答案会是什么呢。几分钟过后,有学生纷纷举起来了小手,给出了不同的答案:36圈、72圈、12圈、30圈……看到学生们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小眼神,我并没有马上说出正确答案,而是抓住学生想验证答案的迫切心理,我开始提问“要想解决时针转3圈,分针转几圈,必须知道什么呢?”“时针转一圈,分针转几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有个学生回答说“时针走一大格,分针就转1圈。那么時针走一圈,就走了12大格,分针就转了12圈。所以,时针转一圈,分针就转了12圈。”听完这个学生的解释,大多数同学恍然大悟了,纷纷鼓起了掌声。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思维定势即思考受到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它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障碍。而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或沿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是一种寻求变异,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老师要给学生们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诱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究。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例如:算式5+8=13,你能说说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吗?有学生回答说“我买笔记本花了5元,买圆珠笔花了8元,一共花了多少元?”又有学生回答说“公交车上有5个人,上来8个人,公交车上一共有多少个人?”学生在积极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克服犯错心理,增强学生自信心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自信的现象,虽然每个学生对事物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是在数学课堂上发现大多数学生由于怕说错被老师批评或者被同学们取笑而不敢大声地回答问题。这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们要相信自己,克服胆怯心理,不要怕说错,要敢于去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老师也不要急于批评或者反驳学生,而是要耐心的引导他们,从而正确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树立起自信心。
在教学中,要正确的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带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魅力,感受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数学技能知识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增加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巧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2] 刘清平 李聪睿.小学数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 多湖辉.创造性思维[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送给回答者一份礼物送香吻 赠言:好帅的回答,楼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诚挚谢意!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还是采用传统“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比如题海战术、固定的解题套路等,学生缺少思考、质疑、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的机会,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的差异性,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同,然而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这些差异,因此错过了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重视教具、学具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学具、教具,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和操作机会,只有当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时,才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知事物和观察现象。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适时、适量、适度地引导学生操作学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去尝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概念的形成,进而获取和掌握新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组织学生利用小棒摆三角形。先拿出10根小棒,每3根摆一个三角形,问可以摆几个三角形?还剩几根小棒?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同时写出剩下的小棒数,然后再让学生分别取出11根至14根小棒,照样子进行操作,板书,强化训练。通过这一动手操作,学生初步理解了余数的产生和余数的含义,并初步概括出余数的概念。所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具、学具的直观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让数学概念更容易理解,让数学思考变得更有方法,让数学变得更容易学习。
二、重视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发挥学生想象力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学生才会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探索精神。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驱动下,想象力开始扩张,在大脑中形成表象,久而久之创造性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也更加有逻辑性。
例如,在学习“时分秒”时,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钟面上时针转3圈,分针转了多少圈呢?我先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思考答案会是什么呢。几分钟过后,有学生纷纷举起来了小手,给出了不同的答案:36圈、72圈、12圈、30圈……看到学生们迫不及待想知道答案的小眼神,我并没有马上说出正确答案,而是抓住学生想验证答案的迫切心理,我开始提问“要想解决时针转3圈,分针转几圈,必须知道什么呢?”“时针转一圈,分针转几圈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有个学生回答说“时针走一大格,分针就转1圈。那么時针走一圈,就走了12大格,分针就转了12圈。所以,时针转一圈,分针就转了12圈。”听完这个学生的解释,大多数同学恍然大悟了,纷纷鼓起了掌声。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思维定势即思考受到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始终存在的,它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障碍。而发散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或沿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是一种寻求变异,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老师要给学生们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诱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究。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例如:算式5+8=13,你能说说还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吗?有学生回答说“我买笔记本花了5元,买圆珠笔花了8元,一共花了多少元?”又有学生回答说“公交车上有5个人,上来8个人,公交车上一共有多少个人?”学生在积极发表自己看法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克服犯错心理,增强学生自信心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自信的现象,虽然每个学生对事物的理解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是在数学课堂上发现大多数学生由于怕说错被老师批评或者被同学们取笑而不敢大声地回答问题。这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们要相信自己,克服胆怯心理,不要怕说错,要敢于去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时,老师也不要急于批评或者反驳学生,而是要耐心的引导他们,从而正确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树立起自信心。
在教学中,要正确的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带给学生,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的魅力,感受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数学技能知识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才能增加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巧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2] 刘清平 李聪睿.小学数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3] 多湖辉.创造性思维[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送给回答者一份礼物送香吻 赠言:好帅的回答,楼主送上香吻一枚,以表诚挚谢意!